河道整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策略分析
2021-04-12
(中国安能集团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1130)
河道整治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中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河道整治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需要深入分析具体的影响问题,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的河道整治策略,提高河道整治效果,改善生态环境现状,促进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
1 河道整治含义及重要性
河道整治也被称为河床整理,是一种用来改造河道以及控制河道的工程措施。河道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会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发生冲刷和淤积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置易发生水害,对我国的水利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必要措施进行河道整治,常见的河道整治方式包括治导、疏浚以及护岸工程等[1]。河道整治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不规范、不科学的整治会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如河流平面形态改变、漫滩效应、滩区整治问题等。进行生态协调的河道整治是我国加快新农村建设以及促进小康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有助于我国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以理念为基石、以规划为关键、以技术为支撑、以管理为保障,促进河道整治的协调发展。
2 河道整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2.1 河道形态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河流在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因素之一,在自然生态环境维护、经济发展等领域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河流生态系统的一个主要特征表现为河道形态,良好的河道形态有利于水中生物的存活,可以更好地进行自我净化和生态系统维护,提高河流的生态协调性[2]。有关统计分析结论表明,笔直的河道形态不利于鱼类的生存,相对弯曲的河道形态可为水生生物提供更良好的栖息环境。人们在进行河道整治的过程中,常为了美观或者方便施工破坏河道自然的形态,限制了河流的自然发展,造成原有的河流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影响到河流的生态环境发展。
2.2 河流平面形态改变问题
在以往河道整治的过程中,我国主要使用的施工方式是工程疏导和稳定边界,常进行的河道整治是疏浚工程和生态环境维护。使用的施工技术比较传统,施工材料主要是不透水材料,在一些情况下为了满足防洪和航运的实际需求,会主动更改河流的平面形态,使河流更顺直、固化,影响了河流的自然发展,不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在河道整治中改变了河流的平面形态,会增加河流水流速度,原有的旧河道会逐渐干枯变成牛轭湖,对河流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河流平面形态的改变可以提高其航运能力,提高防洪能力,但减弱了河流中各种物质之间的交换强度,对水生生物的自然栖息地造成不良的影响,影响水生生物的自然生长与繁殖发育。
2.3 河流漫滩效应改变问题
目前,为了提高河流周边村落、农田的保护效果,我国在进行河道整治时,会在部分区域内的河道滩唇修建围堤,改变河流自然的漫滩属性,影响了河流水沙的交换。由于河道围堤的存在,使洪水无法进入滩道,削弱了漫滩洪水的信息传播作用,且河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通受到了严重干扰,流通作用量变小[3]。河流漫滩效应的出现会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水中生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尤其是在河道整治中为了提高河流抗洪能力、航运能力,河道整治中通常会使用平直的围堤代替蜿蜒的自然河堤,影响到近岸生物的生存,如鸟类等,使得河流下游和地下水的补给出现明显减少,影响周边湿地环境的协调发展。
3 生态协调的河道整治策略
3.1 依据生态协调理念建立综合整治模式
河道整治与城市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对邻近城市的河道进行生态协调整治时,首先,需要对河流和城市发展的相容性、制约性进行全面分析,深入研究河道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力、环境容量以及生态耗水量等。依据生态协调理念建立符合河道整治工程发展的综合整治模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建立健全的河道整治方案,提高环境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促进城市发展与河道生态环境改善的协调统一[4]。
在生态协调理念下,建立的综合整治方案需要注意以下内容:第一,科学的整治规划设计,需要在设计前期对河流的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河流特性进行实地勘察,明确河流整治目标,分清整治主要项目和次要项目,合理规划配置技术、人员、材料等。第二,优化河道整治技术工艺,需要根据工程施工实际选择对河道生态环境干扰最小的技术工艺,应健全工程施工环境监测管理,控制对环境的破坏。第三,加强环境监管,对生态协调的河道整治进行高效、持续且动态的环境评估,将生态效应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3.2 建立生态协调型河道整治工程体系
为了生态协调的河道整治能够获得良好的施工效果,保持河流原有的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化,创造良好的生存栖息地,需要结合河道的自然发展现状、生态环境改变程度,建立生态协调型的河道整治工程体系,保证河道整治方案的完整性、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提高河道整治的整体效果,满足河道整治、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在对河道进行全面整治的过程中,施工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需要对河道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观察和记录,做好施工前的实地考察,了解河道的自然特点、生态环境发展情况,采取分时段、分河段以及分流速的方式进行逐步整治。结合河道整治与生态环境恢复、工程治理等,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河道整治体系,将环境监管工作落实到位。使生态协调型河道整治工程体系具有更好的弹性,提高河道整治整体效果。生态协调型河道整治工程体系可以维持河流本身的生物多样性,提高其自我修复能力,保证河道自然生态环境不会受到严重破坏,实现协调发展目标[5]。
3.3 创新并优化河道整治技术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高,对河道整治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升,且认识到河道整治对城市发展、经济增长起到的重要作用。国家逐步加大了对河道整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践投入,可制定更加合理、高效的河道整治技术方案,使用更加先进、环保的河道整治施工材料,进一步提高河道整治的生态协调性。首先,应保证河道整治技术应用的有效性、稳定性以及科学性,确保其可以起到相应的作用。应考虑河道整治技术的经济性,满足河道整治的具体要求,不浪费资源和能源等,避免河道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时引发其他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其次,在进行河道整治时,需要根据工程实际设计规划科学的施工方案,建立上、下游有效衔接的生态监测系统,保证航运和抗洪功能不受限制,减少人为干扰。例如,在进行滦河河道整治时,使用丁坝和生态型格宾石网笼,施工材料采用透水性好的新型材料,建立一个生态防护边坡,并在边坡上种植灌木和草类植物等。分层次恢复植物种群,河道生态经过多年的恢复得到了显著改善,生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
3.4 研发并使用生态协调型河道整治材料
生态协调的河道整治需要对河道整体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细致了解河道生态环境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综合考虑到河道的景观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防洪效益等,加大生态协调型河道整治材料的研发投入,使用新型、先进的河道整治材料,提高整体的河道整治效果。现阶段,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试验,我国已研究出较多适合河道生态协调整治的新型材料,这类新型材料共同的优势特点在于透水性强、可恢复性强,可在使用过程中减少对河道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是防冲联锁块护坡,其透水性能好,联锁功能强大,其结构主要由高强度混凝土块组成,通过不同混凝土块之间的啮合组建。可以将大量的碎砾石填充在联锁块的孔道缝隙中,提高防护堤坝的通透性,保持河道物质之间的流通顺畅,可以降低护坡砌面的粗糙度。如植物性生态袋等新型材料,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广泛,其主要是由聚丙烯和聚酯纤维制备,透水性、抗紫外线性、抗老化性均较好,将其与联锁块护坡进行联合使用,可以提高护坡的稳定性,保证渗透压,满足植物正常生长需求,提高河道自我生态恢复功能。
4 结语
综上所述,河道整治对于人类生活、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但河道整治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破坏生态环境。因此,需要结合实际,认清河道整治含义及重要性,研究具体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策略进行解决,提高河道整治有效性、科学性,促使河道整治适应生态环境,保证生态环境与河道整治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