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如是诗词研究

2021-04-12张志婧

对联 2021年8期

□张志婧

明末清初,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奢靡享乐之风盛行,社会风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们在物质水平提高之余,开始将目光转向精神世界的构筑。那时的士人普遍以与名妓交往为雅事。在当时的环境下,名妓的特殊身份使得其必须具备相当的才艺才能取悦男性,因此,名妓通常能诗能画,并长于歌舞管弦。邓红梅将明代女词人的总体特征概括为两点:其一是内蕴的深化和语言风格的雅化;其二是在体制上习惯于操作小令。作为『花影迷离』期的清代前期词坛,柳如是是这时期『明季残红』的代表,与朱明王朝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其词风自然与其他时代的女词人大为不同。

一、早期诗风:婉约柔美

受限于时代,封建社会的女子目光更多地投身于自身,多表现平淡无奇的闺房生活,或者是自怨自艾的愁思。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妇女』被定义为『妇者,服也;服于家事,事人者也』,角色的分工确立了男性的绝对权威和女子的绝对服从地位。我们从柳如是的诗中却看到了不一样的天地,她长歌善舞,在展现生活、抒发情感的时候更开阔、更自由,她的诗词展现出更为深厚的社会文化内容,显示出独特的社会生活面貌和思想情感。

(一)以『杨柳』意象入诗词

杨柳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意象,『柳』的意象由柳枝、柳絮、柳叶等组成,其自然物理特质适应了古人的思维方式,因此便成为古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柳如是常以一些特定的意象来反映自己的悲伤幽怨,且好以『杨柳』意象入诗词。『杨柳』是柳如是自我形象的真实写照,象征着她漂泊流离的人生境遇。

柳如是是明末清初卓荦不凡的风尘奇女子和女诗人。她原名杨爱,字影怜,后改姓柳,名隐,又名是,字如是,一字蘼芜,号我闻居士,又号河东君。她自幼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幼年在嘉兴名妓徐佛处为婢女,十四岁时被『吴江故相』周道登买于勾栏,因其聪慧无比,为群妾谗,几死,被逐出周府。后她与宋辕文真心相爱并打算托以终身,却遭到宋母的歧视与反对,松江府将其作为有伤风化的流妓驱逐出境。杨花、柳絮漂泊不定的状态与她当时的处境极为相似,她便将自己的悲情发泄于这些具象的事物当中。例如,《杨花·轻风淡丽绣帘垂》一诗中『杨柳杨花皆可恨,相思无奈雨丝丝』,写出了她在与陈子龙分开后的煎熬与痛苦。该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柳如是与陈子龙的爱情,却将她的相思之情通过『杨柳』『杨花』这些事物抒发出来,杨花的漂泊让诗人联想到了自己的身世,温柔中不失厚重,甜美中不失感伤。袁行霈先生曾说:『诗歌语言的情韵义是由于诗人反复使用逐渐涂上去的,这种情韵义在诗里所起的作用,有时甚至比词语的原有意义更重要,它可以给人多方面的启示和联想,使诗的含义更丰富饱满。』正是由于柳如是精彩的笔触,才赋予了杨柳、杨花新的生命,使这些意象在她的诗篇中舞出了新的篇章。

(二)感伤悲凉现实的爱情

柳如是早期的诗词创作,大多反映儿女情长的细腻的生活感受,爱情诗占了其作品的很大比重,这与她早年的爱情经历以及当时残酷的生活现实有关。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描述了陈子龙与柳如是的交往过程,并把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综合推之,则论陈杨两人之关系,其同在苏州及松江者,最早约自崇祯五年壬申起,最迟至崇祯八年乙亥秋深止,约可分为三时期。』陈柳两人的爱情对柳如是创作的影响甚为深远,陈子龙是柳如是生命中的第一位知己,但二人的爱情却因为世俗的阻隔不能一直持续下去,命运并没有让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崇祯八年(一六三五年),柳如是乘着一叶扁舟离开了陈子龙,从此便开启了她的漂泊和心酸的人生旅途。

她的坎坷的爱情之路在其作品《湖上草》《戊寅草》等中都有表现,《梦江南·怀人》(二十首)也是其追忆与陈子龙的爱情往事为主要内容所作,写于分手之后,往事仍历历在目,第一首中『人去也,人去凤城西。细雨湿将红袖意,新芜深与翠眉低。蝴蝶最迷离。』面对烟花般短暂而美丽的爱情,内心的矛盾与纠结,让她深感人生的迷茫与虚幻,但她还是选择了离开,用蝴蝶的迷离表达出分别的无限伤痛与迷惘。

迫于现实的无奈,即使柳如是才华横溢,与爱人情投意合也不能厮守。其对爱情的渴望以及现实的无奈通过这些诗作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诗与早期柳如是的生活经历有关,但还是无法阻挡柳如是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她一直苦苦寻觅最终的归宿。

二、中晚期诗风:豪放悲壮

柳如是中后期诗词创作多以豪放悲壮见长,这时期大多感怀时事或即兴咏物,包括许多国家民族衰亡的诗,表现了其诗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以及个人气概。诗词中悲愤与豪放交替,沉郁顿挫,感慨自身命运,婉约与豪迈相融,其风格更加成熟。

(一)感时伤事与爱国情怀

柳如是处于明清交替之际,面对巨大的社会动荡,她挽救不了自己的国家,只能通过慷慨激昂的笔触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柳如是面对家破人亡,内忧外患,通过大量诗作抒发她的悲愤、悲悯之情。以《初夏感怀四首(其一)》为例,『海桐花发最高枝,碧宇霏微芳树迟』『总有家园归未得,嵩阳剑器莫平夷』。战火四起,诗人无能为力,只能触物伤怀。其中『总有家园归未得』表现了她对弱势群体的关切,面对国家内忧外患,连年旱涝灾害,战乱频繁,百姓生灵涂炭,其渴望和平、忧国忧民之情在字里行间中都有体现。作者感叹平定战乱不仅依靠双剑,还需要真正有才德的人才能肩负起拯救国家的命运,体现了其家国情怀。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曾极力推许其民族气节:『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日之士大夫,犹应珍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对柳如是民族气节的极力表扬,值得后世青年学习这种家国情怀,并报效自己的国家。

(二)豪迈俊爽与咏怀述志

古代女性词人由于受到性别和社会地位的局限,豪迈风格不足,大部分女词人的创作都围绕离散相思、凄婉爱情来展开。柳如是处于明清改朝换代之际,国家危亡使得其悲愤豪迈的感情在词中得以充分展露。她写了许多豪迈俊爽的诗,其诗格更加成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从柳如是本身的性格来说,她一生豪迈不羁,不在乎世俗对她的看法,其诗词体现出她男性化的气概,豪迈的诗风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词。例如,《剑术行》中:『西山狐鸟何纵横,荒陂白日啼鼯鼪。偶逢意气苍茫客,须眉惨淡坚层冰……我徒壮气满大下,广陵白发心恻恻。视此草堂何为者,雄才大略惟愁疾。况看举袖星辰移,海童江妾来迟迟。』这首诗描写了明末的动荡不安,面对国破家亡,柳如是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她以剑客自比,想要力挽狂澜,身披弓箭为国家献身,充满豪情壮志,起到了激励人心的作用。传统女性受到父系社会的压抑,柳如是和大多数女子一样都受封建社会的束缚,但是作为一代名妓,柳如是活动范围更为开阔,因此可以抒发自己自由豪迈的感情。同时她还善于运用诗歌来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人生抱负,借助历史来感怀现实社会,托古喻今。

三、结语

柳如是特殊的身份、地位和她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决定了其诗词不一样的意境和风格。她不仅是一名情感丰富的旷世才女,同时也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侠士。她短暂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佳作,风格多样,内容丰富。作为历史人物,柳如是是独一无二的,其绮丽特异的文学创作与精神面貌,在明末清初的文坛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意气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