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林木偶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1-04-12田小培李捷华卢涵

对联 2021年5期

□田小培李捷华卢涵

一、玉林木偶戏的发展现状

⒈木偶戏观众流失近年来,社会转型变化加快,木偶戏受到市场经济多边性和文化娱乐形式多样性的冲击,年轻一代人的审美和文化娱乐取向发生变化。同时由于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人们消遣娱乐选择变多,看木偶戏的人随之减少。年轻一代更喜欢快节奏生活,木偶戏表演节奏慢,不为年轻人所接纳。

木偶戏的传统剧目主要来自历史传说、演义小说、奇闻异事、神鬼故事、公案传奇等,通过包公、关公、赵子龙、刘备、张飞、关羽、宋江、武松等人物的故事传说宣扬传统知识和品质道德。现如今,部分年轻人认为这些故事没有新鲜感,过于老旧,没有创新,与现实脱轨。另外,乡村戏班唱的木偶戏大多没有固定的唱本,他们只是记一个故事梗概、几个关键词,便随意穿插起来,只求押韵上口即可,缺乏更多的艺术含量。部分剧目违背历史事实,传递错误的历史知识,因而受到诟病。

玉林木偶戏的唱腔采用山歌曲调发展演变而成,偶戏艺人发音方式多变,这令广大青少年群体对此感到迷惑,且现今方言地区的年轻一代很少讲方言,多用普通话进行日常沟通交流。部分青少年因为听不懂以方言为主唱的木偶戏,对其失去了兴趣。

⒉木偶戏艺人流失当前,玉林木偶戏传承人逐渐减少,出现了断层现象。根本原因在于玉林木偶戏经济效益不高。玉林木偶戏演出减少,艺人收入减少导致改行,或者年轻人因为木偶戏就业前景不好,不愿意从业木偶戏行业,传承人数骤减。

⒊资金缺乏玉林木偶戏以地方戏为主,受众面狭窄,戏班收入难以维持戏班运营。不同木偶角色对服装的要求不同,木偶制作服饰不同,有的服饰需要华丽多彩,有的服饰要缤纷鲜艳,加之木偶制作需要纯手工制作,花费较高,让本来就资金缺乏的戏班更是难以承受资金压力。

⒋创新不足表演剧目过于传统老旧,缺乏创新。木偶制作难度较大,手艺人更是稀少,成为木偶制作创新的又一阻力。此外,木偶戏传播形式缺乏创新,仅仅局限于地方方言群体,难以被大众接受。

二、玉林木偶戏传承和保护策略探索

⒈完善木偶戏艺术文化传承机制

玉林木偶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因人和戏两个角度而具有多元保护需求。从艺人的角度出发,首先,木偶戏传承多为师徒制。这就给木偶戏传承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因此,需要规范艺人培养制度。其次,形成木偶戏圈内明星效应。玉林木偶戏流行于民间,各个戏班山头林立,各唱各戏,这就导致木偶戏内部传承混乱。应该将民间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艺人确立为典型代表,形成明星效应。同时推动木偶剧理论文化建设。玉林木偶戏无论是木偶表演技术还是雕刻技术的传承,几乎全都凭借老艺人根据经验口传心授,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知识教程,这极易导致技艺失传。因此,亟待需要将木偶戏表演与雕刻技艺艺人的心得、技法和经验,通过记录、整理、录音录像等手段记录下来并加以梳理,对玉林木偶戏的流派、品种以及剧本、表演、造型、美术、唱腔、伴腔等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对其艺术理论进行探讨,形成一套系统的教程。

从木偶戏的角度出发,推动木偶戏的传承和保护,是玉林木偶戏保护过程中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环节。需要保护玉林木偶戏的经典剧目、操作规范和技法、舞台和创编规则。木偶戏的经典剧目是艺人在表演技法方面的最高典范,玉林木偶戏表演的诸多操作规范和高超技法都在经典剧目的表演中得以呈现出来,同时也呈现出木偶戏舞台的规模和形态。除却经典剧目外,玉林木偶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创编规则,是区别于其他木偶戏以及戏剧的重要特征,必须通过保护其创编规则以保证其独特性。

⒉建立政社校三位一体保护机制

建立玉林政府、社会以及地方院校三位一体保护机制,推动玉林木偶戏的传承与保护。政府在节假日时可以出资安排玉林木偶戏演出,当地木偶戏民间团体应该积极响应号召举办玉林木偶戏汇演。政府应探索建立公办木偶戏剧院或有关部门,培养人才、容纳人才。此外,政府要适当发挥玉林木偶戏的经济效能。例如,以玉林木偶戏为元素主打儿童玩具类以及家居文艺摆件类产品。

积极推动玉林木偶戏进校园,是促进玉林木偶戏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探索创建玉林木偶戏进校园之『大学中小学』两手抓策略。当前,玉林木偶戏的受众群体呈现倒金字塔结构,中老年人为主要受众群体,青少年一代只有少部分了解。这种现象须尽早改变,推动受众群体由倒金字塔结构向椭圆状结构发展。

近年来,玉林部分中小学举办玉林木偶戏进校园活动,但只以活动的形式开展,不具备常态化。若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推动玉林木偶戏进校园由活动性质向课程性质的转变。首先,要解决玉林木偶戏课程与小学专业知识课程的冲突,即戏剧课堂要承担起教育义务。例如,玉林木偶戏的唱词多为押韵的七字言,可以将律诗编为木偶戏唱词,承担起语文课堂教育的责任。此外,玉林木偶戏雕刻技艺也可以作为小学美育课堂、实践类课堂的授课内容等。其次,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将经典读物《西游记》《鹬蚌相争》等创编为木偶戏剧目,木偶雕刻突出作品人物特点。

玉林木偶戏进入大学,需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结合当前教育背景和当地教育资源。中学课程任务重,专业知识课程与非遗课程的矛盾冲突难以调和。而大学生来自各地,大学与中小学相比相较,大学传播效果更佳。二是充分考虑当地的综合情况。在玉林当地专门开设木偶戏院校的条件尚未成熟,资金、政策等问题难以解决。三是解决艺人就业问题。大学开设玉林木偶戏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可以为中小学开设木偶戏课程提供师资保证,也可以到政府创建的木偶戏剧院或者文化部门就业。综合分析,玉林木偶戏进入当地大学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⒊寻求雅俗共赏特色的生成

木偶戏,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陷入了雅俗之争。然而,俗与雅只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状态。所谓的由俗向雅,就是文化精化的发展过程。当前,玉林木偶戏保留着比较原始的表演形式,要让它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应当思考促进其雅俗共赏特色的生成。

首先,要保留俗特色中的活力成分。作为民间文化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玉林木偶戏最辉煌的时代,就是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联系的时代,这足以证明唯有依托人民群众才能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例如,玉林木偶戏保留以通俗易懂的白话为唱词主体等。其次,向着雅文化的方向前行。玉林木偶戏要追求服饰和戏台上的精致化,增加服饰的颜色和纹样,细致地划分角色类型的穿着,不能混淆,要一角色穿一衣。在戏台装扮上要增加一些舞台效果。此外,要促进唱本和表演的规范化。玉林木偶戏有创编规则,但是各家规则不一,因此,要革除唱本不固定的弊病,一般不对唱本进行擅自改动和删改,促进唱本流传,形成唱本典范。玉林木偶戏的表演从唱本到演出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要对木偶戏表演的动作、手势、唱念、伴腔等做出严格的规范。再次,促进唱本创作的专门化,提高唱本创作主体的文化修养。创作与表演可以适当分离,唱本可以由专人创作,提高唱本的文学性。最后,促进木偶雕刻的形神化。玉林木偶戏的木偶人虽有形美,却欠神韵。因此,要革新木偶雕刻技艺,如凸显木偶人的身形,让木偶人嘴可动眼可转等。推动木偶雕刻以及制作艺术的改进,对增强木偶人的真实性和动作表现力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达到形神兼具的目的。

⒋推动文学与木偶戏互哺

当前的玉林木偶戏处于文学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尤其是北流木偶戏优势独厚。北流以北流文艺杂志为中心,形成了北流作家群体,他们以『立足本土说好北流故事,面向全国弘扬岭南文化』为口号,挖掘家乡文化,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也出了一批如朱山坡、林白等在全国范围内都比较有名气且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如若玉林木偶戏能联手文艺界,让文艺界以木偶戏为题材创作一批文学作品,一方面既能为文艺界丰富乡土创作题材,另一方面也能为玉林木偶戏提高宣传度,推动玉林木偶戏走出玉林,为更多人所知。

⒌寻求表演内容和艺术表演形式的创新

首先,探索『以人为本,按需表演』的模式。玉林木偶戏是用玉林话加之特殊的唱腔唱出来的,虽然极具特色,但是束缚了木偶戏的发展。如果使用普通话唱玉林木偶戏,则受众范围更加广泛,群体增多,推广更加容易,力求满足不同年龄阶段、行业、阶层乃至不同地区的人群的娱乐文化需求。

其次,表演内容广泛吸收各地文化成果。玉林木偶戏应革除自身封建迷信的成分,推陈出新。在形式上,当前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传统玉林木偶戏与人工智能的碰撞给人们带来新鲜感。同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玉林木偶戏传承提供新平台。艺人可借助互联网的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实时掌握消费者需求动态,及时根据市场需要创新产品;还可以借助等V R新技术应用,探索玉林木偶戏数字化的展示形式,推出具有更强时代感的新型手工艺作品。

⒍拓宽宣传渠道

宣传媒介和途径形式多样,主要分为纸媒和电子媒介,诸如报纸、电视、广播电台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玉林木偶戏有了新的传播平台,可以利用这些平台进行交流、联系和宣传。例如,网页论坛讨论,超话讨论,公众号推广,b站视频投稿等。同样,艺人可以顺应潮流,利用这些平台宣传自己,获得人气和提升经济效益。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玉林木偶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衰落也是必然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应当任其自生自灭,而是要不断探究其面临困境的原因,制定解决措施,协调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矛盾,以便使玉林木偶戏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