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在脑梗死后遗症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2021-04-11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8期
关键词:肢体脑梗死常规

徐 飞

(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中医院,辽宁 抚顺 113200)

急性脑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其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损害主要与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有关,可继发昏迷症状,从而给患者的预后带来不良的影响。由于脑梗死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相对较差,易出现肺部感染、肌肉萎缩、痔疮甚至死亡等不良事件。脑梗死后遗症是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失语和偏瘫等。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功能丧失,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降低[1]。脑梗死的治疗目的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降低致残率,提升生存质量。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随机进行分组,每组40例。综合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45~76岁,平均(56.67±2.55)岁。常规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4~75岁,平均(56.21±2.0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模式,护理内容包括一般生命体征监测、常规饮食和药物护理等。综合组采取综合康复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脑梗死患者由于治疗疗程长,肢体活动受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对后期治疗缺乏信心,需要家人无处不在的照顾。因此,护理人员需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亲切的态度去关心、爱护和尊重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为康复训练奠定基础。②语言训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刺激患者嘴唇、舌头、软腭、咽喉等肌肉的协调运动,鼓励其说话;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开展有效的听说训练,增强患者的读写能力。③肢体训练:早期肢体训练可减少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订有效的肢体功能锻炼方案,引导患者家属学习肢体功能训练技能,从卧床运动逐步过渡到站床训练和步行训练,鼓励患者用健康肢体带动患肢主动活动。对完全瘫痪的患者,引导和训练对瘫痪肢体进行意念控制。所有患者均采用推拿、针灸、理疗和高压氧配合治疗。床上训练包括左右翻身移动身体、下背部肌肉、腹肌和呼吸肌训练、髋关节伸展运动、上肢运动、下肢运动,每日4次,每次10 min。仰卧起坐训练应尽快进行,从半坐位(30°~45°)开始,每日3次,每次10 min,然后逐渐增加角度,延长时间,增加次数。从坐姿训练到站立训练的关键是要掌握重心的移动,使患肢负重,并使身体质量均匀分布。运动的基本点是双脚向后移动,躯干前倾,膝盖向前移动,臀部向后移动,膝盖伸展时站起来。在步行训练前需进行准备锻炼,如支撑患腿来回摆动、踏步、屈膝、伸髋、患腿承重,健腿前后移动,进一步训练患腿平衡。上肢和手的功能训练包括肩关节和肩带的运动,肘关节的运动,如肘关节的屈伸,前臂的旋前和旋后,腕关节的屈伸和桡尺偏位。④并发症的护理。由于急性脑梗死引起的昏迷患者没有良好的吞咽反射机制,口腔、鼻腔分泌物不能独立排泄,因此肺部感染的概率较高,临床应重视患者的口腔、鼻腔护理,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在卧床时应保持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及时给予雾化药物治疗,促进祛痰。饮食应选择鼻饲,防止窒息和吸入性肺炎。所有护理操作均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以防感染。脑梗死患者常伴有各种并发症和后遗症,如偏瘫、局灶性神经营养不良等。一旦发生感染可加重脑血管病,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甚至死亡。因此,在患者住院期间应在家属陪同下,定期翻身轻拍背部,用温水擦洗皮肤,并对受压部位进行轻柔按摩。如果发现皮肤异常,要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如果大便失禁,要经常换衣物,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⑤环境护理:保障病房环境卫生和新鲜空气,定期打扫病房,鼓励患者之积极沟通,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⑥吞咽训练。吞咽困难是由负责吞咽的肌肉瘫痪引起的。对于轻度吞咽障碍患者,可允许患者进食具有一定黏性的食物。对于严重吞咽障碍患者,给予鼻饲饮食,循序渐进,从少量到多量,避免误吸。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疾病认知程度、肢体和语言功能锻炼配合度,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满意度比较 综合组的满意度评分为(94.89±3.89)分,高于常规组的(80.14±2.05)分(t=3.567,P<0.05)。

2.2 两组护理前后NHISS评分、FMA评分、BI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NHISS评分、FMA评分、BI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护理后,综合组患者NHISS评分低于常规组,FMA评分、BI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NHISS评分、FMA评分、BI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NHISS评分、FMA评分、BI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疾病认知程度、肢体和语言功能锻炼配合度比较 综合组疾病认知程度、肢体和语言功能锻炼配合度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疾病认知程度、肢体和语言功能锻炼配合度比较(分,)

表2 两组疾病认知程度、肢体和语言功能锻炼配合度比较(分,)

2.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综合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有1例,而常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有8例。

3 讨 论

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其中脑梗死占脑血管意外的60%~80%。随着颅脑CT、MRI技术的成熟,多数脑梗死可在发病早期确诊,但在发病后的超早期用药直接关系患者的预后。脑梗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使用改善脑循环的药物[2-3]。然而,传统药物治疗的效果非常有限,后续的康复护理十分重要。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患者的逐渐增多,脑梗死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该疾病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并存在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在发病前患者多有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虚弱等前驱症状[4-6]。该病起病一般较慢,多数患者在安静睡眠状态下亦可发病,症状在数小时甚至1~3 d后达到高峰。因此,要积极防治脑梗死引起的原发疾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7]。一旦确认患者发生脑梗死,应积极采取各项护理措施,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制订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方案,使患者得到有效、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以促进患者的整体康复。

脑梗死会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这取决于脑血管闭塞的位置和梗死的程度。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偏瘫、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等[8-10]。临床需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干预措施。早期康复是降低脑梗死致残率的关键。而综合康复护理通过采取多种康复措施,其目的是改善患者的运动、语言、认知等受损功能,使患者在心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重新适应,恢复自主功能,增强社会活动,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脑梗死患者康复期间的护理关系到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通过康复期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科学的生活方式,从而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综合组的满意度评分、NHISS评分、FMA评分、BI评分、疾病认知程度、肢体和语言功能锻炼配合度、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优于常规组(P<0.05)。

综上,针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可获得较好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满意度。

猜你喜欢

肢体脑梗死常规
常规之外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别受限于常规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