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十届中国花博会茶花分会展园规划设计研究

2021-04-11

园林 2021年4期
关键词:展园茶花长廊

通过对第十届花博会茶花分会室外展园的整体规划及专项设计研究分析,提炼出茶花分会展园“寻方、理山、梳水”的设计理念,以及其融中国地理地貌、山水城市格局于园地规划之中的设计手法,提议进一步打造具有诗韵文化的特色茶花展园,在国内相关花类展园设计策略的基础上创新思路,为今后类似室外特色展园设计提供借鉴。

花博会;展园设计;茶花

中国花卉博览会(简称花博会)是我国对外界展示花卉业发展成果,发扬悠久花卉文化,促进相关产业交流合作的一次盛会。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将于2021年5月21日—7月2日在上海市崇明区举行[1]。其选址位于崇明本岛中北部的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及周边地区,北至东风公路,南到斜桥路东延,西至建设公路,东临林风公路,总规划面积约10 km2。

中国花卉协会茶花分会(简称茶花分会)作为中花协分支机构之一,承担了花博会室外展园西片区2 000 m2面积的展示任务。茶花分会室外展园既是花博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特色茶花文化,扩大省内外茶花行业交流的窗口。因此,其设计不仅要尊重并合理利用园址地形特点,与当地生态相融共生,还要结合茶花文化与地域特色,以独特的景观语言展现茶花的历史缘起、民俗风情、自然资源、科普技术,让游客充分体验茶花的诗韵茶情,了解茶花科学知识。本文分析了展园规划设计中的理念构思、总体布局、专项设计等,提炼该展园区别于其他花类展园的设计特色,对类似花类室外展园的设计有着特殊意义。

1 茶花文化及地域分布

1.1 茶花文化

茶花又名山茶,是山茶科山茶属(Camellia)植物,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栽种历史,从野生到人工栽种,从食药用到观赏,再融入中华文学、艺术、民俗之中,逐渐发展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国茶花文化[2]。关于茶花文化的缘起可追溯到三国蜀汉时期:张翊的《花经》是迄今为止最早记载山茶花的文献[3]。唐及五代,茶花文化逐渐形成,茶花画与相关诗词出现。宋元明清时期,茶花文化进入鼎盛发展阶段,涌现出无数关于茶花的韵文、绘画、雕刻等作品。近现代以来,随着20世纪80年代茶花分会在金华成立,人们对茶花的研究与日俱增,茶花文化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千年传统文化熏陶之下,茶花经历了由自然植物性向社会文化性、人格性的升华,茶花文化也逐渐被人们赋予了精神价值。无数文人墨客都曾以茶花借物言志,例如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所著的《闲情偶寄》中《山茶》一文称:茶花“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以茶花为媒,传达出凌霜傲雪、倔强不屈的士人品格。茶情与诗韵相融,茶花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古典之美。

1.2 茶花地域分布

茶花原产我国,分布广泛,东起台湾,西至云南、贵州、四川、陕南,南至广西,北到山东,以沿北回归线一带、长江中下游分布最多[4],主要有华东、四川、云南、华南4大茶花品种群。其中,华东地区的浙江金华具有悠久的茶花栽培历史,以品种多、产值高、产业链长著称,被誉为“中国茶花之乡”。金华设有中国茶花核心示范基地、国际山茶物种园、中国茶花博物馆等机构,1987年3月25日成立的茶花分会便设立在金华的中国茶花文化园内。2004年,“中国茶花之乡”金华举办第二届中国茶花文化节,习近平总书记为此发来贺电:“花为诗添意,诗为花增容”[5],为茶花文化增添了千古诗韵、万里茶情的古典内涵。

2 花类展园设计策略

花类展园属于植物专类园的一种,一般指以观赏植物收集、展示、研究、观赏为特定主题,以具有相同特质类型植物为主要构景元素的植物主题园[6]。例如茶花展园多以茶花观赏、科普或生产为主题,园内植物配置以茶科植物为主,其他植物为辅,并通过各种设计策略来展示茶花的观赏价值、文化价值、生产价值等等。不同花类展园会由于原有地形、展园主题、设计策略的差异而各有千秋,但总体来说,展园设计需要对各自不同的类型特点、文化底蕴以及场地条件等进行分析,结合生态性、创新性、宜人性等因素,合理搭配植物与布置场地。花类展园设计应当遵循以下3点原则。

2.1 因地制宜,景观丰富

不同的地形地貌与气候环境因素会影响花类展园内的植物种植情况,从而影响展园布置形式、植物种植方式、景观小品设计形态等等。地形平坦的园地适合以品种圃的形式来种植植物,将其组合成比较整齐、规则的图案花样[7],方便游客观赏与研究植物;地形变化较大的园地则可以结合山石、树木、水流、建筑等造园要素进行综合搭配展示,同时在植物种植形式上采用不同品相或花期的植物,打造具有丰富层次的自然式景观。

2.2 创新特色,体现文化

在因地制宜布置场地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地域文化和植物文化内涵等因素,从中挖掘文化特色,提高展园设计的深度与广度。例如以川山茶为区域特色的重庆市南山植物园山茶专类园,自1959年建园后便重视川山茶品种的收集、引进与展示,至今已收集580个品种的山茶花,成为国内川山茶品种最丰富的植物专类园[8],在2008年被评为“国际杰出茶花园”。

2.3 寓教于乐,便于游览

展园设计应满足游客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花类文化知识,便于游客游览学习。游客的心理需求体现在展园造景之中,例如以丰富的景观烘托园内氛围,为游客提供充足的观赏空间,满足游客在视觉、嗅觉、听觉上的体验。除此之外,展园内可以开辟多个展览馆,全方位展示植物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等信息。温州景山森林公园内的茶花园附近便有唐代护国寺遗址等历史人文景观,游客在观赏茶花之余还能够体验历史风情。而生理需求则体现在园内服务设施的完善上,例如在各个景观节点设置休闲座椅与导览图,在园路边设置无障碍通道,在植物旁边设置介绍牌等等。

3 茶花分会展园规划设计

3.1 展园概况

本届花博会园区整体格局分为“三区、一心、一轴、六馆、六园”[1],花博大道为轴,大花核心区为心。室外展园围绕花博会园区的大花核心区,分为东、西两大片区[1]。茶花分会展园位于西片区,占地面积约2 000 m2,大致呈矩形。园地属于三角洲平原,地形较为平缓且拥有光热协调、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水量丰富,水系密集,种植条件良好,可以采用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种植形式[7]。展园内种植区占比55%,水系面积占比21%,道路及硬质铺装面积占比17.5%,构筑物面积占比6.5%。整体布局大致分为11大块,包括主入口、入口门楼、折桥、游步道、景观桥、景观廊架、科技科普长廊景墙、产业长廊景墙、文化长廊景墙、休息区、茶花盆景展台等(图1)。

1.室外展园总平面图

3.2 设计理念

展园设计主题为“花为诗添意、诗为花增容”,以中国茶花文化缘起与地域发展为背景,从中得到古典式园林设计启发。其规划构思的创新之处在于以3大龙脉风水地形图(图2)作为参考,将中国古代山水城市格局与园址的现状地形相呼应,梳理二者之间相通的骨架脉络。例如黄河、长江、珠江分别自西向东对应园地内3条水系,秦岭、衡山、巫山等山脉分别对应园内各个节点。整体“提炼中华大地山川肌理,缩万千世界于一芥园”,充分利用园址现状地形特征,通过提炼茶花古典文化以及融合园址生态,打造点、线、面相结合的室外展园景观,表现“地大物博、盛世中华”的意境。

2.古代中国三大龙脉风水地形图

依据规划构思,具体展园设计理念可归类为“寻方”“理山”“梳水”3类:(1)“寻方”(图3)指将展园与中国茶花种植地区相对应,在相应区域内种植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茶花品种,并将重要的茶花城市、以茶花为市花的城市(例如重庆、昆明、温州、金华、宁波等)以节点小品等形式体现,形成展园的城市格局。(2)“理山”(图4)指提炼中华大地重要名山大脉分布点位,以置石为象征元素,在展园场地对应位置打造茶花园节点置石景观。同时,园址南侧开挖水系的土壤可用于北侧堆坡置石,减少运输成本。(3)“梳水”(图5)指提炼中华大地重要水系湖泊流线元素,打造茶花园景观水系,形成其独有的山水格局,并通过水系植物生态处理及土壤养护,使自然降雨一并纳入水生态系统中,减少人工补水消耗,体现设计环保性。

3.“寻方”设计理念

4.“理山”设计理念

5.“梳水”设计理念

6.室外展园主要流线

4 茶花分会展园专项设计

4.1 功能分区及主入口设计

自北向南依次是文化长廊展示区、产业长廊展示区、科技科普长廊展示区、景观长廊,展示区之间通过园路与木质栈道相连接。展园主入口设置在展园最南侧,连接主园路与次园路,起到分流作用。作为游客观赏游憩的主要出入通道,主入口是展园传递给人的第一印象[9]。茶花分会室外展园主入口使用茶亭水榭概念,采用新中式造型景墙为背景,格栅元素作为点缀装饰,使入口景观呈现出虚实交错的效果,带给游客良好的视觉体验。同时,主入口以习近平总书记题词“花为诗添意,诗为花增荣”作为迎客对联,并使用灯光投影茶花分会LOGO吸引游客。

4.2 道路系统设计

道路系统起到划分、联系、组织各个功能区、景观节点、出入口的重要作用,在场地内部进行空间规划与布置。场地由绿篱束花茶花进行四周围合,内部道路格局功能等级划分为主园路、游步道,主要由主园路及多条联系性的游步道构成路网。其中,主园路由以平整的青石板与花岗岩石材搭配铺设而成,两侧绿植采用自然生长方式,路宽为1.5 m;而步石、汀步等游步道则采用韵律的形式,以砾石铺设,路宽为0.9 m。

园区各级道路分布与地形、景观密切配合,沿山水城市格局的脉络骨架进行路网布置,贯穿展园的设计理念,突显其设计特色,提升景观的统一性与趣味性。同时,园内道路均考虑无障碍通道,方便各类游客群体通过,体现景观设计人性化。

4.3 竖向设计

园内竖向设计同样依据山水格局,以中国地理3大阶梯概念对场地进行由南向北的地形抬升,3段地形之间平均相互高差约400 mm(图7)。道路部分采用缓坡过渡,坡度不大于8%,保证通道的无障碍需求以及水土稳定。这样的高差处理也有助于打造水景叠水。

7.室外展园竖向设计

4.4 节点小品设计

展园内节点小品主要以景观廊架、长廊景墙、茶花盆景展台的方式进行呈现,既具备观赏休憩、教育科普的功能,又可以美化展园环境,体现展园主题风格特色。其中,长廊景墙展示区(图8)是展园内的重要节点,造型提炼于自然山水,高低错落有致,结构以砖石为主木材为辅,点缀格栅元素,与主入口景观风格相呼应统一。

8.长廊展示区

3大长廊展示区中,茶花主题科技科普长廊旨在宣传茶花的基本常识、知名茶花专家名人、茶花著作介绍、茶花嫁接技术、茶花栽培技术等,是游览者了解、学习茶花知识的一个科普宣教窗口,实现科学普及与游览相辅相融;产业长廊重在宣传中国茶叶产业概况、历届茶花展概况、茶花衍生品展示、茶花深加工技术介绍等;文化长廊则展示与茶花有关的诗歌作品、摄影作品、文化作品,如金庸天龙八部中茶花园相关的描述等,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茶花审美意识。除此之外,展园内设有盆栽展示区(图9),主要对盆景型茶花进行展示,通过多层次的展台,将全国各地优秀的盆景茶花展现在游客面前。

9.盆栽展示区

4.5 景观水系设计

景观水系设计以叠落式跌水、生态驳岸、涌泉3种形式(图10)为主,共同构成相对完整的景观水系系统。叠落式跌水作为景观水系的重要节点,让水体在台阶形水道上呈现富有节奏感的跌落形态,增强园内水景的纵深感;生态驳岸连接园内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种植水生或亲水植物,使园内水系生态系统更加完整;涌泉则可作为水循环的方式连通“太湖”“青海湖”等独立水域,或作为静态水景点缀环境。

10.景观水系设计

4.6 植物配置手法

植物造景是展园内最吸引游客观赏游览的地方,需要掌握茶花的景观效果,结合园林本身所具有的景观,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才能够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色[10]。茶花造景手法主要有孤植、群植、人工整形、盆栽造型、插花、切花等等,根据展园规划的“寻方”理念布置在各个节点小品之中。茶花作为展园的主题,在植物配置中应遵循以茶花为主、其他灌木植物为辅的原则,根据生态习性、季相、园林美学、现有植物进行搭配[7],使茶花与场地内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组合展现和谐美感。

茶花品种繁多且分布广泛,基地遍布各个省市。展园内介绍展示了金华竹马茶花基地、金华开发区展群国际茶花基地、宁波奉化茶花基地等各类茶花基地、公园以及市花城市与企业,展出的茶花种类包含了云南山茶花(C.reticulata)、金茶花(C.nitidissima)、茶梅(C.sasanqua)、美人茶(C.uraku)、十八学士(C.Shibaxueshi)、大理茶(C.taliensis)等数十种茶花品种。

5 结语

花博会茶花分会室外展园设计以“花为诗添意,诗为花增容”为主题,提取茶花文化的古韵与诗韵,巧妙利用古代山水城市格局、园址原有地形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形成别具一格的茶花展园特色。道路系统、景观水系、景观小品等设计突出了展园山水纵横的空间特征,尝试从不同广度与深度演绎中国茶花的时代与地域发展,实现“纳万里茶情于一园之中、容千古诗韵于方寸之间”的意境,以全方位展现茶花文化、茶花历史、茶花风姿、茶花情怀。

猜你喜欢

展园茶花长廊
基于景观符号学的园博会中地方展园景观设计研究——以合肥展园为例
我眼中的茶花
周菡菡 韦覃作品
茶花
美丽的茶花
山东展园展区双双斩获北京世园会特等奖
海绵城市理念在展园施工中的应用
漫画长廊
漫画长廊
茶花泉探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