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农业康养产业发展研究*
2021-04-11高建立陈梦竹张经纬周晓娜于巧萍
高建立 ,陈梦竹 ,张经纬 ,周晓娜 ,于巧萍 ,刘 帅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财经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2.中共秦皇岛市委第三巡察组,河北秦皇岛 066004;3.河北秦皇岛市海港区财政局,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农业康养是从农业角度出发,利用农业生态资源,为社会提供康养产品和服务,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农业康养产业是一个融合性产业,包含了农林牧渔产品的生产流通制造等涉农元素、养生保健医疗等健康元素,以及旅游餐饮住宿等休闲元素,这些元素构成了农业康养产业的生态圈。秦皇岛市农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业康养产业的优越条件,研究农业康养产业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对促进秦皇岛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秦皇岛市农业康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产业融合发展较差
农业康养产业融合了农业、健康、休闲等诸多元素,目前这些元素系统性融合不足,综合效果不理想。以农产品为例,与农业康养产业相关的领域包含了农产品的种植、生产、销售,以及下游农产品的深加工和衍生产品的开发利用,但目前大部分康养产品集中在原生态农产品或初级加工领域,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形态选择很少,导致客户选择的空间很小,一方面农产品的养生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农民的经济收入。站在整个农业康养生态圈的角度,也能充分反映出产业发展系统性融合不足的问题:大部分游客来秦皇岛,主要是海边避暑游玩,很少有在避暑游玩的同时,把出行目的扩展到身体康复、心理抚慰、疾病医疗、历史文化学习等其他领域,导致顾客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游客游玩季节性明显,出现旅游和康养资源利用率超负荷运转或利用率不足等问题。
1.2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秦皇岛市对康养产业的重视始于2016 年。当年9 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同年秦皇岛市将康养产业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此后出台多项优惠配套政策,为康养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如:向社会资本开放康养市场,简化对康复、老年病、儿童、护理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的立项、开办、执业资格等审批手续等,这些优惠政策促进了康养产业的发展。但在农业康养产业发展方面,明显存在政府支持力度不足:(1)缺少针对性政策。农业康养属于康养的分支,侧重于从农业角度,利用农业生态资源提供康养产品和服务,进而带动整个农业康养生态圈的循环发展,前述优惠政策缺少对涉农领域康养产业发展的专项支持;(2)政府重视不足。从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看,政府在组织专家研讨、专题讨论等方面明显力度不足。世人都知道秦皇岛暑期海产品物价昂贵、宾馆价格奇高,人满为患,但其他季节无人问津,针对这个现实很少有人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把时间、游客量、价格、康养产品、旅游资源利用等元素集成分析和系统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在这些方面政府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组织专家研讨和科学论证,给出合理化解决方案。
1.3 民众不熟悉农业康养
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民众也逐渐开始重视健康,重视保健,但如何认识健康、如何保健,很多人都理解偏颇。首先,人们重视的健康是身体健康而不是身心健康,越来越多的人患有焦虑症、抑郁症,这些人罹患的都是心理疾病,认为求医问药才是解决之道,其实通过农业康养,让这些人远离城市的喧嚣,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会让他们重新唤回内心的自我。其次,人们认为的农业康养就是吃吃农家饭、逛逛山水村落,其实这只是农业康养的形式而非农业康养的实质,农业康养的实质讲求科学性、系统性,比如资金雄厚的可以在康养小镇置业,闲暇之余居住在小镇享受田园风光品味农家饭菜修心养性;长期食用康养农产品改善身体机能,调节脏器功能;游览山水感悟自然风光让人返璞归真净化心灵等等。这些农业康养知识需要宣传,让民众广而知之进而接受之,促进农业康养产业的发展。据调查,90%的受访游客对康养产业不了解;80%的游客没听说过农业康养,猜测可能与农业相关。
1.4 农业康养专业人才紧缺
农业康养产业涵盖了“医、药、养、健、游”整个生态圈,根据从业活动范围将专业人才分为教育研发类人才、生产经营类人才、服务应用类人才。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得知,目前秦皇岛市对农业康养产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医药、医疗器械医药行业,主要需求高学历知识技术型人才;第二类是提供健康服务行业,主要需求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服务型人才;第三类是各大院校及教育培训机构,主要需求的是理论研究及知识输出人才。目前秦皇岛从事康养产业的人员虽然有20 余万人,但主要集中在旅游业,其他行业的专业人才较少,高端人才更加稀少。
1.5 基础设施仍不完善
农业康养产业涉及的基础设施范围广泛,目前影响最大的主要是配套医疗资源及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两个方面。
1)配套医疗资源不足。秦皇岛市常住人口306.45 万人,医疗机构数量整体偏少,大部分位于基层。基本情况如下:综合医院38 家,中医院6 家,专科医院20 家,公共卫生机构98 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598 家[1],人均医疗资源占有数也明细不足,每千人口床位数、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为5.53、2.68 和2.42[2],上述指标的全国平均数分别为6.03、2.59、2.94[3]。上述比值是按照秦皇岛市常住人口计算的,如果考虑到秦皇岛市旅游城市流动人口多的特点,上述比值会更低。
2)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偏低。近几年秦皇岛市在环境建设方面投入巨大,成效显著,街道干净整齐、市容市貌焕然一新,极大的提升了城市品位,但在农村村容村貌、环境卫生建设方面仍存不足。例如厕所,每个村基本上都有公共厕所,但管理不到位、卫生很差,很多地方处于搭架子,解决有无的问题;一些农业康养产品没有组织专业机构负责销售,基本上都是农户自己沿街零散售卖,产品质量没有保障,消费者权益无法维护;一些农业康养资源管理不到位,比如一些山区旅游景点道路上落叶遍地,蚊虫肆虐,让游客望而却步。
2 秦皇岛市发展农业康养产业的建议
2.1 密切产业联系,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首先,建议在政府主管部门下设农业康养产业发展机构,主抓产业发展;另成立农业康养产业发展协会组织,作为协调行业间发展问题和向政府组织建言献策的机构。其次,丰富农业康养产品,延伸康养产品产业链条。在提供原生态农业康养产品的基础上,提倡对农产品深加工,如对甘薯深加工成薯干、薯条、淀粉、粉条,薯秧加工成干菜,提取营养成分加工成高端产品。第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特色康养产业。秦皇岛六区三县各具特色,具有丰富的农业康养资源,每个地区农业康养产品各具特色,互不相同,可以让游客在度假消暑的同时,全方位享受秦皇岛的特色农产品和山水风光,品位历史文化,实现全域全季全业态旅游和康养。
2.2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1)明确城市定位,落实政策支撑。旅游业和康养产业都是秦皇岛市的支柱产业,发展旅游业一定要协调好和农业康养产业二者之间的关系。农业康养产业涵盖了“医、药、养、健、游”整个生态圈,“游”是农业康养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康养产业拓宽了旅游业领域,能够有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基于农业康养产业制定的政策完全适用于旅游业的发展,而基于旅游业制定的政策则可能不会对农业康养产业的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毕竟旅游业涉及的领域要小于农业康养产业的领域。因此要明确康养带动旅游的城市定位,制定融合性政策,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2)科学研讨,广开言路。政府部门要积极组织专家学者研讨农业康养产业发展问题,问计于民;高校等研究机构要配合市发展战略,深入开展专题研究,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要走出去调研考察农业康养产业发展好的国家或城市,借鉴成功经验做法。通过多方努力,促进农业康养产业科学发展。
2.3 强化宣传引导,打响城市品牌
政府部门要大理宣传康养产业,让百姓正确认识康养,接受康养理念。康养不等于身体健康或身体保健,康养具有养身养心养性的内涵。通过农业康养,可以达到保养身体,健康体魄,也可以起到修心养性,陶冶情操的效果。对于民众还不熟悉的朝阳产业,政府部门应该大力做好宣传,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媒体资源传播城市文化,提高城市影响力,把秦皇岛的山水美景、秀美田园和灿烂历史文化,广泛宣传给世人,让康养城市的品牌深入人心。
2.4 加强专业人才供给,规范服务质量
在专业人才供给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培养、培训、引进。在培养方面,可以在高校开设健康服务专业,为社会输送复合型理实并重高级专业人才;和大型康养机构合作,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在培训方面,可安排从业人员到高校、培训机构、康养机构,对专业知识进行定期培训,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对于无法通过培养和培训方式获得的高端紧缺人才,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给予物质、精神等各层面优厚待遇,吸引其加入到康养产业。
要规范服务质量。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都要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对于适合制定准入门槛的行业,如社区医疗,要制定准入门槛;不宜制定准入门槛的(如社区养老机构)要制定服务标准,如人均公共活动面积、人均医护人员比例、环境卫生标准等,同时要加强服务监督检查,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考核,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2.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政府应承担主要的建设责任和义务,政府可以通过出资、出政策等多种途径予以解决。政府直接出资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最便捷有效的途径。例如对于医疗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可以直接出资(多种形式出资,比如资金、土地等形式)兴建大型医院(如在建的秦皇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也可以对现有医院进行扩建整改,增加床位供给;对社区医院、村卫生所等卫生机构加大支持力度,提高诊治能力。交通方面,大力优化路网结构,提高通行能力;建设海上旅游航线,将秦皇岛港打造成国际知名游轮母港;开通国内中远程航线、国际航线,打造航空网络中心等。
要加强基础设施营运管理,针对存在的卫生环境差、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要重视培训、加强监管,为农业康养产业发展营造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