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改善效果
2021-04-11尤春景
尤春景
(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3)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与此同时,也给人们造成了多方面的压力,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正在逐渐增加,青壮年为该疾病的多发群体,从而在无形中增加了社会负担[1]。精神科中,精神分裂症属于精神障碍类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很多精神病专科医院70%以上的住院患者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临床症状表现为情感冷漠、意志力薄弱、认知能力低下以及思维障碍[2]。一般状况下,患者在发病前仍存在清晰意识,并且保持基本正常的职能。但该疾病患病时间较长,很难完全治愈,复发性较强,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在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后会增加其精神压力,并在心理上遭受严重打击[3]。针对这种情况,患者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需给予及时治疗,而良好的护理干预十分关键,能够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特征。本研究针对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并对其抑郁症状的改善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9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自愿参与到本次试验中,精神分裂症状比较稳定。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20例,最高年龄值62岁,最低年龄值22岁,平均年龄值(40.27±2.46)岁。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2例,最高年龄值61岁,最低年龄值20岁,平均年龄值(41.56±3.0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按照医嘱给予患者常规药物治疗,按时服药,药剂量需符合标准。日常加强与患者交流,并在交流中保持积极、热情的态度。
1.2.2 观察组 接受常规护理与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划分为4个阶段,护理周期为12周。
1.2.2.1 第1阶段 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2周后,应向患者介绍医院病区环境,增强患者对医院的熟悉感,减轻患者的恐惧感与紧张感,护理人员还应与患者做好沟通工作,通过积极、主动的充分交流,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在交流中了解患者的兴趣与心理特征,寻找吸引患者注意力的话题并与其沟通,与患者之间创建友好的护患关系。除此之外,还应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制订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尽快完成护理目标。
1.2.2.2 第2阶段 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的3~5周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及临床特征,使其进一步了解疾病症状,消除其对精神分裂的紧张感。并在护理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给予患者安慰与鼓励。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认真聆听患者对自身疾病所表达的想法与感受,对其所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并站在科学的角度,通过个体化的心理干预,对患者进行疏导,缓解患者所出现的不良情绪。
1.2.2.3 第3阶段 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的6~8周,分析患者出现幻觉或妄想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对其进行鼓励,使患者愿意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不同类型的文体活动中,并通过活动内容学会宣泄情绪的正确方法,更好地发泄不良情绪,使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得到舒缓。
1.2.2.4 第4阶段 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的9~12周,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通过共同讨论的策略,使患者在群体活动中有所表现。护理人员还应告知患者病情恢复的规律性,使其能够进一步了解疾病信息,并依据其病情变化与接受能力,给予其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对于患者存在的妄想及幻觉,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研究并分析其逻辑思维与非现实想法,帮助其认知自身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宣泄自身不良情绪,使患者能够感受到娱乐活动的趣味性。在最后的护理阶段,应给予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在患者出院后,告知其家属对患者继续维持心理护理,并按时复诊。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严格遵守医嘱进行治疗。部分依从:个别情况下未遵守医嘱进行治疗。不依从:基本不会遵守医嘱进行治疗。总依从率=(完全依从例数+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②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状态评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的抑郁状态,抑郁症状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抑郁症状越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对本次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患者干预前后抑郁状态评分用()表示,组间对比行t检验;患者治疗依从性用[n(%)]表示,组间对比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对比 观察组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对比[n(%)]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状态评分的对比 两组干预前抑郁状态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2、4、8周后的抑郁状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状态评分的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状态评分的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若在短时间内未给予治疗,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其心理状态很容易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出现抑郁症状[4]。这种情况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社会功能以及认知功能,从而导致病情进展[5]。临床上,抗抑郁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药物,该药物的临床效果十分理想,但抗精神病药物会与抗抑郁药物产生互相作用,具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会使患者病情加重。相关研究表明,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后,病情持续性进展、引发的不良反应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后期产生抑郁症状的主要原因,患者对于尽快康复缺乏良好的愿望,需要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改善患者存在的抑郁症状[6-8]。本次试验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入院宣传教育与护理诊断,并依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将其应用于护理工作中,之后通过阶段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将护理的思路更加直接地体现出来,充分体现出护理理念的重要性,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作为护理工作中的辅助角色,对患者疾病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患者的非现实想法,增强患者的积极性,提升其疾病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还应培养患者的兴趣爱好,促使其社会功能在短时间内基本恢复[9]。
本次试验通过对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与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改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抑郁状态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2、4、8周后的抑郁状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给予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护理干预,能使患者尽快恢复,回归到正常生活状态中,早期在心理上恢复正常,能够使患者变得热情、开朗,有利于后续巩固病情。患者出院后,也应以正确的社会关系对待患者,在相处中,保持与其他人相同的相处方式,不需要过分给予患者帮助与关怀[10]。
综上所述,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相对比,给予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具有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