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1-04-11邱作金魏育新张春梅
邱作金,魏育新,张春梅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 民勤 733399)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在1982年建立的省级沙生植物保护区的基础上,经甘肃省政府批准将面积扩大后,于2002 年7 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1]。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极端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荒漠天然植被群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古人类文化遗址。随着当代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也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2,3]。近年来,管理局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按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先基础后精尖的原则,筛选一批信息化建设项目,积极争取申报建设资金,积累经验,提升水平,力争在保护区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为荒漠类型自然保护区科学保护树立样板示范。
1 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完善了信息化基础建设
管理局机关工作人员和基层保护站管理人员都配备了电脑。建设了内网与外网两套局域网络。建设了管理局信息网络中心机房,配置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硬件防火墙、UPS 电源系统、存储设备等硬件设施,机房建设达到防火、防水、防盗、防尘、防雷及恒温等有关要求。做好主机、存储设备日常监控和维护工作,保障设备安全运行。
1.2 创建了保护区门户网站
按照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的统一规划,连古城保护区在2009 年自建网站。而后在2018 年9 月依据《全省林业网站建设指导意见》“统一标准、统一规划、规范建设、资源共享、安全可靠”的原则,积极与省局对接,完成了保护区门户网站的新建,并已作为“甘肃林业网”的子网站正式上线运行。进一步规范了保护区网站建设和管理,优化了保护区网站版面,提高了稿件质量,加大了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在对外宣传、交流信息、推动工作、展示形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1.3 建设了视频会议系统
在管理局综合办公楼五楼会议室安装视频会议系统,随时可与省林草局视频会议系统互联,数据传输运行良好,画面清晰。在3 个基层保护站开设视频会议分会场,提高了处理紧急突发事件、会商研究工作的效率,还可以进行远程教育培训,节约会议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全面提高保护区整体管理效能
1.4 建设了野外智能监控系统
运用网络传输技术、视频监控技术、图像智能识别技术和GIS 地理信息技术等,在保护区下辖红崖山、勤锋、连古城、三角城、花儿园、黄岭、南湖等7 个保护站安装大型野外智能扫描塔9 座,在黄岭、红崖山、连古城三个保护站建设森林火险预警监测塔3座,可将林区的影像信息实时、清晰地传输到管理局指挥中心,由识别软件自动处理,一旦发现烟、火、人为破坏等疑似危险,自动定位并触发声、光报警,同时自动通知相关人员,从而起到森林防火及林区资源管护远程监控的目的。
1.5 建设了野外指挥及巡护系统
建设了基础信息数据库、移动管理平台系统,购置了野外巡护指挥终端38 套、野外巡护终端180套。提高了野外巡护监管工作质量,实现自然保护区资源大面积、全方位、多角度的安全防护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置保护区内的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增强森林火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同时,加强保护区巡护人员的实时跟踪、定位实时查看巡护人员历史巡护轨迹、当前巡护轨迹,确保在护林员出现意外时能够快速锁定搜救范围,做到及时搜救,保障护林员的巡护安全,进一步提升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信息化、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1.6 建设了LED 宣传屏
充分利用LED 宣传平台,精心编排宣传内容,连续滚动播放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章,保护区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森林防火、资源保护、荒漠化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宣传保护区生态区位的极端重要性及保护区在荒漠化防治、科学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提高了广大群众对防沙治沙的认识,营造了全社会支持、关注防沙治沙事业的氛围。
2 保护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缺乏高起点前瞻性长远规划
信息化顶层设计论证规划滞后,对于如何做好信息化建设,没有形成一整套的保护区信息化建设发展蓝图,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性、适用性、超前性。
2.2 对信息化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还没有厘清保护区建设和发展中亟待用信息化解决的问题,对信息化的定位不够清晰,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不太明确,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保护、巡查和人员监管上,多重基础装备建设,轻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只浮于表面。
2.3 专业人才配备还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专业技术人员较少,高水平的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虽然在以往的信息化建设中培养、锻炼了一些人,但总体上讲,在信息化工作中技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够合理,素质还有待提高。目前,尤其缺少既熟悉信息技术同时又了解、掌握保护区管理建设的复合型技术骨干,信息化建设能力与实际需求差距较远。
2.4 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林业信息化设备或软件价格昂贵,建设成本较高;二是信息化设备或软件更新换代和升级速度过快,设施的日常维护和更新投入较大;三是运行中通信服务费较高,信息化建设一次性投入大,后期维护运行资金无法保障。
3 加强和推进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提议
3.1 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保障信息化健康发展
信息化建设总体投入成本较大,缺乏长远和整体筹划必定会导致重复建设,严重浪费。因此,做好统筹科学规划十分重要。一是以国家或省局林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为指导纲领,建立一个长远的发展蓝图,分解目标,逐步实施。避免走弯路,摆花架子,重复建设;二是要积极借鉴国内外、省内外其他兄弟单位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确定自己的发展规划,减少风险,提高效率。三是要紧密结合保护区实际,通过深入广泛调查研究,以保护区业务需求为主导,以应用和服务为重点,提出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依据国家或省局林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参考其他兄弟单位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以保护区实际情况及需求,拟定保护区信息化建设规划。
3.2 以专业人才引进培养为途径,造就高素质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
信息化建设,关键是人才,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和引进机制。一是注重建立健全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定期组织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化专题讲座,提高全区工作人员计算机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二是积极主动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专业公司建立形式多样的合作关系,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解决技术难点。三是有计划的引进信息化专业人才。
3.3 以健全配套规章制度为保障,确保各项工作安全规范化运行
信息化建设要与规范管理和配套规章制度建设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确保信息化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稳定,把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推进。建立健全各类资料档案管理制度,为信息化建设和系统运行、维护提供有效资料依据。融合保护区信息数据资源,加快森林资源调查、林地更新、生物多样性、野外巡护、生态环境建设等核心业务信息化进程。
3.4 以项目为支撑,确保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
以争取信息化建设项目为主渠道,把其他项目中可用于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的资金进行整合,设立林业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形成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优先保障信息化工作经费,满足系统运行维护、应用系统升级换代以及培训工作的需要,确保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奠定林业信息化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