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单元创意读写的教学策略
2021-04-11○王成李敏
○王 成 李 敏
课程整合视域下,要求教师从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在师生共同运用教材、开发教材的动态过程中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其中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个小说故事单元。《桥》是亚洲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穷人》是欧洲俄国近代微型小说,《在柏林》是美洲美国现代微型小说。编排这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地域的小说故事,了解小说的特点,并能学习创编小说。
笔者尝试把三篇小说故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照与鉴别,启发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把单元中的小练笔、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习作整合起来教学,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更能把握小说的特点,提高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审美鉴赏力,学会创编小说。
一、比较情节,探寻构思之巧
对比本单元三篇小说的情节,可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故事不断出现波折,尤其是故事结局让人意外,细细想来,却又在情理之中。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比较,发现其构思的奥妙,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
师:同学们,《桥》《穷人》《在柏林》这三篇小说在故事情节上出人意料的地方都体现在哪里呢?
生:《桥》中的村支书和插队的小伙子都在洪水中失去了生命。故事结尾告诉我们,原来老汉揪出的插队小伙子是自己的儿子。
师:这样的结局真是让我们感慨万千,也更衬托出了村支书大无畏的英雄形象。
生:《穷人》中邻居西蒙意外病死,桑娜抱回两个孤儿,想收养又怕丈夫不同意,结果渔夫催促桑娜快去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来。
师:这个结局不仅让桑娜感到意外,也让我们读者诧异而感动。
生:老妇人神志不清,是因为她的儿子们都死在了战场上,现在她的丈夫又要奔赴战场。
师:这出人意料的解释也导致了全车厢死一般的沉寂。同学们,这些故事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它们充满了“意外”。但是,当你再细细去品读文字的时候,你会发现“意外”的发生也在情理之中。再读读《桥》,说说你的发现。
生:暴雨导致的洪水从南面涌来,村庄的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桥,所有村民只能从北面这座木桥撤离。
生:这座桥很窄,所以人们只能排成一队,按先后顺序依次过桥。这样过桥的速度就会慢,村支书和他的儿子才来不及脱险。
师:是啊,一连串的意外看起来是突然发生的,其实都环环相扣。
小说情节创编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具体来说可以有三种手法。一是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让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比如《桥》里的村支书和儿子。二是让人物在故事发展中不断发生意外,比如《穷人》里的一波三折。三是通过解释来龙去脉,让故事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在柏林》中最后那位后备役老兵的解释。
不管使用哪种手法,都需要作者在构思时,不断埋下伏笔,蓄势待发,给读者出人意料的真相。“意料之外”需要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构思。比如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一定要让村支书和儿子都牺牲?能否重新设计故事情节,在木桥塌掉的一瞬间,村支书带着儿子也成功跨越了这座生命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分析比较:哪一种结局更能引发读者思考、让人感到震撼?随着思考的深入,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得以提升。“情理之中”能让学生在对故事情节的抽丝剥茧中,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通过单元小说的故事情节比较,发现情节构思的共同特点,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小说阅读中更好地鉴赏小说,领悟其令人拍案叫绝之处,也有利于在创编单元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时有法可循,促进学生逻辑思维与批判思维的发展。
二、比较人物,掌握塑造之法
本单元三篇小说中,《桥》的主人公老支书德高望重、临危不乱;《穷人》的主人公桑娜是穷苦渔夫的妻子;《在柏林》的主人公老妇人因丧失三个儿子而神志不清。这么特色鲜明的人物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呢?
师:《桥》《穷人》《在柏林》这三篇小说都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呢?一般来说,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往往是为衬托主要人物服务的。在《桥》这篇小说里,谁是主要人物,谁是次要人物?
生:村支书是主要人物,其他人是次要人物。
师:作者是怎么通过其他人的表现来衬托村支书的呢?
生:洪水来了,人们乱哄哄的,人群越乱越能表现出村支书的威信。
生:有人喊“党员也是人”,村支书一句话就化解了矛盾,我觉得他很果断。
生:插在队伍中的小伙子被村支书一下子就揪出来了,其实那是他的儿子,表现出他的大公无私。
师:衬托是小说中常用的塑造人物的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正面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比如语言、动作、心理等。那么《穷人》是怎么表现桑娜的心理活动的?
生:作者直接写了桑娜“忐忑不安地想”。
生:作者通过桑娜的神态来表现她很紧张,比如“脸色苍白”。
生:作者还通过桑娜的动作表现她很紧张,比如“惊得从椅子上站起来”。
师:瞧,我们不仅仅要写出人物内心想法,还要通过相应的神态、动作等描写传递人物内心。
除了侧面衬托和正面描写之外,还可以通过对人物的个性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这种个性的彰显要符合当时特定的情境,才能使故事真实感人。本单元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要求说服别人支持自己做一件事。对比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劝说”,本次口语交际在说清楚理由的基础上新增一个要求: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与本单元小说教学整合可以发现,同样是说服,《桥》中的老支书是“吼”着说服人们与其余党员;《穷人》中的桑娜是先询问鱼打得怎么样,再表达害怕和担心,最后支支吾吾地说邻居死了来说服渔夫收养两个孤儿;《在柏林》中的老兵则是忍无可忍地挺直身板,开口说服两个不断嗤笑的小姑娘。三位主人公都抓住时机选择了最佳说服方式。试想,如果作者让他们改变表达方式,老支书支支吾吾地提要求,桑娜面对渔夫吼,老兵对着两个小姑娘战战兢兢地说,都将不合时宜。不同的表达方式不仅符合当时的情境,还有效凸显了人物个性特征。学生通过单元整合的学习,掌握上述如何将主人公栩栩如生地塑造出来的方法,将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三、比较环境,感受烘托之妙
环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或营造某种氛围,或推进情节发展,或突出人物特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通过比较阅读,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师:同学们,仔细阅读三篇小说的开头,你有什么发现?
生:三篇小说开头都是环境描写,而且都交代了故事发展的背景环境。《桥》写了雨像泼、像倒,让人感到洪水来临的危急。《穷人》写了屋外寒风呼啸,预示着海上正起风暴,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在柏林》写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表现了战争的可怕。
师:除了开头,三篇小说在情节发展过程中也夹杂着环境描写。你发现了吗?
生:《桥》里“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和“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表示情况越来越紧急,更能烘托出老支书沉着勇敢、舍己为人的精神。
生:《穷人》里“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光。”说明桑娜家很干净,桑娜很勤劳。
生:《在柏林》中最后“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表明人们都处在震惊中。老兵刚刚失去三个儿子,自己也要奔赴战场,都不知道他还能不能回来。
师:说得真好,这就是环境描写的作用,或交代故事背景,或营造某种氛围,或推进情节发展,或突出人物特点……
除了在课文中品读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还可以结合本单元语言园地“词句段运用”提供的“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片段,让学生赏析通过环境描写“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众皆失惊。”来表现战斗过程。还可引导学生开展“寻找名著中环境描写”的相关活动。很多小说故事都被制作成了电影,教师可以播放电影中的精彩片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让这些典型的环境描写深入学生的心灵。
在小说阅读赏析中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描写,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好方法。把精彩故事中的环境描写找来读一读,同学之间交流阅读的收获,可提高学生对小说中环境描写的敏感性。当学生创作小说时,能有意识地在故事的首、中、尾进行环境描写的点缀呼应,试着把环境描写和故事氛围、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联系起来。
四、比较表达,尝试创意之作
除了比较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可以比较小说的表达方式。本单元三篇小说语言风格迥异,表达方式的不同都是为故事服务的。
师:同学们,这三篇小说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生:我发现《桥》每一段的字数都很少,而且句子都很短。
师:是的,大量的短句组成极为简短的段落,表现出洪水来临时的危急。
生:我发现《穷人》有大量的桑娜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有时平静、有时焦急、有时激动的复杂内心。
师:是呀,同学们看,最复杂的第九、十自然段,用了4 个感叹号,6 个问号,7 个省略号,把桑娜当时无比紧张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生:我发现《在柏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比如老妇人反复数着“一、二、三……”,两个小姑娘反复嗤笑。
此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本人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学生自己创作小说的时候就要先想好创作的目的是什么,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情况。教师给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时,要有意识地提供同题异构的作品让学生比较。例如,以《桥》为题的微型小说,在西方现代派文学家弗兰兹·卡夫卡笔下,桥是人生的象征或隐喻;在中国现代作家冰心笔下,桥则表现大洋两岸不同的生活节奏。这样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明白,通过同样的题材可以表达不同的创作意图,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意思维。
经过上述整合比较,在学习完课文、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之后,放手让学生展露身手,进行本单元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创作微型小说。设计一个怎样的故事、为什么要设计这个故事、怎样达到预设的效果、哪里是匠心独具之处等,这些问题想清楚后进行小组交流汇报,一个个有创意的故事便能应运而生。笔者趁热打铁,设计小说故事接龙活动,学生自己创设一组环境与人物,然后自愿报名,分组创作,轮流接力,每人创作一个章节,于是许多精彩的小说作品陆续出炉,学生尽情发挥创意,把小说单元的创意读写活动推向了高潮。
资料存盘
1.语文课程自身整合。
在将语文知识与其他资源的整合中,首先要针对语文自身的学习内容进行基础整合。教材中的课文作为一种资源,不是简单地一带而过,还可以进行分析和整合,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还可以打破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序,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布局、知识点讲解的顺序等进行调整,建立教学网络,从而完成知识体系的优化学习。
2.语文课程与生活整合。
学科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语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和交流工具,还具有人文性、艺术性以及实践性的特点,因此要将实际的生活整合到教学当中。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激发学习热情,并在理解和体验中升华对问题的见解。
3.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整合。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除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求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而这一欣赏能力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进行完善。通过音乐、美术等形式与教学情境相结合,更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提升文学素养。
4.语文课程与信息科学整合。
信息技术将课堂的情、景、意等有机地融合,通过多媒体的操作,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多元的教学平台。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思维得到了发展,课堂效率也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