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菌药品GMP认证后生产现场质量管理探讨

2021-04-11

当代化工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无菌药品监管

(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 浙江 321000)

药品是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药品生产来说,对人员、设备、环境等要求均较高,尤其是无菌药品,要求生产环境的洁净级别必须达到国家规定,且需严格控制生产过程,避免出现任何污染情况,进而影响无菌药品的生产质量[1]。无菌药品要保证产品质量,最关注的是无菌操作区域的无菌保障,包括人员操作、物料传递、环境监测。近年来,我国实行新版GMP要求,对无菌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现场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版GMP的颁布和实施,确保所生产的药品质量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可控性,必须从生产管理抓起。企业不仅要加强内部监督和管理,还必须优化生产条件,摒弃落后生产方式、观念等,进一步提高无菌药品的生产质量。

1.构建质量监管体系

无菌药品在GMP认证之后,为加强生产现场的质量管理,首先,需要建立质量监管体系,该体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对于无菌药品的生产准备阶段来说,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购入生产物料等,因此,对生产准备阶段的质量监管也围绕着生产物料、设备等进行,必须对生产物料进行检验,及时发现物料的问题,确保物料符合要求,同时对生产设备进行调试和验证,确保生产设备能够正常运行,进而为无菌药品的生产质量奠定基础。(2)生产阶段:在无菌药品生产过程中对生产操作进行监管,对于无菌药品的生产过程来说,其涵盖了多个复杂环节,通常情况下,对其进行监管需要借助其他设备、工具或技术,如EMS、BMS、在线尘埃粒子监测系统等,通过应用以上技术或系统,才能够确保生产过程的各方面均能够满足无菌药品的生产条件,进而避免由生产条件不符等引起的质量问题。(3)质量检验阶段:该阶段指的就是,对药品成型至包装过程进行监管,需严格遵循无菌药品的质量要求、洁净级别等,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还需对产品进行取样全检,进而避免不合格药品流入到市场。只有通过以上三个流程的体系监管,才能够确保药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2]。

2.加强质量风险管理

无菌药品属于高风险产品,如洁净区内人员活动区域的控制,环境、微生物的控制,物料的进出处理程序,清场消毒的控制,基本原则是要防止污染,特别是人员或物料可能存在的交叉污染。新版GMP特别强调了对无菌药品生产质量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无菌药品在经过GMP认证之后,企业就需在其生产环节、管理环节和监督环节中,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并熟知风险管理流程,生产人员、管理人员等均需正确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通过风险管理,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从而进一步完善生产细节,提高生产质量。在无菌药品的生产质量风险管理中,以R指代风险值,以L指代可能性,以S指代严重性,则R=L×S。例如无菌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轧盖密封,有研究资料显示,该项问题的S值为4,L值为3,那么风险值就达到了12,参考相关标准,可将其属于高风险范畴,而导致该项风险的因素较多,且较为复杂,可能是轧盖不够紧密,也可能是西林瓶不完 整[3-5]。因此,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在风险分析、管理后,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可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轧盖工序的操作技能,达到避免轧盖密封问题出现的目的。

3.加强GMP文件管理

2013年,国家药监局发布通知,要求各个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在年底之前完成GMP认证,若无法在限定期限内通过GMP认证,就无法再生产和销售各种无菌药品,如注射液、血制品及疫苗等。虽然这一标准的运行初衷,是督促各个无菌生产厂家提高自身生产质量,但难以避免部分不合格厂家,为达到通过GMP认证的目的,而采取其他不合法措施,在GMP认证过程中,诸多企业做了大量工作,GMP管理文件就是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许多企业在得到GMP认证之后,就将GMP文件随处丢弃,并未正确认识到管理GMP文件的重要性,这就导致企业一线的生产人员无法阅读GMP文件,管理人员也不重视GMP文件,使得诸多生产流程,达不到GMP生产要求。实际情况下,无菌药品的生产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在获取GMP认证之后,仍然要重视对GMP文件的管理工作,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对生产程序、制度和流程等进行不断完善,进而满足GMP在管理方面的各项要求[6]。

4.确定执行标准及流程

执行标准、流程指的就是,立足于无菌药品实际生产视角,对其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监控的质量控制体系。从无菌药品的实际生产过程来说,从物料到包装,需要经过多个生产环节,而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均可能导致质量问题,因此必须确定执行标准及流程,进而规范生产过程,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把控。例如,在无菌药品的生产过程中,确保其质量的前提就是,保证生产物料的无菌,因此必须对生产物料进行检查,确保其达到相关无菌要求,若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了生产物料的不足或缺陷,就必须对其进行相应处理,直至其达到相关生产要求、标准,才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对于无菌药品的质量来说,其核心环节就是确保原包装材料的质量,若药品的原辅包材出现变化,就会导致药品质量出现较大波动,由此,对原辅包材进行变更时,必须依据相关流程,通过工艺验证之后,在得到验证数据支持的基础上,才能够对其进行变更,若无法满足以上要求,就应当杜绝随意更改原辅包材,若必须对原辅包材进行变更,就必须依据相关程序,将变更情况上报至药品监管部门,促使变更行为合法化和规范化,在验证过程中,还需依据实际情况,对工艺参数进行调整,直至通过验证[7-8]。经过验证之后,再将结果依据相关规定,编订GMP文件,及时交由至相关生产部门,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原辅材料质量问题,生产车间应及时将此情况上报至上级部门,避免进一步扩大危害,有利于减少经济损失,降低生产成本,便于上级部门及时制定防控措施。

5.加强生产环境监测

对于无菌药品的生产质量来说,环境的洁净级别有着重要作用,而新版GMP标准对其洁净级别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在获取GMP认证之后,必须对生产环境进行有效监测,并加大对生产环境的监管力度。通常情况下,需要对无菌药品的生产环境进行全面监控,例如生产人员卫生情况、空气中的悬浮粒子及生产设备的清洁程度等,以上因素均是影响无菌药品生产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需对其进行重点监测的方面。依据新版GMP标准中的相关规定,无菌药品的生产环境分为四个等级,即A级、B级、C级和D级,其中A级的洁净程度为最高。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必须依据自身所生产无菌药品的种类,合理设计生产环境洁净级别,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让生产环境达到所生产无菌药品所需具备的洁净程度。对于企业生产车间来说,其建筑特点、生产工艺等,均是监测生产环境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同时,对于那些干扰较多、风险较高的生产区域,企业应当加强对其生产环境的监测,进而保障无菌药品的生产质量。

6.提高生产及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经过长期实践后得出,人员的意识可影响其自身行为,在无菌药品的生产质量监管过程中,生产人员、管理人员的意识也可能对其行为产生各种影响,若管理人员、生产人员未意识到生产质量监管的重要性,那么就会影响监管效果。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一方面,定期组织其接受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其具备更强的工作责任心,另一方面,则需强调质量监管对于无菌药品的重要价值,进而增强监管人员对自身工作的正确、深入认知。除此之外,企业需定期指派相关人员前往先进生产车间进行观摩,再将先进管理技术、理念等带入企业,帮助监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同时提高业务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保障无菌药品的生产质量。

7.结语

药品生产对于环境要求较高,尤其是无菌药品生产,必须确保处于无菌环境下,目的在于保障药品生产质量,进而确保用药安全。但许多企业在经过GMP认证后,药品质量低下情况时有发生。新药品管理法于2019年12月1日开始实施,虽然国家已经取消GMP认证,但是不代表监管的松懈,随之而来的是飞行检查,因此,监管只会越来越严,企业必须加强生产质量管理,从体系构建、文件管理、风险管理和提高人员素质等各个方面,完善生产质量管理,进而提高药品的生产质量。

猜你喜欢

无菌药品监管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无菌空气在烤酸奶生产中的应用
朱顶红快繁无菌体系建立的研究
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监管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监管和扶持并行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