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土空间规划路径分析

2021-04-12阳宗廷

智能城市 2021年9期
关键词:空间规划国土规划

阳宗廷

(安徽中汇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铜陵 244000)

1 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概述

国土空间规划从一定区域出发,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序上进行统筹安排,分为全国、省级和市、县、乡镇五级,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等三种类型。新的国土空间体系将相互冲突、各自主导的如发改部门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住建部门的城市规划、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相关部门的专项规划等,全部整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顶层设计,并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四个子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2 国土空间现状与形势分析

2.1 规划体系尚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的空间规划还没有完善的法律作为支撑,空间规划法治化程度较为落后。当前主要注重规划的编制体系,规划实施和监督体系较为缺乏,公众参与的程度不够。

2.2 规划之间存在矛盾

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框架不完善,规划过程中存在重复和冲突问题,对国土开发和保护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不利于国家和地区的长远发展。受制于专业领域和专题性等因素的影响,专题性规划在综合性和全局性方面存在欠缺,导致同一空间出现多项利用规划,给具体实施带来了难度。

2.3 规划缺乏系统标准

当前我国各部门国土空间规划缺乏统一的规范,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基本技术规划和具体的指导体系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同类用地分类不一及归类有别的情况。目前,各城市划定的规划区域范围差异较大,规划没有统一的指导方针和技术标准,不同的规划在选择基本底图、坐标系统、土地利用指标和分类标准方面存在技术差异,阻碍了规划的协调和具体实施。

3 整合原则

3.1 多规合一

整合前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优势特点,形成“五级、三类、四体系”的国土空间规划新体系,发挥政府对自然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以“一张底图”为基础,形成覆盖全域全要素的“一张图”。

3.2 绿色发展

坚持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有效应对资源匮乏、气候变化,协调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海、城市之间的关系,形成资源节约、绿色生态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

3.3 坚守底线

坚持严格的永久基本农田、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保护制度,保障国土安全和粮食安全,确保生态、环境、资源安全,进行生态修复和功能修补,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增量,注重城市存量更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3.4 以人为本

坚持以民生需求为目标,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和谐空间。

3.5 统筹协调

加强区域协调和陆海协调,统筹安排各类自然资源的空间布局,引导信息、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城市功能互补,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4 编制方式

4.1 相关部门主导

由各级相关部门组织编制,各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发展生态环境、住建、农业和农村、水利、通信、经信、金融、文化、旅游与其他部门,推动国土空间规划方案制定。

4.2 专家领导

坚持开门编制规划的思路,建立相关数据库专家和专家咨询系统,对重大基础课题进行研究,参与核心问题和规划方案的制定计划,并充分发挥专家在行业和领域内的特长。

4.3 公众参与

利用主流媒体和互联网,积极创造公众参与方式和平台,提高公众积极性,促进全社会参与,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4.4 科学决策

应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海等自然资源情况和发展规律,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深入细致开展现状调查研究,完善决策程序和方法,加强重大问题论证,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

5 国土空间规划途径分析

5.1 统一现状

(1)统一的底图和坐标。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简称“三调”)的基础上,整理与区域现状空间关联的数据和信息,形成坐标相同、范围一致、标准通用的“一张底图”,用于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2)开展“双评价”和“双评估”工作,分析城市面临的政策环境、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的历史脉络,研究和判断将面临的形势,识别资源和环境薄弱环节,综合确定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保护策略。

5.2 明确国土开发策略与保护格局

(1)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落实生态文明优先和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实现国家意识、区域主体功能,提出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的总体政策。

(2)制定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目标。根据上一级的规划目标,提出本级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的分阶段目标、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性指标等,确定国土空间开发规模,提高国土空间利用率,促进国土空间的功能修补、生态修复,将主要指标传导至下级行政区域,指导下一级开发和保护领土空间。

(3)确定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落实国家意识和区域空间政策,根据自然资源,综合协调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历史文化保护等因素,形成国土空间保护格局。分析城市内部及城市之间的居住、产业、服务、交通等关系,明确城市主导功能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廊道和核心节点,依托便捷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形成合理的区域空间发展格局。

5.3 综合划定“三线”和“三区”

根据“双评价”和“双评估”结果,结合区域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协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综合确定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

(1)优先确定生态保护空间。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重要性、敏感性和脆弱性进行评估,基于生态保护、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不同的功能,结合功能区政策,生态功能区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森林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分各生态功能区,构建重要生态网络,形成连续的开敞空间网络体系和系统的生态保护格局。

(2)保障农业发展空间。优化农业(畜牧业)生产空间布局,合理划分主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区域,重点保护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草地,明确具备整治潜力的区域,引导布局都市农业,考虑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促进新农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落地。

(3)融合城乡发展空间。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围绕区域一体化、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政策要求,按照节约集约土地、盘活存量、控制增量的思路,协调地上和地下空间的复合利用,充分考虑合理的城市和乡村发展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建设,构建安全、韧性的城乡生活圈。

5.4 协调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优先考虑自然资源保护,有序利用,建立资源利用网络,促进水、森林、耕地、草地、海洋及矿产资源等综合协调利用。(1)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优化江河湖泊水库水系,明确管理和节约要求。坚守水资源承载力下限,明确用水总量、用水方式等控制指标,对重点江河、湖泊沿岸及周边地区土地利用进行统筹规划。(2)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严格控制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重点公益林比例等主要控制指标,并加强林地管理力度。强化林地使用监督管理,提出严格实行采伐限额、林地有偿使用政策,加强野生珍贵植物保护的要求。(3)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完善耕地保护责任制度,有效实施耕地数量、永久基本农田等监测指标,严格落实监督检查制度,提出耕地动态控制、综合监管和联合实施措施。(4)草原保护与利用。加强草原资源保护,确定植被综合覆盖、禁牧区和草原灾害防治能力指标,建立草原基本保护制度。(5)海洋岛屿的保护和利用。确定海洋保护区面积和围垦规模等控制目标,实施海洋生态空间保护,保护海岛生物多样性,恢复海岛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海岛自然资源。严格控制海洋岛屿的使用,将其分成海洋功能区,严格限制复垦生态敏感、脆弱、自然净化能力薄弱的海域。(6)矿产资源保护和利用。在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中,确定矿产资源开发模式,合理开采矿产资源,优化矿产资源的配置,提高矿产资源的效率。

5.5 促进区域协调和乡村振兴建设

(1)区域协调发展。注重融入区域城市群、大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充分发挥区域交通对城市网络化布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重点考虑生态环境、能源、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的配置,引导各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区域和谐、互动开放的区域协同发展局面。

(2)推动新型城镇化。贯彻国家和区域总体政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根据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城镇化发展策略和路径;综合评价城市发展状况,合理预测人口和城市化水平,提出规划期结束时的人口规模目标、城市化率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模式,考虑功能定位、城市位置、人口规模和经济基础等因素,形成差异化和协调发展中小城市与城市群为主体的新模式;明确关键区域和城市发展方向,控制建设用地的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生活环境,拓展公共服务设施服务范围,打造有机更新社区空间,注重历史和文化遗产保护,塑造具有区域特点的城乡风貌。

(3)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策略。促进乡村振兴,将城市和农村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根据农业生产、新农村建设和其他相关要求,指导新产业和新形式的建设,创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节约集约用地,改善居住环境,促进建设宜居的美丽的乡村。

猜你喜欢

空间规划国土规划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鲜花盛开的国土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银河空间规划委员会
空间规划的海外经验探讨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思考与展望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