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性饮食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影响分析

2021-04-11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7期
关键词:比值出院依从性

赵 敬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分院内分泌科 300402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疾病,目前不仅无法根治,而且容易产生各种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糖尿病患者往往会引起身体机体代谢改变,伴随着代谢的改变患者机体各处的微生态结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肠道内的总菌数较正常健康人明显减少,其肠道内益生菌的绝对数量也比健康人要明显减少,并且有害菌群比例明显上升[1]。此外,2型糖尿病患者常存在中度肠道微生物紊乱,产丁酸盐的细菌数量减少,各种机会性病原体增多[2]。目前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尚未阐述清楚,如何能够有效地治疗和控制病情以及肠道微生态平衡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有研究表明饮食不仅对肠道微生态紊乱具有治疗作用,而且饮食可以引起代谢改变,进而改变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3]。因此,护理人员在对肠道微生态失衡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护理时,采取针对性的饮食措施及护理方案,能到达到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衡的效果。本文旨在探讨针对性饮食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肠道微生态失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2型糖尿病患者:经医师确诊为2型糖尿病,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伴随有肠道微生态失衡者:采用目前比较通用的肠道微生态检测方法,利用尿乳果糖与甘露醇排泄率比值进行定量测定评价肠道微生态失衡情况;(3)年龄>18岁且<80岁,且意识清楚,具有良好的沟通理解能力;(4)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有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如酮中毒、酸中毒等;(2)有严重的糖尿病伴肾病、伴眼病等慢性并发症。最终将符合条件的11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57例和对照组5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文化程度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进行规范的常规护理和宣教。内容主要包括糖尿病基本知识、糖尿病饮食的相关知识、糖尿病的饮食指导以及肠道微生态失衡的日常注意事项等。饮食指导主要包括保证蛋白质每日摄入量>1.0g/kg,以含人体必需氨基酸相对丰富的动物蛋白为主,依据护理对象每日活动量与强度每日热量总摄入值控制于139~148kJ/kg,按照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50%~60%、蛋白质占10% ~20%、脂肪占30%,合理分配营养成分在总热量中的比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饮食护理的同时做好随访工作,干预组实施针对性饮食护理干预措施。(1)首先以肠道微生态失衡的2型糖尿病为专病管理方向,成立由资深专科医师、中医师、专业营养师、护士长及责任护士组成的饮食管理课题小组,从患者入院时即完成健康和营养状态评估,并建立健康饮食档案,并为每位入组的患者由课题组针对性的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合理控制患者各项饮食营养的摄入,并具有能够落实以及很好的可操作性。针对性饮食可选用各种食养食疗方比如蚌肉苦瓜汤、玉米须煲瘦猪肉、淮山药薏米粥、杞子炖兔肉、猪胰炖生芪等,并按照1/5、2/5、2/5或1/3、1/3、1/3的分配原则分配三餐的热量,根据食物热量表编制三餐食谱并督促其执行。(2)定期检查患者个性化饮食计划的执行情况并动态干预,主要在护理查房时以个别教育的方式询问患者对之前教育内容和计划的掌握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病情变化、饮食依从性情况,及时解答患者的咨询与疑问,并记录更新患者的健康饮食档案。(3)在患者出院分别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进行定期随访,随访的内容主要包括协助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实地观察患者的饮食构成与烹饪习惯,对食物种类、量及烹调方式进行示范改正等,最终对患者的饮食计划执行情况作出评价。

1.3 评价指标 (1)糖代谢指标水平:选择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标作为血糖控制的评价指标。(2)肠道微生态评价: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经稀释后的尿样中的甘露醇和乳果糖含量。使用安捷伦 1220 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尿乳果糖与甘露醇排泄率比值(尿L/M 比值)。(3)患者饮食行为依从性:主要调查患者是否按计划控制饮食、是否定时定量进餐、是否准确估量食物以及是否根据标准安排饮食等4个方面。(4)分析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两组HbA1c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的HbA1c指标在出院6个月时与入院时和出院时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此时干预组患者的HbA1c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HbA1c指标比较

2.2 两组尿L/M比值比较 两组患者的尿L/M比值在出院6个月时与入院时和出院时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此时干预组患者的尿L/M比值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尿L/M比值比较

2.3 两组饮食行为依从性比较 两组患者的饮食行为依从性在出院6个月时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不同时期两组患者的饮食行为依从性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饮食行为依从性比较分)

2.4 肠道微生态的多因素分析 以出院6个月后尿L/M比值作为因变量,年龄、受教育程度、HbA1c指标及饮食行为依从性等变量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饮食行为依从性是尿L/M比值的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及HbA1c是尿L/M比值的保护因素,详见表5。

表5 尿L/M比值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糖尿病是因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导致糖代谢失衡所致。超重肥胖、精神刺激、遗传因素、不合理饮食等均可引起高血糖,其中饮食不合理是重要原因之一。代谢性疾病和血糖控制不良者通常伴有肠道微生态失衡,并以微生态多样性下降为主要特征[4]。肠道微生态失衡在2型糖尿病发生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是肠道微生态改变和肠内炎性物质相互作用的后果[5]。本文结果显示,两组在出院时的HbA1c指标较入院时均显著减少(P<0.05),而且在出院6个月时干预组较对照组低,且较出院时显著减少(P<0.05)。同样地,两组在出院时的尿L/M比值较入院时均显著减少(P<0.05),在出院6个月时干预组的尿L/M比值较对照组低,且较出院时显著减少(P<0.05);两组患者在出院时的饮食行为依从性较入院时均显著提高(P<0.05),干预组在出院6个月后的饮食行为依从性较出院时显著提高(P<0.05),而对照组则显著减少(P<0.05)。这说明患者在住院期间一般均能遵照医嘱及饮食要求,在出院时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指标及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然而在出院一段时间后未进行针对性饮食护理干预的患者饮食依从性明显降低,导致患者的HbA1c指标及尿L/M比值控制不够理想。因此,制订科学的饮食计划并坚持执行,加强针对性饮食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控制患者血糖代谢水平的同时,还能显著地避免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维护肠道微生态的平衡。

为探讨影响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相关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及饮食行为依从性是尿L/M比值的危险因素,患者的年龄越大,饮食行为依从性越差,身体机能条件也随之越差,容易造成尿L/M比值偏高;受教育程度及HbA1c是尿L/M比值的保护因素,肠道微生态失衡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饮食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与重视程度一般也越高,HbA1c指标控制的越好,从而能够更好地维持肠黏膜功能和肠道微生态平衡。本文仅利用反映肠黏膜通透性的变化的尿L/M比值来体现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势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研究的样本量较少,调查时间较短,这些都需要未来继续深入的研究来进一步来证实。

猜你喜欢

比值出院依从性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药学服务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也谈极值点偏移问题破解策略
物理中的比值定义法
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的比较与应用
第五回 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