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孕产妇剖宫产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
2021-04-11吕东
吕 东
(鞍山市妇儿医院妇产科,辽宁 鞍山 114000)
高龄产妇指的是年龄在35岁以上的产妇。近年来,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落实,加之医学辅助生殖技术的提高、生育观念的变化,导致高龄孕产妇越来越多。大部分高龄孕产妇选择剖宫产术分娩,术前及术后心理反应及生理反应相对显著,其对孕产妇产后生活质量、康复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1]。剖宫产手术属于有创操作,会导致产妇出现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对术后身体的恢复极为不利,同时会降低产妇的日常生活质量。有关资料显示,予以剖宫产高龄孕产妇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有助于产妇保持良好的心态,加快其术后恢复速度[2]。因而,本次研究旨在探讨高龄孕产妇剖宫产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接收的46例接受剖宫产的高龄孕产妇进行分组,每组23例。对照组年龄最小、最大分别是35岁与53岁,平均(40.13±1.23)岁;初产妇、经产妇分别有3例、20例。观察组年龄最小、最大分别是35岁与52岁,平均(40.15±1.31)岁;初产妇、经产妇分别有4例、1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研究资料齐全、完整;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排除标准: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具有精神疾病史;合并恶性肿瘤或者免疫系统疾病;存在心理障碍;合并器官功能异常;中途选择退出或者拒绝参与本研究;妊娠合并症;治疗依从性较差。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产妇自数胎动方法进行指导,并做好术前及术后健康知识宣传工作。协助产妇做好术前检查,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了解阴道出血、子宫收缩状况等,若出现异常状况,马上汇报给医师,并进行相应的处理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护理方法。①术前干预。术前为患者营造舒适、干净的住院环境,自产妇入院后,为孕妇讲解责任制度、环境、护理服务内容等,同时展开自我介绍。术前主动与孕妇交流、沟通,对其身体状况、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确保产妇的情绪及临床指标平稳,增强其手术自信心。由于孕妇年龄较大,加之部分孕妇是首次分娩,导致其易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部分孕妇因过度担忧手术效果及疼痛程度,所以术前的负面情绪更明显。因此,护理人员应多关心孕妇,并介绍术中及术后各种并发症的防范对策,同时准备好急救器材、药品等,尽量改善其不良情绪。此外,术前对孕妇胎动、胎心、宫缩状况等进行观察,介绍术中需要注意的内容。②术中干预。术中与患者建立和谐、友好的护患关系,提升孕妇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和尊重。在手术期间,要求护理人员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在主刀医师操作时,要求全面落实无菌操作原则,手术操作保证快、稳、准,护理人员需有效配合主刀医师工作。在手术期间,积极缓解孕妇的心理压力,手术室护理人员为孕妇讲解麻醉方法、手术室环境,协助其正确认识麻醉内容。术中将婴儿取出后,有效包裹婴儿,并让其与产妇早期接触,并告知母亲婴儿出生时间、性别等。术中增加巡视次数,并对孕妇四肢末梢循环状况进行仔细观察,合理调整手术室温度及湿度,温度在24~26 ℃,湿度在40%~60%,为产妇营造干净、舒适的手术环境,用温生理盐水浸泡术中需要应用的静脉液、纱布、冲洗液等,合理控制温度,避免刺激产妇。术中加强对新生儿窒息护理和预防的重视,若胎儿存在胎儿窘迫的可能性,则予以吸氧。麻醉满意后协助产妇取仰卧位,向左侧倾斜20°~30°,避免压迫下腔静脉,降低胎儿缺氧的发生率。取出胎儿后,马上将其口鼻黏液清除,然后选取平卧位,通过一次性吸痰管吸出鼻咽部黏液,确保呼吸畅通,加强对新生儿保暖的关注。③术后干预。术后做好巡回护士、麻醉医师与护理人员的交接工作,并对产妇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待其回到病房后,协助产妇取去枕平卧体位,若产妇存在呕吐症状,则调整体位,将头部偏向一侧。术后每2~4 h进行1次翻身,确保静脉回流正常,以助于提高产妇的舒适度。同时,对产妇的心理变化进行仔细观察,并根据生命体征指标评估产妇术后恢复状况,加强对血压、脉搏等状况的观察,若伴有呼吸急促、脉搏加快、血压快速降低等症状,马上向医师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协助医师做好产妇抢救工作。切口愈合状况与产妇身体健康存在紧密联系,在伤口愈合过程中,伤口渗出物具有重要的作用,若过量渗出,则会对切口愈合时间造成影响。术后要求护理人员对伤口渗液、渗血状况仔细观察,一旦发现异常状况,马上向医师汇报,并处理。如果未见异常,则需定期更换敷料,并予以物理治疗。对产妇尿液颜色、尿液是否畅通等进行检查。每日进行2次尿道口消毒,术后12~24 h将尿管拔出。鼓励并支持产妇术后及早进行活动,以加快胃肠蠕动速度,若出现便秘症状,予以开塞露、热敷等,协助其排便。术后出血是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若产妇发生术后出血,需及早建立静脉通道,并予以相应的治疗。术后2 h,每15~30 min进行1次子宫按摩,同时对宫缩状况、阴道流血状况等进行观察,避免血块将宫口堵住,引起宫腔内大量积血现象。上述症状一旦发生,马上向医师汇报,并协助医师展开各项救治工作,确保产妇的生命安全。
1.3 观察指标 ①依据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两组产妇发疼痛程度,10分为最高分,分值越高代表疼痛越明显[3]。②准确记录临床相关指标,包括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初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③统计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100分为最高分,包括非常满意(80~100分)、较为满意(60~79分)与不满意(<60分)3项指标。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较为满意例数)/总例数×100%[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VA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初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表2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中10例非常满意,7例较为满意,6例不满意,总满意度为73.91%;观察组中13例非常满意,9例较为满意,1例不满意,总满意度为95.6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3,P=0.040)。
3 讨 论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医学技术水平和物质水平日益提高的背景下,我国剖宫产人数越来越多,并呈增加趋势。尽管剖宫产的安全性已被证实,但仍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羊水栓塞、麻醉意外、术后盆腔粘连、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等,上述因素均会导致产妇出现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产妇产后身体的恢复[5]。因此,临床应加强对高龄剖宫产产妇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视,积极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6]。围手术期指的是患者从接受手术开始到基本康复的全过程,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3个阶段。围手术期护理方法贯穿于整个手术期间,以整体护理为基础,除关注患者病情外,同时需加强对环境、手术等外部因素的关注,以患者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为依据,为产妇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方法[7]。术前对孕产妇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准确评估,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术中确保患者手术的顺利开展,提高产妇的安全性[8];术后加快孕产妇生理功能恢复速度,积极缓解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围手术期护理期间,可保证每项护理更有序、规范,以此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加快其术后康复速度,促进其生命质量的提高[9]。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有助于减轻产妇疼痛。常规护理方法更关注剖宫产术后婴儿身体状况和产妇状况,并未关注产妇心理状态及生理变化,使其无法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爱,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明显,对术后的恢复不利[10]。而予以围手术期护理,术前详细讲解产前准备及剖宫产有关内容,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促进产妇分娩自信心的提高。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初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过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有助于产妇术后及早进行床下活动,加快排气时间,以便产妇术后及早恢复健康。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通过与孕产妇积极交流、沟通,能够缩短护患距离,让患者对护理工作更满意。
总而言之,在高龄孕产妇剖宫产手术过程中予以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有助于减轻产妇的疼痛,加快产妇术后恢复情况,改善紧张的护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