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新兴产业研究综述
2021-04-12闫福珍盛朝讯李昊玉
闫福珍,盛朝讯,李 晨,3,李昊玉
(1.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266100;2.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38;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山东 青岛266100)
引 言
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国家高度重视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相继颁布了各项发展规划,对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海洋新兴产业是海洋产业中带有新兴性特征的产业门类,以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主要特征,而其中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又是重中之重。研究从海洋新兴产业、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以及细化的具体产业等角度,对国内外海洋新兴产业内涵及特征、市场前景、存在的问题、产业布局、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及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思路。
1 海洋新兴产业的概念内涵及产业特征
1.1 海洋新兴产业的概念内涵
1.1.1 学术界对海洋新兴产业相关内涵的认识
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的概念最早是由隋映辉(1992)提出的[1]。此后近十年间,学者们的研究多集中于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没有对海洋新兴产业提出一个全面准确的定义。直至21世纪,郑贵斌(2002)首先提出海洋新兴产业的概念内涵是以海洋高新技术发展为背景的新兴的海洋产业群体[2]。此后的研究认为海洋新兴产业处于成长期,强调海洋新兴产业是海洋资源开发在相同或相关价值链上活动的各类企业所构成的企业集合,但此时期的研究对海洋新兴产业的范围和特点的界定相对模糊。后来,有学者则以产业技术成熟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程度将海洋新兴产业划分为三大类型,同时也指出海洋新兴产业具有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并且进入门槛较高等特点,这进一步丰富了海洋新兴产业的内涵。
国外对海洋新兴产业相关概念体系的研究早于国内,定义基本类似,主要指涉及海洋资源及其利用的相关活动,但各国对具体海洋新兴产业的分类标准却有所不同。美国率先于20世纪80年代定义了海洋新兴产业这一概念,日本在2002年出台的《日本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中指出其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五大方面。在2005年成型的《海洋开发计划》中,韩国强调了需要重点发展的六大海洋产业,明确了海洋新兴产业的范畴。澳大利亚在2003年提出的《澳大利亚海洋产业发展战略》中指出海洋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海水淡化、海底矿产、海洋替代能源等产业。此外,英国和欧盟也在相应的文件中对海洋新兴产业的范围做出了规定。由此可见,根据各国不同海洋资源环境背景和海洋产业发展状况,海洋新兴产业的内涵存在差异,即使同一种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不同的国家也有可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1.1.2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概念兴起的时间并不久,我国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立足于海洋新兴产业,但同时又是关乎国民经济全局发展的战略性重点产业。2010年,时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在讲话中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孙加韬(2010)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及发展的现状[3]。向晓梅(2011)又继续深入研究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内涵、发展特征、发展模式等内容,进一步丰富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内涵[4]。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有学者认为从现阶段中国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出发,研究了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选择的原则,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概念的界定提供了新的方向。此外,韩立民(2016)也强调高新技术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驱动作用[5]。在最近的研究中,陈相堂等(2018)强调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与其他海洋新兴产业相比更具优势,是构建国家海洋立体技术体系和带动其他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产业[6],进一步丰富了海洋战略性产业的内涵,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
1.2 海洋新兴产业的产业特征
1.2.1 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特征的研究历程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海洋新兴产业产业特征研究的萌芽期。海洋新兴产业的兴起紧紧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发展前景良好,但面临问题仍然较多。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海洋新兴产业特征的研究逐步增多,开始向成长成熟期迈进。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显示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结构有较大转换和产业显示度越来越高这三大特点[7]。海洋新兴产业科技内涵高,发展前景广阔,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海洋新兴产业的高科技特征。刘容子等(2010)指出海洋新兴产业是技术含量高、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8]。白福臣等(2011)从风险投资角度解释海洋新兴产业的产业特征,认为海洋新兴产业的产业特点主要表现在以高新技术为基础、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以及进入门槛较高这三大方面[9],这些研究进一步补充和丰富了海洋新兴产业的产业特征。
1.2.2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对海洋新兴产业特征的丰富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作为海洋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其产业特征的研究在2010年之后显著增加,海洋新兴产业的产业特征的研究进入战略性新时期。李晶等(2012)指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科技含量大、技术水平高、环境友好的特点[10]。姜秉国(2013)主要从不确定性角度探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特征,认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过程存在着一定的风险[11],进一步丰富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产业特征。杜军等(2014)认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兼具海洋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具有战略性、政府导向性和新兴性等特点[12]。魏远竹等(2015)强调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法制和体制机制的完善性,对特定国家或区域的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引领或支撑作用,其研究强调政府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13]。韩立民(2016)的研究指出由于技术研发风险较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具有高风险性以及动态变化性等特征[5],这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特征的研究引领到一个新的阶段。张鹏(2019)指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年轻产业,发展有其阶段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完善还有很大的空间[14]。
1.2.3 国外对海洋新兴产业特征的研究
国外对海洋新兴产业的产业特征研究较早,但由于各国自然环境及政策背景等各方面存在差异,致使其未能归纳出统一的海洋新兴产业特征,但各国都强调海洋新兴产业的高技术性。美国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较早,在2000年美国发布的《21世纪海洋蓝图》和《美国海洋行动计划》中指出了海洋新兴产业投入大,具有高技术特征。欧盟在2007年发布的《海洋综合政策蓝皮书》中重点强调海洋新兴产业的高技术性。日本于2000年制定的《日本海洋开发推进计划》和2002年出台的《日本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中都指出日本的海洋新兴产业体系正向各领域全方位推进,海洋新兴产业效益高,拥有丰富的科技内涵,发展潜力大。挪威也指出应发挥其海洋新兴产业拥有先进的技术这种优势,推动挪威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经济的发展。韩国和英国也强调了海洋新兴产业的高技术特征以及海洋新兴产业的新兴性和战略性。纵观各国海洋新兴产业特征的研究进程,可见面对不同的资源环境及政策等背景,各国对产业特征的描述虽有差异,但大体相同。
2 国内外对海洋新兴产业市场前景的研究综述
2.1 海洋新兴产业市场前景的早期探索
海洋新兴产业兴起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在初始阶段,海洋新兴产业所占的比重及贡献份额虽然比较低,但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今后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各沿海国家虽然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法律环境和科技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但普遍都看好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2008年开始,我国对海洋新兴产业市场前景的研究逐渐增多。十一五期间,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显,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呈现出速度明显加快、海洋科技步入创新发展期以及高新技术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这三大特点[15]。刘容子等(2010)进一步指出海洋新兴产业是技术含量高、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已成为海洋大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8]。以上研究观点较为统一,大都认为海洋新兴产业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是未来海洋发展的重要方向。
2.2 海洋新兴产业市场前景的研究进入战略发展时期
2010年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同志首次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概念,此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进入到新阶段。刘康(2015)研究指出了国际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虽然国内产业培育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是依然存在着战略定位模糊、科技创新不足等不足,总体发展规模和质量还有待提升[16]。贺武等(2016)则从产业发展融资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前景[17]。毛伟等(2018)认为我国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国际化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18]。总结近几年的研究,普遍认为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进一步发展仍有一些障碍需要克服。
3 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产业起步阶段导致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近年来,我国海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提高,政策环境也得到相应的优化,但是相关产业领域仍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如经费投入不足,核心技术竞争力薄弱等。宁凌等(2017)研究表明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依然存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不强等问题[20]。中国的海洋三次产业与欧美国家相比,竞争力较弱、区域协同发展不经济、产业生产增长低效率、开发管理机制不完善,这些不足导致了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陈相堂等(2018)指出由于粗放性海洋开发模式的长期影响,我国近海水域水质污染严重,大大加剧了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5]。
3.2 技术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比较落后,大量的科研成果得不到转化和应用。虽然中国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所具备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船舶业领域,不过这主要得益于政策的支持和劳动力优势,中国在海洋科技创新领域实力仍然较弱。张雨山等(2016)结合相关案例分析了我国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领域所面临的瓶颈问题,阐述了产业发展的技术制约因素[21]。刘洪昌等(2018)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指出江苏省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拉动的双螺旋培育模式[22]。王兴旺(2018)也指出中国应加大海洋科技投入,设计并构建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的评价方法[23]。
3.3 人才储备不足,高端科技人才缺乏
海洋新兴产业的特点之一是高新技术性,这使得其对科技人才的需求相对较高。现阶段,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与之相适应的高科技人才作为支撑[24]。陈东景等(2018)通过优化之后的TOPSIS方法以山东省为例探究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结果表明,科技人才的不足是阻碍山东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6]。从总体上看,我国海洋新兴产业所需要的海洋科技人才比较缺乏,还满足不了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在人才的培养上也缺乏针对性。
3.4 产业规模较小,缺乏国际竞争力
首先,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中国海洋生物医药发展已经步入产业化阶段。一些学者通过构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模型,分析了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的缺陷,指出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缺乏大型的垂直一体化制药公司等问题。其次,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领域。张哲等(2018)研究了福建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现状,指出其存在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产品较少、研发平台不足等弱点[27]。此外,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在深水设备生产等领域的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海水综合利用领域虽然有着一定的规模,但是存在着成本比较高,应用不广泛,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3.5 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机制
由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有效的、全面的投融资机制来支撑。与其他海洋强国相比,中国的海洋新兴产业的融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直接投资,而社会资金来源渠道不充分,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且缺乏效率[28]。仲雯雯(2011)也指出相对于海洋强国来说,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的相关融资机制不完善,企业资金投入不足,仅依靠政府资金投入远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24]。贺武等(2016)指出现有的金融体系缺少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特色服务,例如跟海洋新兴产业投资相关的基金较少,船舶融资租赁相关产业也不完善[17]。
4 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布局的特点、问题及优化
合理的产业布局是海洋经济效益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的前提条件。现有文献从海洋新兴产业布局的特点、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以及布局的优化等角度对产业布局问题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
4.1 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布局的特点
4.1.1 由点及面迅速发展,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我国的海洋新兴产业最初从重点城市发展,又扩大到其他相关地区,由点及面迅速铺开。例如:海洋生物医药业形成了以上海、青岛等沿海城市为中心的产业布局;海水淡化业以青岛、天津等城市为中心并延伸到多个沿海城市及岛屿。也有学者将产业布局归结为“点-轴”式的发展。此外,朱坚真等(2013)从珠三角海洋产业出发,指出海洋产业总体布局要选择海洋产业布局点,构建海洋产业发展轴,带动海洋经济发展面[30]。于会娟等(2014)的研究中指出我国部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水利用业以及海洋电力业等区域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9]。其中,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的区域化发展格局比较明显,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
4.1.2 产业布局受科技水平制约
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也会受到科技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例如,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海水淡化技术的进步,使得海水淡化产业的布局范围得以扩展。但是也由于受到海水淡化技术的制约,主要用于工业用水和部分海岛用水。刘淑静等(2018)在研究中指出要进行科学的产业布局,建设大型海水淡化供水工程,点对点实现海水淡化工业供水规模化[31]。此外,海洋资源开采相关产业的布局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科技水平的影响。我国的海上油气开采主要布局在浅海区域,近年来随着深海勘探技术、深水钻进设备和铺管作业技术以及深海石油平台的设计、建造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深海油气开发的布局得以进一步优化。于会娟等(2014)的研究指出海洋生物医药业的布局也受到科技水平较大的影响,其往往布局在海洋生物科技力量的密集分布的地区[29]。
4.1.3 产业布局呈现集群式发展
近年来,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明显的集群式发展的特征,沿海各省市相继建立了一批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傅海威(2013)以区位熵方法测算各省市船舶工业的劳动力集聚度和企业集聚度,以此判别我国船舶工业的区域集聚状况,并指出要合理布局产业资源,发挥区域集聚效率优势[32]。沈体雁等(2018)对我国船舶工业的基本布局进行描述,探讨了我国船舶工业的集聚情况[33]。
4.2 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的布局存在的问题
4.2.1 产业同构化趋势明显
虽然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向好,但是其产业布局方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相关研究指出我国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同构化趋势明显,在发展领域和方向上差异化不明显,存在过度重复问题。例如一些地区为了自身的政绩以及发展数据,不考虑实际情况,不从地区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发展优势出发,盲目地跟从其他地区去建设一些新项目。并且各地盲目的发展,也不利于各地比较优势的发挥,影响了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29]。
4.2.2 产业布局呈现“低端化”态势,重规模扩张
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许多项目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不足,产业项目规划上不仅存在重复建设等问题,而且要素投入主要倾向于中低端环节。任保全等(2014)从微观企业主体的视角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存在产业低端化发展趋势,具有轻技术创新,重规模扩张的特点,并建议应该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避免政府的过度干预[34]。一些学者也在研究中指出具体产业上存在的产业布局低端化的态势。例如,海洋电力业中大型风机制造关键技术和重要装备只能通过进口来获得,而许多非关键设备却产能过剩。
4.2.3 产业集聚较弱,创新驱动不足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海洋高新技术依赖性较强,如深海油气开发、深海采矿等海洋产业,如果相应的科学技术达不到一定程度,产业集聚就无法进行。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优势尚未形成,海洋科技转化率相对发达国家较低,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来有效的支撑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徐胜等(2018)研究指出江苏、广西、河北、天津等地区的创新驱动与海洋产业集聚程度的发展协同度较低,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难以形成具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海洋新兴产业[35]。
4.2.4 生态环境状况是产业布局的重要制约因素
近年来,对海洋资源的粗放型开发模式导致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产业布局的优化升级。盖美等(2019)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中国沿海11省区的海洋生态效率进行测算[36]。于谨凯等(2014)则基于海域承载力的视角,构建海洋渔业空间布局合理度评价模型[37]。此外,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不同产业的特点性质不同,其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也有很大差异。
4.3 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布局的优化
合理的产业布局是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海洋新兴产业最优布局的实现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
4.3.1 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布局要以海洋产业园区为依托
海洋产业园区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海洋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完善有助于海洋新兴产业布局的优化。李大海等(2016)指出海洋产业园区布局不合理比较分散、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张剑等(2018)在综述海洋产业园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研究视角,提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38]。刘洪昌等(2018)则以江苏省为例,提出应在连云港、盐城等沿海地区积极推进特色海洋新兴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形成集聚效应,更好地吸引各类优质要素,推动江苏省海洋新兴产业更好的发展[22]。
4.3.2 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布局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
于谨凯等(2008)使用了Weaver-Thomas工业布局优化模型研究我国海洋经济区的产业布局[39]。于会娟等(2014)根据兴产业属性把海洋战略分为五类:区位综合因素导向型、市场导向型、自然资源导向型、技术导向型和自然资源与技术共同作用型,并对每种类型制定了布局优化策略[29]。孙才志(2012)为指导资源配置和调整产业布局,采用了AHP-NRCA模型对环渤海地区海洋功能进行评价[40]。
4.3.3 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布局应坚持海陆统筹
海洋新兴产业布局的优化要重视将海陆资源相结合,加强海陆一体化开发。贺武等(2012)认为要实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完善海陆产业一体化,优化海洋经济布局,建立“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海陆一体格局[41]。朱庆平等(2012)针对我国海水淡化产业,认为应加强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将海洋功能与陆地的需求相结合,不断优化海水淡化产业的布局[42]。
5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的观点综述
5.1 国外海洋新兴产业培育的经验总结
海洋经济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很多国家都加大在海洋产业领域的扶持与推动。通过总结相关的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各国在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做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5.1.1 出台科学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发达国家为了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纷纷出台海洋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美国是世界上的头号海洋强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重视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战略规划。80年代美国就制定了《全球海洋科学规划》,2004年出台了《21世纪海洋蓝图》,2007年发布了《海洋研究优先计划和实施战略》[28]。日本也是较早制定海洋规划的国家,其他国家例如英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动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
5.1.2 建立完善的涉海法律法规体系
健全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可以保证海洋规划能够有效地贯彻实施,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美国是世界上最先实施海洋综合立法的国家,联邦和沿海各州都陆续颁布实施相应的海洋立法。例如,2000年美国通过了《海洋法》,马萨诸塞州也在2008年通过了州《海洋法》。英国作为老牌的海洋强国拥有相当完备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澳大利亚的海洋基本法律也相当完备,在诸如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方面均有立法。韩国、加拿大等国也同样十分重视海洋立法。
5.1.3 重视海洋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
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科技的创新和健全的科技培育体系。全立梅等(2018)的研究中指出,美国拥有全世界数量最多的海洋科研机构,政府依据区域海洋资源的差异成立了不同形式的海洋科技园区,并且美国有完善的资助体系,研究经费充足,这为海洋科技研发活动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基础[44]。日本也非常重视海洋科学技术的研发,为此制定了详细的科学研究计划,并从政府管理机构、经费投入、国际合作等多方面来扶持海洋科技创新发展,使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我国应重视科技投入,并且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
5.2 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及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5.2.1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于会娟等(2016)的研究认为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角度来看,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市场拉动模式,二是政府培育模式,三是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共同作用的发展模式[43]。通常在产业起步阶段,需要通过政府培育来推动产业的发展,到了产业成熟阶段,则可以选择大企业为主的市场拉动模式[45],不过即使在市场拉动的模式下,政府也起着一定的引导推动作用,在实践中,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则通常采用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共同作用的模式。
5.2.2 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在技术和市场上面临着明显的不确定性风险。不同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新兴产业培育路径[47]。刘波(2017)提出应发挥江苏省的海洋资源和区位条件优势,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格局[48]。袁象等(2015)以上海市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为切入点,研究了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应采取的路径[49]。黄盛等(2015)等通过分析山东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情况,认为山东省应该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此推动山东海洋经济的优化升级[50]。
5.2.3 结合不同产业特性制定培育路径
从具体产业来看,当前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数处于发展初期,但发展前景广阔,应根据不同产业特征因时制宜确定发展时序和相关政策措施。在海水淡化产业的研究上,学者们归纳总结了国际上主要沿海发达国家海水利用业发展现状,剖析了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演进规律和动态变化,提出加速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化进程的创新路径[51]。其次,针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也日益丰富,韩立民等(2013)以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分析了其产业链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52]。欧春尧等(2017)将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分为培育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认为应根据产业不同发展阶段选择合适发展模式[53]。
6 促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观点综述
科学的产业政策可以有效激发现有产业的发展潜力,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已有文献研究来看,促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6.1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
我国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还处在探索阶段,海洋战略新兴产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产业布局不科学,技术创新较弱,需要依赖外国进口、海洋产业融资体系不完善等,需要更好的发挥政策法规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首先,国家对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提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重要保障[54]。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政府资金投入。同时,产权政策要界定清晰,否则政策的模糊性将使其在各部门的实施面临困境[55]。我国应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培育方面的政策制定,提升其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的集聚发展。
6.2 重视海洋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
许多发达国家兴办了一些“海洋科技园”,使之成为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的“孵化器”。陆铭(2009)提出政府应借鉴其通过创办高科技园区的做法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的模式经验,增强都海洋高科技产业的投入力度,对重点领域的研发进行扶持[56]。Glen W(2014)指出需要增加科学技术在海洋新兴产业管理中的比重。从事海洋生物等高科技、市场开放程度较大的企业,应该加强企业、学校等研究机构之间交流合作,促进海洋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57]。于宜法等(2008)指出需要推进知识产权方面政策,把加强海洋知识产权作为在海洋科技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的重要战略措施[58]。薛玉香等(2014)则从教育方面进行相关研究,认为浙江省需要进一步提高海洋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对接海洋新兴产业,加强大学高等教育对海洋经济的引领作用[59]。
6.3 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有效的融资机制来作保障,传统的融资方式不足以满足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比重高、资金投入大等特点带来的对资金的高度需求[17]。而且就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其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应帮助高新技术企业摆脱融资障碍问题。而且对于许多新兴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获得充足的融资资金是推动其发展的一大助力。发展中国家应该建立一个相对成熟发达的金融市场[60],构建多元化的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体系。张颖等(2014)针对性地提出与现阶段江苏海水淡化和海洋装备等产业特点相匹配的金融支持手段[61]。张远军(2015)则指出应构建多元化的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支持为海洋新兴产业服务的专业融资[46]。
6.4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国际合作中,应逐步在国际计划中增加中国海洋科技的力量,在部分优势领域实现以我国为主导的国际合作。王斌等(2011)研究了美国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颁布实施的政策措施,指出美国的政策措施中的重要特点是以市场为主导,其经验对我国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重要的启示意义[62]。薛澜等(2013)研究了世界范围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与特征,归纳了各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制定的国家战略、发展目标和扶持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63]。
7 总结
通过对当前研究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针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大多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也缺少针对沿海重点地区的实践性探索。因此,未来的研究思路,一是要注重探索有效的培育机制,并强化产业政策的具体性和针对性,结合地区的产业发展的具体环境探索针对性较强的发展路径。其次,要注重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未来可以开展对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微观的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尝试从不同的专业视角,通过实证研究和具体案例深入探索。再者要注重探究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更有效、更实际的发展评估体系以及政策衡量标准。总而言之,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重视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多角度、更深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