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luent 软件的采空区注氮方式优化研究
2021-04-12曹景轩
曹景轩
(国网能源哈密煤电有限公司大南湖一矿,新疆 哈密 839000)
煤自燃是矿井火灾的主要形式[1],其中采空区煤自燃占60%[2-3],而向采空区注氮是采空区常用的防灭火方法之一[4-5]。由于现场注氮试验会消耗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因而数值模拟是当前确定采空区注氮参数的主要方法[6]。
大南湖一矿1305 工作面所采煤层为低变质褐煤,最短自然发火周期仅为37 d,属于低变质易自燃煤层(Ⅰ级容易自燃煤层),导致采空区面临较为严重的煤自燃威胁。因此,本文基于Fluent 数值模拟软件,开展适合1305 工作面采空区最优注氮方案研究,对预防采空区自然发火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1 Fluent 数值模拟设置
根据1305 工作面的详细尺寸建立了工作面及采空区CFD 模型,工作面及采空区CFD 模型网格划分如图1。1305 胶运顺槽(MG1)及1307 辅运顺槽(MG2,为下一阶段开采工作面预先准备的回风巷)进风,前者进风量972 m3/min,后者进风量994 m3/min,1305 辅运顺槽(TG)回风。采空区瓦斯涌出量500 L/s。1307 辅运顺槽和1305 胶运顺槽通过联络巷(CT)连接,联络巷间间距200 m,1307辅运顺槽掘进头通过局扇通风。底板高度10 m,煤层厚9.8 m,顶板高度50.2 m,模型总高度70 m。采用规则四边形网格划分,网格数为461 196,总节点数570 362 个。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方式为:散热带(15%≤O2);氧化带(5%≤O2<15%);窒息带(O2<5%)。基于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及组分运移守恒方程,结合基于“O 型圈”模式的采空区渗透率分布设置,对模型进行了求解。
图1 1305 采空区CFD 模型
2 采空区CFD 基础模型的准确性验证
在注氮方式优化之前,需要首先校对采空区CFD 基础模型。将两巷侧采空区获得的模拟数据与现场煤自燃“三带”采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如图2。可以看出模拟数据对比实测数据吻合良好,验证了基础模型的准确性。本基础模型可以作为现实采空区模型的载体,用来试验各种注氮方式。
图2 模拟数据对比实测数据
1305 采空区在注氮方式优化前,采空区煤自燃“三带”分布状况如图3。对于采空区煤自燃预防工作,防治的目的是尽可能地缩短采空区氧化带,因而氧化带是采空区煤自燃防治的重点研究对象。可以看出,当前1305 采空区在工作面后方存在一条较大区域的“带状”氧化带,特别是在采空区进风侧,氧化带分布深入且狭长,这给1305 采空区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煤自燃风险。
图3 1305 采空区煤自燃“三带”分布
3 采空区注氮方式的优化
(1)多种注氮方式对比分析
针对1305 采空区状况,考虑四种注氮方式:注氮方式一,在工作面后方30 m 胶运顺槽侧注氮;注氮方式二,在工作面后方第一个联络巷处注氮(距工作面约为100 m);注氮方式三,在工作面后方第二个联络巷处注氮(距工作面约为300 m);注氮方式四,同时在第一个和第二个联络巷处注氮。
四种注氮方式下,通过Fluent 数值模拟软件获得的采空区O2浓度分布与煤自燃“三带”分布状况,如图4。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注氮方式一到注氮方式三,注氮方式均为单点注氮,注氮点逐渐深入采空区深部,较高浓度的O2(≥5%)侵入采空区的深度和分布范围逐渐降低,氧化带分布范围也逐渐减小。这表明当采空区采用单点注氮方式时,深部注氮较浅部注氮效果更佳。由注氮方式四和前三种注氮方式对比可知,注氮方式四较高O2浓度侵入采空区范围进一步减小,且氧化带分布范围也进一步减小。这表明采空区多点注氮较单点注氮可以取得更优的采空区惰化效果。
四种注氮方式相比于现有注氮方式,氧化带范围均缩减,缩减幅度的排序为注氮方式一<注氮方式二<注氮方式三<注氮方式四。因此,注氮方式四,即通过在第一个和第二个联络巷处协同注氮,属于1305 采空区的最优注氮方案。
图4 不同注氮方式下采空区煤自燃“三带”分布
(2)优化效果分析
由前文知,注氮方式四是多种注氮方式中的最优注氮方案,因而属于1305 采空区采用的最终注氮方案。将图4(d)和图3 对比可知,当采用注氮方式四时,采空区进风侧高O2浓度(≥5%)侵入完全被限制住,狭长氧化带基本转换为窒息带,同时在工作面后方,也取得了不错的惰化效果。整体上,采用注氮方式四后,氧化带区域面积缩小3/4左右,惰化效果十分显著。
1305 采空区在采用注氮方式四后,采空区无煤自发热现象产生(如产生乙烯气体、煤壁挂汗等),工作面一直安全顺利开采到结束。基于Fluent 数值模拟软件进行的采空区注氮方式优化研究,用于指导煤矿采空区自然发火防治,保障了煤矿的安全生产。
4 结论
基于Fluent 数值模拟软件开展了大南湖一矿1305 工作面采空区注氮方式的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空区采用单点注氮方式时,采空区深部注氮较浅部注氮效果更佳,采空区多点注氮方式同单点注氮方式相比,可以对采空区取得更好的惰化效果,最终在1305 正常回采期间,选择通过第一个和第二个联络巷协同注氮的方式预防采空区煤自燃。该注氮方式使得氧化带区域面积在现有注氮方式基础上缩小3/4 左右,惰化效果显著。1305 工作面正常回采期间没有发生煤自燃事故,保障了煤矿的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