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分析
2021-04-11腾芳
腾 芳
(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辽宁 沈阳 110101)
脑梗死是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发生率高达75%,患者病死率为15%左右。由于其发病群体大多为中老年群体,身体功能在不断衰退,对患者身体健康具有严重影响。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逐渐进行护理模式的完善和加强,不仅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还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的目的[1-2]。本研究针对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在脑梗死患者护理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自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86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为59~80岁,平均年龄为(69.50±2.11)岁,其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为59~82岁,平均年龄为(70.5±1.29)岁,其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对比一般资料两组差异不大,P>0.05。
1.1.1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脑梗死经过CT、MRI诊断方式进行确诊;针对此次研究试验为自愿参加[3]。
1.1.2 排除标准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精神、意识障碍者;肝肾等严重器官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中途退出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根据护理级别的不同对病房进行日常巡视,对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并且给予与患者饮食以及康复指导,告知患者用药的注意事项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临床护理路径:①由专业护理人员和责任医师共同组建临床路径护理管理小组,制订科学、可行性的临床护理措施和临床护理计划,包括基础护理、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由专业护理责任人监督保证护理措施的及时落实。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临床护理路径的管理和护理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4-5]。②患者入院第1天需要向患者以及家属详细介绍住院环境、卫生情况以及病房管理制度,同时对其病情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随时检测患者身体指标,并且实施疾病知识的基础教育。③入院第2天以后,护理人员需要协助患者进行入院常规检查,指导患者正确用药,④第3天需要针对存在进食障碍的患者采取鼻饲管,告知患者在入院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并且针对其存在的负性心理进行有效疏导。⑤生活护理:护理人员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生活信息,包括患者运动、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心理状态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奶制品、水果、谷类食物摄入量的最佳比例,保证膳食结构科学合理,严格限制糖类和盐分的摄入量[6]。⑥健康宣教:患者入院以后可以采取1对1的方式进行健康知识的科学普及,在护理管理期间,指导患者进行血压、体质量指数的有效控制[7]。
1.3 观察指标 采用医院自拟的调查统计表对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越好。并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风险控制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结果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结果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各指标比较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各指标比较bP<0.05。
2.2 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基础知识(82.52±6.81)分、预防措施(81.72±5.29)分、自我护理能力(80.88±6.56)分、风险控制率为97.67%;对照组患者分别为(73.25±6.77)分、(70.69±5.69)分、(74.52±4.21)分、79.06%,观察组基础知识、预防措施、自我护理能力、风险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脑梗死患者在病情发展期间存在以脑血栓为基础的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突发性疾病类型,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做到尽早诊断、尽早治疗,最好在病情发展的4~5 h内及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在8 h以内实施适当的血管内干预。在患者恢复期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包括尿路感染、吞咽进食困难、营养不良等,因此在治疗后6个月以内是患者实施功能恢复以及神经恢复的最佳时期,同时对患者给予日常生活以及心理上的治疗,对提高自身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并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8]。但因脑梗死患者大多是老年人,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病变会损伤脑组织,使患者出现老年痴呆症状,进一步加重了老年患者动脉硬化程度,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患者神经功能以及生活能力会越来越差。良好的护理方法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助于患者的更好康复。
临床护理路径是以特定的疾病群体为中心,以时间为横轴,以各种护理方法为纵轴的护理方法[9]。并且根据文献制定日程表和护理措施和方法,有计划性和预见性的对患者实施护理工作,患者能够参与护患双方的互动,能够使患者了解自身的疾病,能够主动配合疾病的治疗和康复[10]。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护理路径过程是,首先确定实施小组,工作职责由管理委员会监督,并且确定护士职责,对涉及到的关键性检查、治疗、护理等活动进行统一化与标准化。依据临床护理路径确保患者从入院的第1天开始就得到良好的护理措施,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临床护理路径能够规定和指引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向,能够更好的提高医院管理质量,使医护患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能够不断的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从而使医疗风险降低,临床治疗成本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者恢复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得到有效的提高[8]。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护理质量的评估和持续改进。
本文研究数据表示,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风险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说明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应用价值较高,效果显著。分析原因如下:临床护理路径是由于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发展制定的针对性护理模式,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和康复训练,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病情发展情况,而且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对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程度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有效预防由于患者日常生活质量以及饮食习惯不规范造成的病情复发。同时脑梗死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避免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疏忽,严格进行护理人员行为的规范性作用,能够合理安排各项治疗以及检查内容,减少了医患纠纷发生率,对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积极影响[11]。临床护理路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饮食、运动、生活等方面实施护理干预,在护理过程中加强了和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对调整患者心理状态,改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影响,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护理强度,有利于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对增强其生活质量以及生活能力具有积极影响,提高了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掌握情况,然后有效减少风险因素,对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