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新时代”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资源综合利用》课程建设中的难点及对策

2021-04-12杨朕杨刘星李云云尹中龙杨维本

当代化工研究 2021年23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思政资源

*杨朕 杨刘星 李云云 尹中龙 杨维本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江苏 210023)

引言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自此,全国高校积极响应号召,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课堂思政致力于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其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以达到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塑造正确价值观、同步提升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目的[3]。

1.《资源综合利用》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新时代”对人才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4]。新时代的人才需要兼备丰富的专业技能知识和高素质水平,这是促进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的核心动力,高校在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方面担当重任[5]。同时,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合理使用,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化工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更是紧扣国家发展要求。因此,在做好向化工专业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更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3]。

《资源综合利用》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化工行业重要性、增强学生对化工专业的兴趣、了解化工专业动态发展前景为导向,重点围绕各类废弃资源的处理处置及资源化综合利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关于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识,增强化工行业的绿色、节能和环保的理念,了解和掌握源头处理及前沿资源利用技术,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碳达峰、碳中和等时代热点的理解,深化对化工行业的综合认知。作为笔者所在高校化工专业“十三五”期间的一项创新性教改实践,该课程于2018年首次开设,面向化工、化学、材料、化学师范、环境等专业大一新生(年平均修读学生数约240人),是相关专业学生本科期间所学习的化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第一门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导向性,是化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以《资源综合利用》课程为切入点,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可为建立完整的化工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范例,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这对于在“新时代”下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拔尖化工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2.《资源综合利用》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和难点

就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在《资源综合利用》课堂中的开展情况而言,还面临着如下三个方面的困境和难点:

(1)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融合程度有待加强

专业知识的教育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对独立,两者的教学侧重点、难点都大有不同。专业教学更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提高能力;而思政教学则更注重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如何将专业领域里的知识内容与思想精神方面的真善美进行融合,是目前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化工专业课程群中,《资源综合利用》课程的知识难度相对较低;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尚未完整构建、对化工行业的整体了解更是不足,对他们而言,相比于同期开设的其他课程,《资源综合利用》课程的内容就会显得更复杂、难度更大、学时相对不足。这造成原本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聚焦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捋清学习思路、构建课程专业知识体系,而忽视了课程思政元素的加入[6];此外,对思政元素的引入是否会影响专业知识教学效果也存在一定的担忧。因此,思政教育与《资源综合利用》课程内容融合度不高、存在“孤岛”困境。

(2)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仍需提高

工程类学科任课教师中常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有些教师并没有投入足够多的精力在课程教学上,对于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更是缺少系统的认识。同时,有些老师墨守成规,只愿意关注自身的专业领域,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也将无法实现。这些究其本因,是教师尚未真正建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思想格局,自然也就难以充分挖掘工科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之处,更难以找到有效的结合方式[7-8]。在意识到这些共性问题后,自2018年课程开设起,《资源综合利用》课程任课教师团队就始终坚持集体备课、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为课程教学内容的品质提升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但与此同时,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当试图将思政教育在每个章节的每个知识点中都进行“全面”体现时,可能就会造成课程内部的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脱钩、同一课程中的思政映射点缺乏内部关联和整体性逻辑推演、思政教育内容生硬且深度不足等问题。课程结束后的调查问卷结果表明,盲目“求全”“求多”不仅未能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初心,甚至可能会造成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等反作用。

(3)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科共识与经验匮乏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实践者,课程思政建设始终需要通过教师这一主体发挥重要作用。这对现有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教师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把握课程背后蕴含的社会人文价值。即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是具有丰富的经验能够掌握思政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实现专业课和思政内容达到学科共识的老师。针对《资源综合利用》课程思政教学,总体还处于授课教师“个体突破”“各自为政”的摸索阶段,取得的也都是一些“点”或“线”的教学成果缺乏更进一步的准确性把握和科学性凝练[6]。同时,教学团队对于本专业课程群的知识体系中如何全面、系统地构建课程思政仍未达成共识,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专业内部合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两个重要的群体,需要进行系统理论学习培训,但是实际操作经验匮乏,接受系统性学习的机会匮乏,这也是造成了《资源综合利用》思政建设未能起到很好效果的重要原因。

3.《资源综合利用》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随着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碳达峰、碳中和等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其核心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如何将思政教育内容与资源综合利用前沿技术有机相结合,这将是在该课程中开展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融合好二者,具体的思路包括:①密切联系生活,同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思政映射点的兴趣;②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引出专业内容和思政内容的教学主题;③引入新的理念和热点,带动学生主动探索和挖掘新理念、新热点背后的技术和思政要素;④依托学科优势,增强化工专业认同,提升化工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未来投身我国化工产业的建设和升级改造。按以上思路,针对困境和难点,提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改进和优化策略。

(1)着力课程内容设置优化

结合《资源综合利用》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围绕课程的思政教育要求和具体专业知识内容,进一步合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9]:①突出“大国之材”,面向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阐述资源综合利用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性和具体应对技术;②强调“以史为鉴”,把历史上人们从不合理利用资源中吸取的教训、现代资源利用技术对人们生活的改善等融入具体故事和案例中,寻求学生认同和反思;③打造“终身受益”的课程内容理念,在课程内容中加入顶级杂志、时事新闻中的最新报道,介绍新型高效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如“生物质炼化”“海水提铀”等),让学生体会到资源综合利用与政治、经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突出中国科学家在攻克这些问题上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此外,《资源综合利用》课程内容的进一步优化还应与时俱进,及时响应国家相关政策。除了原有知识点,还将进一步融合增添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并紧密围绕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就气候变化做出的庄重承诺,设置相关教学讨论环节。让学生深刻理解关于我国全力推进新发展理念的坚定意志、愿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新贡献的明确态度;深刻体会我国的大国担当,增强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

(2)着力教师思政素质建设

“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直接主体,其“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能力直接取决于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10]。因此,应将增强任课教师的理想信念,提高其道德情操水平作为重点。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等是依靠外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更重要的还是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起课程思政的责任,做到从内心出发。教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是比较容易的,而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化工专业课程具有一定困难,这就对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知识讲解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能力,通过丰富自身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储备、听取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建议、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等,提高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把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其次,教师要增强与学生面对面的互动与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及思想动态,加强与学生在情感、生活、学习方面的交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4],当好学生学习生活中“指导者”和“引路人”。再者,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把实验室中的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吸引更多学生投身相关科研工作。最后,要积极鼓励和指导在校学生参加各类相关学科竞赛,通过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动力。

(3)着力课程教学方法改进

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避免说教式灌输,教学方法上的“润物细无声”也非常重要[11]:①通过评点时事新闻的时政互动(如“垃圾处理厂选址”问题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利用分组讨论,化大课堂为小课堂,如要求每个讨论组选择一类资源(如水大气固废、地质、矿产、石油等)的综合利用发展方向、结合我国近年来的相关国家政策导向,进行自由讨论,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辨能力;③加强网络工具在教学中的使用,在传统课堂教学外辅以线上学习和实时交流,形成师生良性互动。

在《资源综合利用》中,除传统的面授降解专业的知识点内容外,还可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体验式教学。如:根据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资源消耗和环境质量变化数据,引导学生把专业知识与两山理论的思政点相结合,让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解决措施,并完成一份针对此内容的调研报告。通过这一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加强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提高了自身道德修养。最终达到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于学生其未来在化工行业学习和工作始终的目的。

(4)着力课程考核评估改革

《资源综合利用》课程思政的具体运行效果如何,关键落脚点在学生的思政素质发展上,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工科专业伦理、科学的信仰以及优秀的行为习惯。为此,构建匹配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估体系也十分必要[12]。通过学生、学科、学院、学校多层次对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从多角度开展对学生的考核实践:①通过师生之间和任课教师之间的讨论、教学团队审议和反馈、学院审议和反馈、以及邀请校内外专家的评审和反馈,形成一套得到专家和学生认可的教学大纲;②建立基于“互动”的教学效果评估模式,包括定期教学检查、督导团随机听课、示范课展示、学生评教等多种方式互动,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估模式;③综合期末考察、平时作业、分组讨论、教学app抢答、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时政新闻点评等方式,打造多角度考核体系。

在考核内容上,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内容考察。在期中考核和期末考试中,提高思政考核内容比例,引导其加强对思政内容的学习。例如:适当将传统文化和时政知识增加到出题范围内,通过开放式论述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发展观,从真正意义上分析资源和废弃物的辩证关系、资源利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当下资源综合化利用的技术方法和全面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路径等。

4.结语

化工行业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改造的重要支柱;化工学科的高质量专业人才培养对化工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化工专业重要的《资源综合利用》课程思政为切入点,为实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专业课教学全程,对此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难点及其对策进行了详细分析。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多方的共同合作,教师要利用好课堂阵地和综合评估模式,才能把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高水平工科人才,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思政资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