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工地施工用电安全技术措施

2021-04-12武琳盛

智能城市 2021年12期
关键词:电杆建筑工地用电

武琳盛

(甘肃第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兰州 730030)

优化建筑工地施工用电安全技术措施,确保建筑施工用电安全,应全面优化电力配网工程的施工技术,确保施工安全,健全电力系统,大力加强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与互动化建设,不断提高智能电网技术。在信息时代,智能电网集成了多种先进技术,能有效提高供电效率,减少供电事故,维护用电安全,确保供电持续性。在建筑电力配网组织施工中,应重视做好电杆、配电线路和电缆等基础施工作业,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在建筑工地施工用电中,存在多方面的隐患,由于施工用电设备变压器、隔离开关和传感器在长时间工作中难免出现故障,引发更严重的事故。如果高空配电线路组装存在问题,或遇到雷雨天气,易导致电击事故。本文简单分析建筑工地施工用电安全隐患,并分层浅谈建筑工地施工用电安全技术措施。

1 建筑工地施工用电安全隐患

建筑施工工地大多处于露头状态,经常面临日晒、雨淋和沙尘以及水溅等不利因素,长时间运行电气设备也易滋生各种故障与安全事故。电力系统故障类型主要有三种,即变压器故障、隔离开关故障、互感器故障。

1.1 变压器故障

在变电系统运转过程中,变压器作为交流电压调控设备,该设备出故障后会影响整个变电系统的正常运行。

(1)变压器在工作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变压器会出现磨损,如响动异常说明变压器内部零件出现松动或者破损,此时,工作人员应对变压器进行检查(检查方法包括设备引线安全检测和三相负载平衡检测),发现故障部位与诱因后,应立刻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

(2)变压器随着运转时间的增加,开关连接会松动,易出现故障,对此,工作人员应全面检查开关触头,做好开关连接修复工作。

(3)变电系统其他组织出现故障,会影响变压器的正常运转,引发故障,需要在检查和修复变压器故障的同时检查其他组合,并做好维修工作。另外,如果变压器的引线和接线柱分离,出现松动会诱发引线故障,对此,应重新做好引线组装工作[1]。

1.2 隔离开关故障

出现隔离开关故障后,隔离开关及其截流接触面积会发热,因为该部位没能及时散热,应尽快解决散热问题,并修复受损部位。

1.3 互感器故障

互感器能实现低压小电流与高压大电流的安全转换,满足不同时间、不同用电量的供电需求,并对高电压系统进行安全隔离。互感器出现故障后,局部放电会损坏,供电稳定性变差,此时需要查看设备U形卡松紧度是否合适,绝缘保护是否良好,存在问题应立刻予以修复和更换。

互感器受潮会发生故障,对此要做好设备密封处理。在当代高层建筑施工中,时常需要架设高空配电线路,如果遇到雷雨天气,配电线路很有可能因为受损而产生火灾。应做好线路敷设保护工作,为配电线路组装带护套电缆,避免线路的端直接头受力。在敷设过程中应避免线路被碾压或者撞击,当架空线和道路出现交叉时,应按照标准要求设置架空高度,做好地下电缆的套管保护工作。

2 建筑工地施工用电安全技术措施

2.1 谨遵建筑电力配网工程中施工技术标准要求

确保建筑工地施工用电安全,应重视加强电力配网工程建设。

(1)做好建筑配电网规划建设工作,在具体规划中,应结合所处区域界定电网假设规模与方式。

(2)根据变电站与电源点分布要求,正确设置分段线路及其开关,尽量避免出现故障和母线分段重复问题,促进各工序之间的有效衔接,科学布设单环与多环网络。

(3)根据建筑工地施工供电需求和电力分配精选绝缘材料,减少每一环节的压力,启用网络计划技术能够对电力配网施工进度和各环节配置比例等进行合理调整,提高工作效益。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网络图绘制方法,依据电力配网工程施工重点,谨遵工作流程,构建施工模型,正确标识施工流程和工作进度,明确不同环节的时间参数,制定全环节的施工方案。按照标准要求做好所有电气设备的漏电保护工作,及时修复线路与设备绝缘破损区域,科学组装漏电保护器,全面预防电击事故,根据实际情况正确组装接地系统。一般情况下,如果建筑工地采取专用变电器供电模式,则需要组装TN-S系统或者TT系统,维护供电安全。

2.2 做好电杆施工作业

建筑工地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电杆施工作业,科学规划电杆施工程序,对电杆基坑实施准确测量与定位,在具体测量定位工作中,应结合勘测地形图所指定的线路走向依次界定电杆的位置与架空线路的杆坑位置,做好放线定位作业。

严格控制各电杆基坑定位偏差,直线双杆与直线角杆沿着路线方向的位移不超过设计档距离的5%,垂直线路方向不能超出50 mm,转角杆的位移不可超出50 mm。如果所架设的线路沿着已有道路,则需要依据道路走向和距离来确定杆位。如果线路较短,就能通过标杆实施测量定位,使用经纬仪测量定位,依次标注所有杆位,在每一个定位点打入标桩,做好顺序编号。

挖设拉线坑时,应严格依据不同杆位标注电杆类型,准确标识电杆的埋设深度。通常情况下,长8 m的电杆埋设深度必须大于1.4 m,长10 m的电杆埋设深度不得少于1.7 m,长12 m的电杆埋设深度必须在2 m以上[2]。

在电杆基坑开挖回填作业中,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做好基坑逐层夯实作业,将培土高度控制在地面30 cm以上,打碎所有土块,每当回填50 cm做一次夯实。需要注意的是,遇到软弱土体,则必须在换填过程中进行加固,适当增加夯实次数,初步完成回填作业后,需要为基坑周边设置良好的防沉涂层。安装标准顺序做好电杆组立工作,先对电杆顶端实施封堵,进行下端处理,根据起吊方案实施起吊。组立完电杆后,注意查看直线杆和转角杆的横向位移是否在50 mm以内,如果超出50 mm需要采取校正。另外,电杆的倾斜度不得超出杆梢直径的1/2,完成终端杆组立作业后,必须向拉线的一侧实施预偏,紧线后电杆不会再偏斜。

2.3 科学架设配电线路

在架设高空配电线路的过程中,需要设计完善的配网系统,合理组建网架,根据实际需求做好手拉手环网架或者联络线网架组装工作,这两种网架结构各有优势。

手拉手环网架成本更低,施工方法更简易,因此使用范围更广泛。联络线网架的优势表现为施工效率高、可靠性良好和能在主线断电时由其他线路代替供电等优势。在配电线路组装中,应科学架设导线,确保绝缘设备的安全性与牢固性。通常,在正式架设导线前严格检查绝缘导线和钢芯铝绞线的质量,查看外观是否有损伤,如果存在损伤应锯掉该部分,用接续管予以紧密连接。另外,做好配电线路安全保护工作,增强其抗击雷电能力,以免在雷雨天气出现电击事故与火灾。

2.4 优化电缆铺设工艺

铺设电缆前,工作人员应仔细核对电缆规格与种类,根据施工图纸与标准方案实施组接与铺设。完成所有电缆铺设作业后,管理人员应严格做好检查与验收工作,及时修复所存在的问题,以免后期影响正常供电需求。

2.5 加强智能电网建设

电力系统属于动态变化系统,系统运行中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应构建智能电网能解决这一问题。智能电网的核心特色是自动化,即通过启用自动检查功能优化配网系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予以有效处理,避免事故扩大化。智能技术可以对整个电力配网系统进行优化,确保电网运行安全与稳定,做好设备保养工作,使电变电系统能平稳运转。

提升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优化智能电网建设方案,需要大力加强电网信息化建设、自动化建设与互动化建设。

(1)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于电网系统中,高效收集、分析整合与存储电力信息,为变电检测提供参考。

(2)启用自动化技术完善输电管理、配电管理与电力调度模块,实现监测系统自动化与防灾预警系统自动化建设,确保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维护持续供电的可靠性。

(3)充分利用光伏技术、光电预测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各种先进的技术增强智能电网互动化建设,实现不同区域供电间的信息沟通与对接,不断提升智能电网建设技术,如提高安全控制芯片技术与各种电子设备研发生产技术[3]。

2.6 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做好建筑工地用电过程中,加强电力配网施工安全管理,对所有施工材料进行严格质检,为施工安全提供基础保障。在正式施工前,做好施工技术人员安全培训工作,不断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全方位监控施工现场,规范施工人员操作方法,及时检测用电设备与各环节施工质量,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确保建筑工程及其电力配网施工项目的顺利完成。

3 结语

综上所述,确保建筑工地施工用电安全,优化建筑电力配网工程中施工技术措施及安全管理策略,必须谨遵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标准要求,全面做好电杆施工作业,规划施工程序,对电杆基坑实施准确测量与定位,结合勘测地形图所指定的线路走向依次界定电杆的位置与架空线路的杆坑位置,做好放线定位作业,依次完成电杆组立工作。设计完善的配网系统,合理组建网架,优化电缆铺设工艺,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全方位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电杆建筑工地用电
用电安全
建筑工地更需“硬核防疫”
电杆支撑架装置制造与应用设计
如何做好建筑工地规范化安全管理
建筑工地坠楼案
用煤用电用气保障工作的通知
新型快速抢修电杆的设计及应用研究
安全用电知识多
新型预应力电杆在油田架空配电线路的适应性分析
用电安全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