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设计方法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探讨
——以上海奉贤十字水系景观工程为例
2021-04-11
近年来,我国城市更新项目参与面越来越广,类型越来越多,体现出赋能文化和高品质的特色,要求设计方拥有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一体化设计正是从多专业整合、全系统协调的角度切入,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城市更新发展需求。通过对上海奉贤十字水系滨水更新项目的实践,探索以景观为主导,水利、建筑、道路、桥梁、结构、给排水、测量等多专业参与的一体化设计方法,提出一体化设计是精简环节、追求效益、整合资源的有效方式。
一体化设计;城市更新;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发展进入重要更新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1]。城市更新理念较早运用于老城建筑个体更新,近年来,上海、深圳等城市积极展开“社区更新”计划与试点,开始涌现出如“行走上海2016”“趣城”计划等优秀案例。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的步伐必然由“点”向“线”与“面”扩展,逐渐涵盖更多类型、更广层面。这类项目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往往聚集了交通体系完善、水工建筑修复、配套设施提升、生态坏境再造、管网设施搬迁等一系列综合问题,在传统的单一专业领域无法全面高效地提供解决策略的背景下,一体化设计应势而生。
1 一体化设计方法
一体化设计是跨专业、多领域、全过程协同设计方法,创立跨领域团队,针对项目进行统筹考虑、有效整合,从而得到最优方案的一种形式[2]。在项目实践中可以分为横向与竖向两方面,横向一体化整合景观、水利、建筑、道路、桥梁、结构、给排水、测量等专业;竖向一体化包含前期策划、方案及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及验收配合,后期延展至服务、运营、管理等项目全周期建设过程。通过“横向联合,纵向延展”多维度的配合,提高项目可实施性,缩短开发周期,保障质量,降低实施成本,也极大程度减少开发主体的负担,获得长期可持续的效益。目前,国内一体化设计在城市更新项目的运用尚在初始阶段,本文通过对工程案例的实践探索,总结方式方法,以期为将来的设计提供参考。
2 一体化设计项目实践
2.1 上海奉贤十字水系景观工程概述
奉贤新城是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五大新城之一,空间结构为“一核联四片、一环串两带”,浦南运河与金汇港是公共服务带与生态景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浦南运河东西向横贯奉贤新老城区,金汇港南北向联系杭州湾与黄浦江,两条黄金水道于上海之鱼交汇,形成16 km十字水系,是奉贤区打造“十字水街”的基底。两岸各50 m绿化腹地,总面积约80 hm2滨水景观带将分期分段实施,要求在保障防汛、排涝及通航功能的基础上,叠加生态绿廊和健身休闲功能,促进新城创新发展,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品质。
1.项目区位图
2.2 设计工作团队建立
创建一体化设计团队工作模式和运行方式,及时对分期分段项目进行统筹设计,便于对从方案到实施全过程的有效控制与纠偏,力求兼顾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建立多专业工作平台是一体化设计首要任务。本项目景观是外在的直接表达,也是直观接触的外核,确定以景观为主导专业负责制,由主导专业建立例会制度、制定工作计划、控制时间进度、审核成果内容,协调和管理各专业间的设计工作,并由项目经营团队处理对外联系、组织日常事务,同时建立良好的沟通反馈制度。主导专业负责人向主体方领导汇报听取意见后,组织会议传达落实领导指导意见,保障项目有序、高效推进。
2.3 横向一体化设计
2.3.1 水陆交界面横向一体化设计
水陆交界面一体化设计实践过程中,主导专业组织开工会议介绍项目背景,明确设计内容,分工调研方向。现场调研过程中,景观专业研究周边用地与项目的影响关系、水岸空间可利用条件和驳岸生态环境等整体情况;水利专业负责运河通航现状、防洪排涝能力、水质流速等水环境方面分析;市政专业统计沿线直排污规模数量与影响等级;道路桥梁专业评估跨河桥体及滨水交通的现状条件及影响。
沟通交流汇报会上,各专业对调研内容及成果进行分析阐述,统一决定对浦南运河保存完好驳岸进行微更新,不作大调整;金汇港现存驳岸的保留、改造以及更新区域应在定位划分后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金汇港工业与农田用地水岸沿线单一的混凝土直立式驳岸导致植被消失,缺少防护的土质边坡在船行波持续冲刷下土壤坍塌、侵蚀严重,生态系统功能丧失(图2),局部已建的滨水景观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脉络,故成为重点改造区域。
2.水岸局部段现状图
主导专业综合意见后,为重点区域制定设计原则:
(1)截污纳管阻断污染源;
(2)确定防洪排涝、抗震防灾、航道等级、设计水位、堤顶高程等技术标准;
(3)支流交叉口局部拓宽过水断面,便于防洪排涝;
(4)对坍塌驳岸合理利用,不作大面积填补,以便提高可实施性、节约工程造价;
(5)水体断面处理与驳岸设计在保障行洪及安全基础上,尽可能生态化来改善水岸环境;
(6)河道全线实施防浪措施,减少船行波对河岸的掏刷。
后续细节设计方面,景观在水利的配合下将岸线坍塌处改造为内湾浅滩,打破直硬驳岸线型(图3),形成“浅滩与深槽序列、急流与缓流相间、植被错落的景观空间格局[3]”。水体断面采用二级挡墙复合断面为主,低水位为鱼类的生存提供连续的水环境,常水位提供了水生植物种植平台。同时选择本土抗风浪性植物,最大限度地提高植物存活率。露出水面的二级挡墙在其结构选型过程中重点考虑生态性,对不同形式的生态驳岸结构进行综合分析对比,依据周边用地性质合理运用于不同区段。
3.水岸局部段更新后实景图
项目分段实施后,蜿蜒的岸线与多样化的驳岸不仅提升景观性,而且不同的流速带和水的絮流为水生动植物营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同时,滨水步道沿线设置临水平台、水上栈道等亲水设施,兼具人的亲水活动需求。在满足各项规范、安全与运河功能的基础上,修复改善水陆交界面生态环境,同时体现人文关怀是设计的重点。
2.3.2 交通体系横向一体化设计
城市更新强调避免大拆大建,减少影响,降低成本,但更新后的交通匹配和区域整体交通网络的发展仍是设计的重点,其能有效避免短期二次更新。金汇港与浦南运河沿线不仅是新城绿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域防汛线。设计在解决可达性与通达性的同时,还应注重区域特殊的防洪要求以及特有的道路景观需求[4]。一体化设计思路是在城市格局下构建交通网络,主导专业就新城半程马拉松项目建设与慢行系统规划召集相关专业进行会议研讨并制定原则。在满足防汛安全及规划标准的基础上,道路专业对道路等级、路基结构、排水系统等确定技术标准,给排水专业配合解决管网布局与市政管网衔接问题。后续在道路线形、竖向及横纵断面设计时与景观、水利专业充分配合,使设计做到滨水但不近水,路与水之间形成环保缓冲地带,达到保护水生态环境的目的[5]。
针对微更新区域匹配整体路网构建中产生的矛盾难点,设计团队进行大量的调研分析,对现有道路路面与路基的留存质量与类型进行综合评估,评定改造难度等级,计算经济成本以及评估建设必要性,最终为主体方选择符合区域发展目标、兼具可实施性的设计施工方案。
一体化设计在更新区域施工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如在车行道平面选线及竖向设计初期,为保护原有地貌,景观、道路与测量专业协同着重对其进行多次现场测量调整(图4),尽可能结合原有地形进行设计,通过中岛、树池、挡墙等措施妥善保留现状大树,根据绿化条例避让与保护名木古树,并充分考虑后续施工对植物根系的保护。初步方案完成后,在道路专业审核下,再次对路由弧线半径、中岛等设计是否满足市政道路规范要求进行研判与优化(图5)。更新后的区域不仅改善了与周边地区连通互动,也保留了原有区域地貌特征,同时人车分流、三线贯通的交通体系确保市民出行安全,保证了市民亲水、漫步、健身等多种出行需求。
4.道路更新前现状图
5.车行道更新后实景图
2.3.3 陆域空间横向一体化设计
滨水陆域空间往往是线连接点与面的结合,通达路网串联起富有活力的多功能复合空间,融入地域文化使绿带向城市扩散。陆域空间更新强调“轻”介入,保护利用原有空间的地形地貌,尊重周边居民生活需求与心理诉求。在人本关怀要素的有机生成中,需要综合考虑场地中个人行为、群体行为与社会行为对于场地景观环境的不同需求[6],通过调查使用者的行为与活动,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及心理指向对公共空间进行组织规划,实现公共空间的“人性化”“生活化”及“生态化”。在此基础上,主导专业提出整体构架,进行动静分区,依据空间功能不同制定其服务半径、服务内容、建筑面积及配套广场尺度、停车规模、配套活动设施等;对建构筑物外形色彩、风貌及材质等提出要求准则。而后交由各专业将相应部分进行深化设计,如建筑专业应对每栋建筑物进行外形及平面布局详细设计,水电暖等配套专业同时进行,及时做好室内外设计的衔接。
绿化植被更新是提升空间品质的另一重点。在设计过程中重点保护3株珍稀古树,景观造景时做好古树的避让及保护措施。梳理密度过大的乔木、简化杂乱地被、补色提亮,围绕“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态空间更新,营造可游可赏、四时四景的新面貌(图6)。
6.绿化空间梳理更新后四季实景图
滨水绿带作为生态自然系统与人文景观理念相交融的场所,是海绵城市的重要体现,城市绿地核心思想从“集中收集—快速排水—末端处理”向“源头消减—增加滞留—分散处理”转变[7],分散式切断或延滞暴雨径流。本项目景观、水利、给排水专业协同合作,通过采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植草沟、土壤渗透和植被缓冲带等技术措施,实现“渗、滞、蓄、净”,调节雨水径流,降低水质负面效应。
城市更新注重成果的实用性,让居民能够真正体会到改造所带来的变化,以保留、保护现存资源为基础,抵制铺张浪费的原则下多专业配合解决了目前现状配套不足、业态不全、植被杂乱等问题(图7),改建后丰富多样的体验场所深受市民欢迎(图8)。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提升吸引人们到达停留、开展活动、交流学习、健身休闲,促使居民社区生活圈的良性构建。
7.活动空间更新前现状图
8.活动空间更新后实景图
2.4 竖向一体化设计
2.4.1 向前延展概念规划的落实
针对项目整体工程庞大繁杂、实施周期长、征地等客观因素导致的短期建设条件不足的情况,设计主动往前期推进至策划阶段,把水利、市政、建筑等各个专业纳入,论证“十字水街”概念规划做整体工程的可行性,以保障分期分段后,各工程、各专业之间有序衔接。通过弹性设置,寻求最适宜城市发展的现实路径,尤其是可以为决策者和开发组织者提供全程解决方案[8]。
在如何分段的问题上,按业主报批要求,设计参与并分别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针对不同工程有不同的报批部门,协助业主完成前期各类手续的同时,也为业主提供建设时序划分的参考意见。以见效快、影响大、成本低、易实施的区域作为先行区,即奉贤新城核心区域金汇港与浦南运河交汇处(近上海之鱼)。先行区同期推进以水利项目途径申报的金汇港河道整治工程和以绿化部门途径申报的浦南运河北岸景观工程2个项目,前者着重滨水岸线的更新与局部更新提升,后者偏重陆域空间更新改造。
2.4.2 社会主体参与全过程
浦南运河北岸更新段沿线主要为居住用地及商住用地,更新改造将直接影响周边居民切身利益,有别于传统开发更新,其更注重以人为本。充分理解并尽可能满足居民的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需求,对方案能否落到实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设计之初,主导专业首先进行民意调查、召开市民代表专题会,详细了解居民述求,将缺少功能性设施、无休憩空间、健身运动场地和夜间照明存在安全隐患等具体问题纳入重点设计内容,对于周边居民提出的宠物活动需求,给予适当合理的空间场地设计。
一体化设计优势在于全生命周期的高效配合,即竖向一体化在工程前后期各个阶段帮助主体方应对突发状况。项目在施工初期梳理现有树木间距时遭遇周边居民抗议,迫使施工暂停。在设计配合下,紧急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弥补阶段性沟通不足引发的问题,在滨水道沿线张贴海报,图文详解梳理原则、保留数量、移出植被将用于其他项目以及对移植的保护措施等等;利用公众平台传递信息,让广大民众可以在各个渠道了解项目的初衷与进程,最终顺利解决问题。另外,在项目建成后,一些活动空间周边的挡墙,请当地小学生参与图画绘制,充满童趣的图案给原本冷硬的钢板增添了温暖与情怀(图9)。更新后的北岸景观在大规划格局相统一前提下,做到与周边环境融合,创造有温度、有归属感、有地域文化的场所空间。
9.配套活动空间实景图
10.浦南运河南岸竣工后实景图
2.4.3 向后延展实施反馈
在分期实施过程中必然遭遇时间轴上的交叉问题,各个分段在当前时间点可能处于不同阶段。不同项目不同阶段之间需要竖向延伸协调,先实施完成的工程得到社会反馈与评价,运用反馈的经验教训,归纳后作为后续项目的指导。
先期启动的浦南运河北岸(远东路—金海公路段)建设,其中S4以东段已完工,运行后获得广大市民好评。将好的经验运用于南岸方案设计与工程实施,总结经验教训以避免同类问题再度发生。目前金汇港一期(向阳河至南奉公路段)与浦南运河南岸(金汇港—远东路段)已基本完工,为市民绿色出行提供新路线。
3 结语
一体化设计与城市更新都是复杂的课题,对其方式方法的研究因为需求而逐渐丰富,但在实践过程中尚有许多不足待探究完善。本项目遵循以核心问题为导向,保障安全与规范,解决难点问题,满足功能需求,并融合人文生态来体现地域特色。通过“横向联合,纵向延展”的一体化方法,高效、快捷地推进项目设计和实施。城市更新中,一体化设计在提升品质、精简环节、追求效益、整合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