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管理
2021-04-12周波
周 波
(固镇县防汛抗旱物资储备管理站,安徽蚌埠 233700)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能源需求量较高,水利工程是促进资源利用、强化能源利用的重要设施,可解决局部地区水利资源短缺缺陷。农田水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在促进农田水利发挥正向作用时,应分析局部环境恶化问题。农田水利与农村经济相关、与社会经济相关,在建设时应重视科学性、全局性和长远性,在水利建设中扬长避短,优化水利规划。
1 建设必要性
农田水利工程和农村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水利建设中,对工程附近环境影响客观存在,受到影响的并非局限于使用土地或建设地植被,会影响整体环境。农村经济建设日益现代化建设,逐步解放人力,转为机械生产,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度增强。农田灌溉、农田防灾均需要水利工程支持,农田水利可促进防洪涝和抗旱,辅助农民耕作,对农田环境进行合理局部调节,影响农村经济。在促进农田生产、农村经济的同时,应坚持生态化农田水利建设,推动农村发展,优化农村生态,保证持续发展[1]。
2 生态环境影响
2.1 积极影响
(1)耕作用水。
满足耕作用水是小型农田水利的基本作用,也是关键作用。建设小型水利可有效缓解农田耕作用水压力,保证粮食生产。农业生产中灌溉是必要条件,完善水利设施,优化农作物生长环境,促进作物生长。小型农田水利可改善局部农田环境,优化地方的水利情况,适应当地发展需要,促进增产增收。
(2)总体生态。
小型农田水利可调节局部气候,提升空气湿度,使用过程中,周边植被受益,可促进水循环,提升资源调度水平。农田经营常见灾害为旱涝,农田水利在农田干旱时,可调动水储备,保证灌溉及时,降低旱灾影响,洪涝时可排水、蓄水,减轻洪涝危害,通过此种途径,对抗自然灾害,保证农业生产,减少农田损失。
2.2 消极影响
(1)占用土地资源。
占用土地是小型农田水利需要面对的问题,施工期间,当地生物环境改变,部分陆生生物须寻找新的栖息地。环境影响下,生物链受到影响,生物竞争加剧,在生存资源和生存空间压力下,原有生态平衡可能被破坏。部分水利建设生态管理力度不足或手段滞后,会造成生态污染,破坏土壤环境,导致可耕作农田缩减。小型水利影响相对较弱,但同样需要占用土地,会影响农田种植。
(2)造成水域污染。
小型农田水利为工程类建设,其施工阶段会产生建筑垃圾、废水等,处理不当易造成影响周边环境。部分工程废水未经处理便流入附近水域,排放物或废水中存在有害物质,会导致水质下降,水生生物受到影响,生存环境失衡,导致生物死亡,影响生物多样化。工程垃圾在河底堆积,加速泥沙聚积,造成河流堵塞,严重时会使河流改道。
(3)改变河流环境。
水利建设时,周边水流量受到影响,水文环境有所改变,导致部分河流从动态流淌转为静态蓄水或流速降低,此种变化下,水体中溶解氧减少,河流原有的自我修复、清洁能力减弱,不利于保持河流水质。小型农田水利对原有河流的利用率较高,通过沟渠建设,可与河流建立关联。河流会改变工程水利环境,例如沟渠或小型水库中的水流速较低,氧气流失加速,水温较高,水体自净能力较弱,易造成水生物死亡,导致有害细菌滋生,水利设施中的水资源通过水体循环,可以改善河流环境。
(4)整体环境影响。
水利工程可按照功能分为辅助农田管理的农田水利及防洪、发电、城镇供水排水、滩涂围垦、港口工程、环境水利和渔业水利等工程。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会影响建设区域地质结构,破坏原有植被,造成地形变化。在水利建设时,生态处理不当,植被覆盖率降低,光合作用减弱,易引发地域性气候失调、水土流失等问题。水利建设后,应关注区域降水和地表蒸发情况引发的温湿度变化。水利建设不会毁灭性破坏区域陆生植物,气候影响有限,农田水利可调节农田环境,向河流引流调水的方式获取水资源,保证农田灌溉用水,在此过程中,农田面积越大,土壤水分越高,会导致当地土地吸水能力减弱,改变区域环境温湿度[2]。
2 优化管理措施
2.1 增强环保意识
农田水利建设中,应将生态环保作为建设规划的核心考虑因素,并增强环保意识,具有前瞻意识,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环保为建设理念,科学规划建设,降低消极影响,促进水利工程与地域生态统一,协调发展。
建设实施前,勘察农田环境为首要步骤。在环境勘察过程中,农田水利要求、当地环境特点、建设注意事项均为勘察要点。在工程选址时,应以陆生生物较少、对原生动植物影响较低的地区为优先选择,此种选址可降低对野生生物的影响,维稳生态平衡。施工前,应做好环保宣教,明确施工要点,做好人员培训工作,提升全员素质,集中处理工程垃圾,避免乱排乱放。水利工程中常有工程污水,此种污水必须先经过处理,再进行排放,不可直接排入河流,以防造成水域污染。工程使用期间,应强化管理者培训,促进生态化水利应用,保证长效环保。
2.2 强化管理监督
农田水利造成环境破坏的诱因之一为管理问题,施工现场环境管理为农田水利施工常见薄弱环境,应加强监管,明确环保制度,依据制度施工,生态影响相关环节重点管控,以国家标准为水利建设基本要求。污水处理方面,应做好污水检测,未达标的污水不予排放。水利使用后,相关部门应定期检测水质,加强环境监测,及时清淤,科学监管,促进生态平衡。兴建完成后,优质管理可促进水利工程发挥应用实效,降低对生态的消极影响,工程验收后,应基于水利工程对生态消极影响的危险因素加强关注,完善应急预案,促进绿色应用。结合建设环境,制定监督、清淤等制度,明确后续管理规定,由小组负责,完善责任制度,发生不良事件予以严格追责。
2.3 促进生态水利建设
生态水利基于生态环保的水利建设理念,为水利分支,对农田水利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生态水利包含生态理念、强调水利效能,通过将两者有机结合,促进水利工程升级。在进行生态水利建设时,从生态学角度归纳并执行设计标准,以持续发展、生态平衡为建设要求,从人类活动(农田耕作)与自然环境(生态需求)两项要素中定位平衡点,实现生存、发展并进,完善设施建设,重视地域生态,促进河流防污与生态防治,科学使用资源,降低消极影响,以绿色生态为理念建设具有生态特点的农田水利工程。
小型农田水利促进农业发展,会影响生态环境,在建设规划时,应因地制宜、个性化规划、灵活性建设,并应用优质工艺,加强细节管理,确保其生态负向影响最小化,提升正向影响力。
2.4 生态补偿机制
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对环境负向影响客观存在,目前无法完全规避此种影响,相关人员应合理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在提升农田水利水平同时,协调生态发展,强化生态补偿,完善补偿机制,优化水利建设。加强相关监督和政策扶持,促进生态补偿,建设企业配套资金项目,重视工程建设期和使用期对生态的影响,加强绿化、排污处理等生态维稳措施应用,保证生态平衡。生态遭到破坏时,必须予以追责,强化工程相关人员整体生态环保意识,维护地方生态平衡,促进长效发展。
小型农田水利的核心功能为适应生产需要,以农田耕作用水为主要目的,促进水资源调配,合理蓄水用水,干旱时调用水资源,保证灌溉需要,洪涝时排洪抗涝,降低不良影响,科学利用水资源,积极应对资源危机。农田水利的建设可促进增产增收,调节局部环境情况,避免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同时生态环境会影响农田耕作效果,二者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应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3]。
2.5 发动当地居民参与
在小型水利建设中,应将人们作为建设支持中的重要积极因素,强化水利建设宣传,做好水利价值科普,提升人们对水利的认知,发动当地群众,促进人们能动性、参与性。在水利建设中,对劳动力有较大需求,应调动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有效利用生产力,促进水利工程兴修,高效调动人力、物力,减少资源闲置,加快农业建设速度。相关部门应公示建设制度,使水利工程修建透明化,引导人们强化自我效能,提升责任意识。在建设规划中相关部门应重视当地居民的意见,基于人们根本需求优化水利兴修,促进科学建设,提升应用成效。
3 结语
小型农田水利与三农问题具有紧密的联系,在农村经济建设中较为重要,农田水利对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在促进三农发展的同时,应综合布局、全局考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建设生态水利,从生态角度规划农村水利建设,不断优化工程监管制度,强化农田环境的生态建设力度,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推动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