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盐渍土路基处理分析
2021-04-12曹鹏
曹 鹏
(甘肃公航旅路业有限公司,甘肃兰州 730000)
在公路工程作业过程中,盐渍土的危害性非常大。盐渍土是一种有机盐含量超过0.5%的土壤,若不能对此类土壤进行合理处理,在长期运营过程中,会导致路基硬化病害的加重,同时也会影响公路工程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基于此,需要采用合理方法对其进行处理,提升公路工程施工质量。
1 盐渍土路基的成因
1.1 地形因素
盐渍土泛指盐土与碱土,土壤中含有可溶性盐类,且盐分浓度较高,导致土壤物理性质受到破坏。土壤中的中性盐浓度超过一定指标时,逐渐形成为盐渍土,不同地区的中性盐浓度变化情况有所不同。在地势较高处,虽然土壤中会分布一定浓度的中性盐,但在地表水持续向低处流动过程中,水体将携带走少量盐分,导致地势较低区域的中性盐浓度相对较高,加剧土壤盐渍化过程。
1.2 气候条件
基于以往的应用经验可以了解到,在气候条件影响下,盐渍土中的有机盐来源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在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区域,土壤中的有机盐主要来源于外界风力所产生的积聚效应;而降水量比较充沛的地区,土壤中的有机盐主要来源于降水中携带的有机盐,但是降水中含有的盐分相对较少,其盐渍化状态较低,对公路工程路基的影响程度较低。由此可见,一般出现盐渍化问题的土壤多集中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这也是该区域作业时需要着重关注的内容。
1.3 地下水矿化
除了上述影响因素外,地下水矿化也是导致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原因,在地下水流速相对较慢的地区,排水难度也有所增加,这样在地下水自然蒸发的过程中,会造成地下水矿化情况不断提升。在淤泥土堆积的区域,其内部聚集了数量众多的动植物残骸,残骸中也包含了许多的有机盐,进一步加剧土壤盐渍化的情况,影响公路工程作业活动的进行。
2 盐渍土路基的危害性
(1)导致路基溶陷。
在土层含水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水溶性盐也会逐渐溶解到土壤中,表现出很强的迁移性,盐类物质随着水分完成迁移后,土壤的自重也会下降,此时遇到车辆荷载作用,会加快路基的沉降速度,导致路面坑洼问题。
(2)路基出现翻浆问题。
在干燥情况下,其盐类一直处于结晶的状态,此时路基的强度较大,可以达到既定的强度标准。但是土层中的盐类很容易溶解在水中,在盐含量不断下降时,土层强度也会处于下降状态,含盐量越大,土壤的抗剪强度越低,同时还会导致土壤液化的情况(即翻浆)。
(3)路基出现次生盐渍化。
在路基工程作业期间,地下水的补给过程也会受到较大影响,导致次生盐渍化的情况。在新路基的施工过程中,也会增加土壤中毛细水含量,土壤中的盐分在蒸腾作用下会不断累积,使得二次盐渍化情况不断加重,威胁到路基应用状态的稳定性。
3 公路工程盐渍土路基处理建议分析
3.1 适当提高路基高度
在对盐渍化土壤进行处理时,常用的处理方法是提高路基的基础高度,可以有效降低路基中的盐沉积总量,降低盐胀问题的发生概率。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对作业区域的基础条件进行了解,包括临界上升的冻结位置、地下水水位峰值、毛细水的上升极限值等,根据此类数据信息确定最佳的路基高度,以提升修建路基的实用性在路基铺设材料的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当地有机盐种类、含量等参数,基于此参数选择相应抗性的材料,提升土体病害的治理效果。需在铺设路基材料时,需要提前将路基基底的硅酸盐外壳、动植物残体、其他废弃物清理干净,以确保技术的应用效果。
3.2 加强路基处理
(1)做好基层的清理工作。
基于以往的作业经验,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位于表面下30 cm的土壤对于地基基础的影响性最大,因此如果表面下方30 cm处都是盐渍化土壤,那么需要将标高位置处的土壤清理干净,以提升基础作业环境的安全性。
(2)地基的渗滤置换。
盐渍化问题的出现,和区域水资源分布情况也有着密切关联性,因此在路基处理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地基的渗滤置换问题,需要做好混凝土用水问题管理,降低不合规水资源带来的影响。
(3)做好材料换填和压实处理。
在实际应用中,多采用分层填筑的方式进行处理,还需要根据公路工程作业规模选择合适的压实设备,按照初压、复压、终压的顺序,完成基层材料的压实工作,同时做好压实度检测,待满足要求后可以进入下一作业环节。
3.3 合理设置隔断层
对盐渍化土壤进行合理化处理时,也需要合理设置隔断层,即在基底处铺设相应厚度的隔离膜,起到阻挡地下毛细水上升、隔绝盐水入侵的作用。在目前常用的涂层材料中,土工布、砂土、砾石等都是常用的铺设材料,需要结合区域条件来进行合理筛选,提升所选材料的适用性。
在铺设隔离层材料前,需要做好基底杂物的清理工作,如果区域地下水活跃度较高,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做好降水工程,将承压水压力适当降低后再进行隔断层铺设,借此提升隔断层的阻隔效果。现阶段,该处理方法在一些强制性盐渍土公路段路非常适用,可以有效避免盐胀问题的出现。
3.4 采用换填法进行处理
在公路工程盐渍化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换填法也是经常使用到的处理技术,其施工原理在于利用具备一定基础强度的填料,对该区域原土壤进行替换,借此起到提升基础强度的作用。此类工艺主要应用于一些大型公路工程中盐渍化相对较低的区域,能够对工程基础强度进行提升,提高公路工程运营过程的稳定性。
在实践过程中,具体的换填高度需要结合区位资料进行计算,常规状态下,换填高度不低于1 m,在换填期间需要采用分层填筑的方式进行作业,每层填筑厚度不超过25 cm,单层碾压次数不低于5次,以提高填筑效果。除此之外,针对开挖出的盐渍土需要做好集中处理,堆放位置远离作业区域,避免土壤对区域含盐量产生影响[1]。
3.5 及时处理泛盐问题
在盐渍化土壤产生的病害问题中,泛盐现象属于较难处理的病害问题。在对其进行处理时,需要采集充足的基础资料,对问题成因进行分析,针对性拟定处理措施,提高问题处理结果的可靠性。在具体处理过程中,需要及时清除掉路基表面的盐壳,并沿着盐壳所在标高继续下挖30 cm,换填此厚度土层,降低区域土层含盐量[2]。如果该路段已经布设了隔断层,在处理过程中,需要对遗漏位置或不足位置进行补强处理,提高路基的耐久性。此外,如果待处理区域为老路路基,在处理过程中,需要将路肩下方1 m范围内的路基清理干净,随后换填抗性较强的砾类土,起到路基补强和处理盐渍化的作用。
3.6 预防路基盐胀问题
除了上述提到的处理方法外,还需要做好路基盐胀问题的预防处理,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采用设置高差的方式来对其进行处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对地下水顶面所在位置进行确定,以此为基础来设置高度差在5.0~6.5 m的路基。地表水流动时,会携带表面盐分向着较低地势转移,降低了公路工程路基内部的含盐量,避免了盐胀问题。
除此之外,对此类问题进行处理时,也会使用一些抗性较强的土工布或砂石铺设在路基底部,作为隔断层来阻挡地下水涌出(即设置隔断层),同时还会在隔断层上铺设厚度不小于0.1 m的砂石作为反滤层,进一步提升路基的抗渗性能,降低了路基盐胀问题的发生概率[3]。
3.7 合理应用施工排水措施
在盐渍土区域进行作业活动时,需要提前做好相应的排水措施,营造良好的工程作业环境。在具体的作业过程中,需要根据要求设置临时排水系统和永久性排水系统。临时排水系统主要包括临时管道、盲沟等,用于基层临时排水,降低土层中的含水量,部分临时排水设施也会在工程结束后转换为永久性排水设施。永久性排水设施在地基作业过程中同步进行作业,地下多使用管道进行排水,地上设置排水渠或盲沟辅助排水。需要对基坑大小进行考量,选择合适的排水高度,若施工区域的地下水水位较高,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利用降水井降低地下水位,同时还需要在地表做好引水工作,以加快排水速度。
除此之外,在作业区域内不允许堆放开挖土或地表土,作业现场的路基填料也应定期进行压实处理,确保材料本身的密实度。设置的横坡拱度需要保持在1.5%以内,以确保地基作业期间能够顺利将多余水分排出,提高结构的综合性能。
3.8 强夯处理法
除了上述提到的处理方法外,还可以利用强夯法完成基层强化处理,提升地基的压实度,起到降低土壤沉降量的作用。在具体作业环节中,需要对作业面做好清扫工作,将待作业区域表面的杂物清理干净,以梅花型进行夯击点的确定地面,第一次夯击点的间距控制在2.5 m左右。利用落锤结构开始进行夯击操作,每一次夯击势能保持在1 000 kN·m,结束第一次夯击处理后,对不平整位置进行平整处理,第二次夯击时,位置选择在第一次夯击点之间的间隙处,重复多次后达到既定的夯击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盐渍土属于比较棘手的作业难题,施工质量的管控难度较大,对施工水平的要求较多。结合作业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匹配的作业方法进行盐渍土处理,不仅可以加快问题处理速度,而且对于延长公路工程使用寿命也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