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2021-04-11张佳相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8期
关键词:开颅血肿组间

张佳相

(解放军北部战区空军医院,辽宁 沈阳 110042)

脑出血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疾病,具有病情发病快、发病急的特点。在患者发病时如果未及时送医治疗,病情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1]。在临床治疗中通常采用开颅手术治疗该疾病,但该治疗方法易对患者的脑部神经产生较大的损伤,导致患者在治疗后的愈合速度缓慢,且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2]。近年来,由于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微创手术治疗在各大医院中已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该治疗方法不仅能够保证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正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还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手术风险,提高整体治疗安全性[3-4]。本研究旨在分析针对脑出血患者实施微创手术治疗与开颅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40例脑出血患者,将所有脑出血患者按照双盲法随机分成常规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常规组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64.80±10.60)岁;按照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为35~65 mL,平均血肿量为(46.80±13.90)mL;基底节区血肿10例,脑室血肿8例,其他部位血肿2例。观察组患者男1 3 例,女7例;年龄5 6~8 2 岁,平均年龄(65.20±10.80)岁;按照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为38~68 mL,平均血肿量为(46.90±13.00)mL;基底节区血肿11例,脑室血肿6例,其他部位血肿3例。排除标准:①患有精神类疾病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②对于手术治疗耐受度和依从性较低的患者。③病史资料不完全的患者。④对于此次研究未签字的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血肿量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实施开颅手术治疗,采用全身麻醉,对手术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在患者的可视血肿范围内对其行弧形或者马蹄形的切口,将其锯骨成窗后[5],采用十字切法切开患者的硬脑膜,并依次逐层分离脑组织与蛛网膜至血肿腔,之后利用显微镜在其辅助下实施血肿清除,妥善止血后放置引流管,最后逐层关闭脑颅[6]。观察组患者实施微创手术治疗,采用局部麻醉,在患者的额头部位行横向切口,之后采用颅骨钻对穿刺点进行钻孔,将患者的硬脑膜采用十字切法切开进行穿刺;将引流管置入血肿腔内,同时在其外端连接1个约5 mL的注射器,必要时进行血液抽取。在抽取过程中如果发现暗红色液体从引流管中流出,对固定引流管后进行消毒缝合,同时连接三通管,外接引流管;在术后采用颅脑CT对患者的血肿情况进行检查,同时经由三通管向腔内注射2万单位的尿激酶,以促进患者的血肿引流排出,观察血肿引流满意后将引流管拔除。

1.3 评价标准 ①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等级,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若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可进行自由活动,且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在23分及以下,则为显效;若患者在手术结束后能够进行自由活动,且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在23~35分,则为有效;若患者在手术结束后不能进行自主活动,且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在35分及以上,则为无效。②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创口大小及术中出血量。③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并发症包括术后感染及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及死亡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创口大小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0%(2/20),其中术后感染及出血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常规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00%(8/20),其中术后感染及出血6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亡1例。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常规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7,P<0.05)。

3 讨 论

脑出血一般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在患者发病时易引发脑组织及相关器官产生病理反应,同时会造成患者的血肿分解产物及血肿压迫,导致释放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质,严重时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7]。在临床治疗脑出血疾病时,通常采用开颅手术治疗,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但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了手术的安全性。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渐发展,有学者逐渐将微创手术应用于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该术式可在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同时提高手术安全性,相较于开颅手术而言,具有更大的治疗优势[8]。

开颅手术是临床治疗脑出血患者的常用治疗方式,主要是对患者的血肿及液化坏死的脑组织进行清除,同时对其颅内出血点进行止血,将骨瓣去除后,患者的脑组织所承受的压迫被解除,颅内压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低,从而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9]。但是一般来说,开颅手术治疗需在患者全身麻醉的状态下进行,这会间接加重患者的脑组织损伤,从而加重脑部血肿情况[10]。开颅手术时间较长,使患者更易遭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此外,还需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也会给患者带来伤害,且在术前多数家属无法接受,在术后需对患者进行持续监护和抗感染治疗,给患者的家庭经济带来较大的考验。而微创手术对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更显著的强势:①在微创手术过程中只需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对脑血管的损伤。②微创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不仅在节约了治疗时间,而且也减轻了患者的家庭经济压力。③微创手术治疗可减少患者脑部重要功能区的损伤,降低术后肢体功能障碍发生的可能性,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④微创手术治疗的创口小,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切口感染率,从整体上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因此,微创手术治疗更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00%、10.00%,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0.00%、4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创口大小及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相较于开颅手术,应用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更显著,同时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治疗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开颅血肿组间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更 正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graphite deposits in China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高血压脑出血应用小骨窗开颅术与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效果对照分析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