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遗产的空间转型
——以西京古道乐昌段文化线路为例
2021-04-11杨忆东
杨忆东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10
南粤古驿道是1913年前广东省内用于文书传递、物资运输、人员往来的官道和民间道路,包含陆路通路和水路通道。由于历史上南粤古驿道承担着交通功能,古驿道沿途不仅留有数量众多的驿站、驿亭、古桥、指路碑等交通性设施和门楼、关楼等关联性构筑物,也有因为古驿道而兴衰的古街道和古村落。以古驿道线路串联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和村镇,系统性地保护和活化古驿道及其沿线相关遗存,可以为由于古驿道线路网络和现代交通系统的错位而导致经济衰退的沿线村镇注入新的活力。
西京古道乐昌段是广东省十一条南粤古驿道的重点线路之一,位于粤北韶关市乐昌市,是旧时连接粤湘地区的南岭走廊中路程最短的过岭通道,是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中具有代表性的线路之一。建构基于古驿道空间特征、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空间保护和空间转型策略,对于粤东西北地区古驿道的保护和转型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1 西京古道乐昌段线路特征和资源挖掘
1.1 古驿道本体遗存的空间分布特征
西京古道分东西两条线路,东线的走向为浛洸镇—乳源县城—云岩镇—梅花镇—老坪石—湖南宜章。其中,云岩镇和梅花镇的古道是乐昌段古驿道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发掘保护的古驿道本体达8.2km,分为7段,呈片段式分布。线路走向与其邻近公路省道249线和县道328线大体一致,但是古驿道本体线路缺乏与现代公路的衔接,可达性较弱。乐昌段古驿道大多采用当地的青石铺设,路宽0.8~1.2m,路肩宽0.4~0.5m。山谷侧与古驿道之间有排水沟,边坡大都为自然植被覆盖。道路保存质量一般,部分路面青石残缺破损或已移为他用,古驿道排水沟渠由于缺乏疏浚,已经丧失理水作用,多作为田间农道或山道使用。因为古驿道用材和铺设工艺一致,所以多段不连续的青石道在整体上形成了有识别性的统一风貌。
1.2 古驿道沿线资源特色与价值
古驿道沿线资源丰富,但普遍存在级别不高、特色不足等特点。古驿道沿线资源与古驿道本体的关联性强,既有在文化内涵上与古驿道相互依存的驿亭、古桥、指路碑等附属遗存,又包含在地理空间上与古驿道关联密切的山川风光。同时,乐昌作为革命老区,人文资源多具有双重属性:既保存传统风貌,也作为红色文化的载体。古驿道沿线的文昌阁、福荫亭,既是古驿道盐运途中的休憩节点,也是红七军“梅花战役”中红军的养伤医疗场所。驿道沿线资源与古驿道的空间线路叠加,建构完整的古驿道空间体验。
1.3 西京古道乐昌段线路的文化内涵
西京古道乐昌段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在其修建工艺所含有的历史信息,也体现在历史上基于交通载体而承载的诸多文化角色。西京古道作为中原地区军民向岭南地区迁徙和学子北上科举的必经之路,见证了民族迁徙和文化融合。古驿道作为军事要道,不仅在历史上起军队调动、物资运输的作用,也在近现代革命历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基于古驿道的物资交流和商贸往来,带动了沿线墟市和村镇的繁荣,影响了区域的整体布局,是重要的商贸邮驿之道。此外,古驿道还是文人宦游之径,诸多文人墨客沿古驿道游历沿途名山大川,留下了人文痕迹。
2 西京古道乐昌段文化线路空间转型策略
2.1 交通可达性的提升
利用现有县道、乡道、村道作为连接线,串联片段化的古驿道本体,可形成具有空间连续性的线路。以古驿道连接线衔接古驿道与外部高等级道路,可以构建古驿道慢行线路与现代交通相融合的道路网络,提升古驿道的交通可达性。
乐昌段古驿道升级了9条共计22.96km的古驿道连接线,搭建起“本体+连接线”全长31.23km的乐昌古驿道文化线路网络。结合沿线村庄设置古驿道的起止点和线路进出点,将梅花村、云岩村、下开封桥村、大坪村4个村作为古驿道的主要起止点和交通接驳点,以新屋村、桃李坑村、廖姓街村、谭司村、下开封桥村5个村为节点设置退出线路,在丰富线路组合多样性的同时,提升线路选择的灵活性。
2.2 古驿道核心风貌的保护和提质
古驿道的核心风貌区由古驿道及其两侧3m范围内的空间要素一同构成。相关单位在保护古驿道原真性的基础上,对古驿道沿线的空间界面进行修复和提质。古驿道沿线多为山地林区等自然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段,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以柔性的措施加固和治理古驿道的边坡界面,可以在增强古驿道本体安全性的同时,减少对其原有风貌的负面影响。
使用传统工艺技术对古驿道本体线路进行修复,尊重古驿道在历史进程中各个时期的特征和价值信息。采用与古驿道整体风貌相协调的石、木等自然材质,因地制宜地采取修复措施。对沿线的构筑物采取最低限度干预,尊重历史环境,保障修复措施的可识别性和可逆性。
2.3 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和空间转化
立足古驿道的文化和空间关联性,结合古驿道沿线资源的活化潜力价值和空间特征,确定构筑物和沿线资源的转化和利用方式。将标识性的资源节点空间和连续性的古驿道线路融合,系统性地提升古驿道整体线路风貌和空间识别性。
在理解资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古驿道沿线荒置的驿亭、古桥、古建筑转化为具有保护性的纪念性空间、展示性空间、体验性空间或服务性空间,丰富空间体验。利用标识牌展示和科普关联性历史信息,提升古驿道沿途的历史文化信息含量,以营造具有差异性的古驿道文化线路。
3 结束语
作为具有文化遗产属性的小体量线性空间,南粤古驿道的修复和空间转型的基准为古驿道及其沿线资源的空间特征和文化内涵。古驿道连续性的修复和交通可达性的提升是线路活化的重要步骤;保护和整治古驿道的核心风貌区是提升线路品质的重要途径;古驿道沿线资源的识别性打造是营造具有差异性的古驿道文化线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