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高校多样态下学生管理网络应用的“三网融合”
2021-04-11汤旭
汤 旭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59)
1 高校学生管理网络应用的多样态概况
部分高校已经集中力量研发或自行购买了一些基于学生管理信息化的系统和平台,并且已经运用到了管理工作之中。[1]这些网络系统及应用主要围绕学工管理、教务管理、后勤管理三大领域。一方面,学校投入大量的资源,学生在校生活的智能化、便利化迅速提高。另一方面与之伴随而来的负面问题如信息泄露、软件过多等,也确实给师生带来了很多困扰。学工、教务、后勤三大系统由于历史原因基本处于不同的时代。高校后勤管理因与学生直接相关业务少、投入不足等原因,多数仍处于纸质登记与电话拨号上网的时代;教务管理虽发展较早,但原始数据庞杂,技术更新困难导致停留在电脑应用端时代;学工管理电子化起步晚但赶上了新兴技术发展的快车道,出现了电脑端、手机端、小程序等多种形式。不同系统发展步伐不一,同代系统中存在多个独立终端应用,各类应用又普遍存在管理人员技术不足,升级研发经费不够、信息更新的时效性与共享性较差等诸多问题。尤其是新冠疫情后,各类突击投入使用的健康管理、行程管理App 更是充斥着学生的手机。
2 多样态下学生网络管理应用的问题
2.1 多样态系统并存与重复工作
学工、教务、后勤三大系统及其衍生的各类应用都依赖于学生基础数据运行。三大系统需求的学生信息虽然大同小异,但由于开发单位或开发语言存在差异,各类系统使用独立运行机制,信息互通主要模式为:数据导出,数据格式再加工,数据导入。以上过程中,数据传递密封性差,传递环节人为误差增加,跨系统数据格式兼容性差[2]。新系统无法直接从老系统进行数据迁移,不同系统之间也无法实现统一采集标准与数据共享。这就使得各个系统在进行基础信息采集的时候按照各自的标准、格式进行填报。重复的个人信息采集与传递不仅加大了教工与学生的工作量,还增加了信息泄露的可能性。
2.2 信息泄露与学生的负面情绪
网络信息化时代下,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各种诈骗与网络暴力层出不穷。因此,高校的网络建设必须重视学生的隐私保护。但正如上文所说,学工、教务、后勤三大系统及应用在开发初期需要经常性的采集信息,后续还要阶段性的对信息进行维护更新。基层学院在开展相关工作时,要经过学生干部、辅导员、学院等多个部门及负责人,这一过程极大地增加了信息泄露的不确定性。其次,目前高校在开发、运行应用的过程中对学生隐私的保护力度还不够。直接将学生身份证号码、手机号设置为登录账号或密码,各应用无论需求与否都会在主页面内显示学生的地址、电话等个人信息。学生自身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在各种终端看到相关信息时就有隐私泄露的担忧。一旦学生接到网络诈骗、推销、骚扰电话时极易将这些问题与高校多次的信息采集相关联。学生普遍会认为自己只将这些信息交给了高校,隐私的泄露完全是学校的责任。部分学生甚至会将信息泄露与管理人员盗卖个人信息相关联,极大地损害了师生间的信任关系,也让他们在潜意识中抵制学校智慧校园的建设。
2.3 功能的片段化与“季节性应用”
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类工作往往是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一条完整的闭环工作链。应用的相互独立分割,造成了各自功能的片段化。各部门的规定与授权只能在本部门应用内运行与查询,其他部门无法实现信息的同步共享,更实现不了互认。这就造成了两个极端,一是学生为一件事情需要在不同系统间重复申请,二是在系统不互认情况下只能退回到纸质媒介的时代。以学生请假为例,学生需要在学工系统请假,但这个请假记录任课教师与教务处在教务系统内无法查询,最后又需以纸质假条的形式去验证电子假条。智能化、电子化不仅没有起到便捷的目的,反而是增加了无用的程序与工作量,极大地打击了广大师生的使用热情,也使得教工与学生更倾向于最原始的模式。
学生在校生活期间对各类应用的使用是有限的,分散的应用无助于用户黏性的增加。例如:学生对于后勤系统的使用只有单一的硬件设施维修,对教务系统的使用基本限于选课。这造成了学生只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会使用,就类似于特定季节的代表性事物,只有在某一个特定时间段才会被人想起。也就出现了学生经常性的账号密码遗忘,功能使用不熟练等问题。
将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分散功能集中于学生常用的唯一应用,实现三网合一。无论从效益性、实用性、便利性都可以让学生更加乐于接受高校的智能化进程。
3 多样态下学生网络管理应用的“三网融合”
以学生使用度最高,用户黏性最大,技术也最先进的学工网为核心。将学生日常实际使用的各类系统及应用的功能进行整合,让学生在校生活的衣食住行都能在唯一应用中完成。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学校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可以方便教工与学生的使用,真正发挥出高校智能建设的成果。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日常大量的使用数据与师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完善、优化,加快智慧校园建设。
3.1 系统规划与远景目标的统一
高校的网络管理主要为两大方面。一是主要涉及教职工的管理与科研。二是学生的管理与教学。首先,学校应该从校级层面对各部门的现有系统和应用进行梳理,将各部门只涉及学生的模块进行拆分、整合互相关联的各项功能进学工网络。同时,统筹学生管理各分类模块间的关联,确保结构体系逻辑合理,运行畅通,使大系统的整合发挥最大效能[3]。其次,高校应当做好远景目标的规划。随着我国5G 网络普及与大数据应用的高速发展,校园网络与应用软件也必然面临着进一步的技术升级。因此,学校应当将学校网络建设融入到学校的“十四五”规划中。同时,高校对于网络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必须具有前瞻性,为网络管理应用的持续改造升级预留好空间与接口。
3.2 强化专人管理与信息保护
基础数据的采集与定期维护是应用运行的基础,而加强对学生个人隐私的保护是高校网络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对大数据环境下的应用,要求做到匿名化、去标示化重要信息脱敏等[4]。这即是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可以减少学生的担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在数据采集与维护上既要统一标准减少采集频次,也要梳理程序减少不必要的接触层级,更要实行专人管理,分级设定权限。
第一,要建立标准统一、信息完备、实时共享的基础大数据库,为管理者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高校应当由信息中心牵头,集中各部门对于学生数据的具体需求,实行一次性采集,各部门共享。同时,对于信息采集与动态维护的主动权应当交到学生手中。涉及到学生个人信息变动的应当由本人主动维护,让学生将自身融入到系统的建设中。
第二,要对学生的个人信息实行专人管理,分级授权。对于学工系统内学生个人信息的使用与查询,应当严格按照部门与教工岗位的实际需求设置权限。例如:辅导员需要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故而能在系统内部查到所带学生家长的信息。任课教师一般不需要直接与学生家长联系,故在学工系统内部不能查到此类信息。如相关部门或人员确有需求应当向管理人员申请授权。最后,系统必须带有记录查询功能,凡查询、下载学生个人信息的必须留有记录,一旦发生信息泄露事件可以立即进行溯源。
3.3 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交互体验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落实“以学生为本”,关键是做到以学生为先、以学生为重、以学生为主和以学生为荣,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实现三网融合,学校的推动与投入是基础,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则是成功的关键。只有开发者与管理者在系统及应用的融合、系统功能在运行中真正为学生提供便利,学生才能主动使用、乐于使用。当前多数高校学工系统的开发与运行仍然停留在管理者的角度,程序繁琐、平台单一、界面难看、功能选项层级过多、提示术语晦涩难懂等问题并没有引起学校的重视,学生使用中普遍存在着不良体验。因此,融合后的建设必须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融合发展下的系统功能设置上应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思维惯性、使用习惯。学校应当借鉴大型互联网企业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思维,重视师生的交互体验去进行改进。要建立畅通的用户反馈渠道,让师生能及时反馈他们在使用当中发现的各类问题,高校要结合他们的诉求加快终端应用版本的更新速度,满足广大师生的智慧校园生活需求。
3.4 实现技术与思维的双重“三网融合”
系统与应用在技术上的融合与升级是容易实现的,只需要学校的持续资金投入。但管理者、使用者思维的同步“技术升级”才是彻底发挥新应用功效的关键。对于思维的升级应当坚持循序渐进,稳中求变。
学校需要依据使用群体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制作操作指南,让广大师生能了解系统应用,明白自己的权限、功能、流程。高校应当通过专题讲座、模拟运行等多种方式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培训,尤其是一线直接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提升个人能力素质与业务水平。教职工对于新应用的熟练使用程度,直接决定着该应用能否在各部门间平稳有序的运行,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际使用感受。只有管理者自己能对应用的各项功能进行熟练的操作,才能对学生的错误操作进行正确引导,对学生不懂的流程进行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使用习惯。
高校应对学生组织及学生干部进行培训。以学生会为代表的学生组织及学生干部是教职工与广大学生连接的桥梁,很多学生工作需要依托他们开展。同时,基于他们在学生当中的威信,由他们在学生群体中进行推广、普及新应用,可以快速形成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高校应当采取多点并发的“涟漪式传播”推广模式,进行同频传导,形成指数级的裂变。以校级学生会为核心,在组织内部以及与各分院学生组织对接工作中进行新应用推行。各分院学生组织以学生干部为分散节点,下渗到各班级内部进行思维与应用的全面推行。这就在组织架构层面与个体层面都形成有效的扩散点,最终自上而下的实现形式与思维的全面更替与普及。
最后,学校应当设置一段时期的缓冲期,在这期间内各部门依据与学生工作的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由老系统过渡到新应用。这一段时期应坚持新老系统并存,对即将离开校园的学生与退休的教职工,照顾其使用习惯,不再进行变动。对仍需在校长期生活的学生与教职工要进行引导,逐步过渡到新应用。
4 结语
在高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随着招生专业与人数的增长,势必要求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工作的进一步精细化、规范化。这也造成高校相关部门的工作量与压力直线增长。从当前看,实现校园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是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同时,绿色校园建设要求的无纸化办公,新冠疫情之后的远程办公也都对学生管理网络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集中学校的资金与技术,对高校多样态学生管理网络应用实现一体化则是建设高标准管理模式的捷径。通过加强前期调研与后期调整,重视校园应用网络架构的整体规划与建设,将更多与学生相关的功能,例如校园安全、校园医疗等纳入到整合的新应用中,全部实现“一键解决”,实现更高层次的“三网融合”,才能真正建成师生满意的智慧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