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镜矫正单眼近视对患者近立体视功能的影响*
2021-04-11刘惠东
刘惠东
柯建林 黄 准 龚莉莉 新容奇医院眼科,广东省佛山市 528320
随着我国进行社会转型以来,国民经济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频繁应用[1]。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也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而逐渐普及,而用眼不当导致的近视情况也逐渐增多[2]。国内相关文献指出[3],目前国内青少年视力不良的情况较为严重,而其中大多数是由于近视性屈光不正所导致的,此类情况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与治疗,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往往会导致患者出现高度近视的情况。近年来对于此类情况的近视矫正方法与方式均较多,但是其矫正效果往往不甚理想,针对于此情况,特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单眼近视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析在采用角膜塑形镜对于患者进行单眼近视矫正的过程中,对于其近立体视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单眼近视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框架眼镜治疗组与角膜塑形治疗组,每组30例。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单眼近视患者,其矫正视力均≥1.0,框架眼镜治疗组中男女各15例,年龄7~19岁,平均年龄(12.57±2.04)岁,左眼近视16例。右眼14例;角膜塑形治疗组中男女各15例,年龄6~19岁,平均年龄(12.48±2.11)岁,左眼14例,右眼16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基本无差别(P>0.05)。入选标准:(1)患者均无眼科手术史且无斜弱视的情况;(2)患者均无咽部炎症与相关器质性病变;(3)本次研究对象均能够配合术后随访;(4)患者均无严重合并症。本次研究根据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规定,监护人知情且同意参与实验者。排除标准:(1)精神障碍、意识不清醒者;(2)患者配合度与依从性较差。
1.2 方法 为框架眼镜治疗组基于其检测的相关结果进行框架眼镜的佩戴。而角膜塑形治疗组则采用角膜塑形镜进行佩戴,具体步骤如下:(1)基于常规检查情况对于患者的角膜进行针对性的角膜地形图绘制,常规检查包括患者的裸眼视力、矫正后视力、眼压情况、眼底情况、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情况等;(2)根据患者的屈光度情况、角膜偏心率情况与中心曲率半径等数据对于患者的镜片进行计算,并予以患者进行试戴,对于缓和的试戴情况则采用荧光素染色的方式进行评估,单日佩戴眼镜时长不宜超过10h,尽量单日佩戴眼镜6~8h最佳[4];(3)患者佩戴眼镜后1d、7d、30d、90d来院进行复查,复查过程中患者进行屈光检查与裸眼视力的再次测定,并重新绘制角膜地形图、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与眼压测定,并进行实时记录。
1.3 疗效评判标准 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则基于不同的时间段对于患者的情况进行随访,于患者进行治疗前与治疗后1d、7d、30d、90d、1年对病情进行随访,从而测定病情的改善情况。基于电脑验光仪对于患者的屈光情况进行检查,并对主觉验光与立体视功能采用综合验光仪器进行检测[5-8]。具体评价标准与方式如下:患者的立体视功能检测过程中,为患者进行偏振光检测眼镜的佩戴,随后让其观察立体式检测图中的图形,手持至患者眼部的距离为40cm,叮嘱患者观察右边的苍蝇图案,从而使得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立体视检测,观察完成后叮嘱其观察左下边的图案,并对于1~9号圆圈图进行一定的观察,叮嘱其对于视标进行分辨,并对于出现图画中的圆圈或者动物进行指出,当患者出现两次答错时进行结果的记录,并基于其立体视锐度对于其视力情况进行判断。当患者的立体视锐度在60″或以下时判定患者立体视情况正常,60″以上则判定为立体视情况异常。记录两组患者5个时间段的屈光度数值并进行对比。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5个时间段的屈光度变化对比 两组患者矫正前屈光度变化基本无差别(P>0.05);患者矫正后1d、7d、30d、90d、1年框架眼镜治疗组的矫正前后屈光度明显高于角膜塑形治疗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1、2。
表1 两组患者矫正前、矫正1d、矫正7d的屈光度变化对比
表2 两组患者矫正30d、矫正90d、矫正1年的屈光度变化对比
2.2 两组患者矫正后立体视对比 框架眼镜治疗组矫正完成后,9例(30.00%)患者立体视正常,即有中心凹立体视;异常立体视21例(70.00%),其中10例黄斑立体视,8例周边立体视,3例立体盲。角膜塑形治疗组矫正完成后,立体视正常19例(63.33%),异常立体视11例(36.67%),其中5例黄斑立体视,5例周边立体视,1例立体盲,组间差异明显(P<0.05)。
3 讨论
对于人类的视觉而言,形觉剥夺往往与其眼部光学离焦的情况有一定关系,从而使人出现近视眼的情况,若是此类患者未得到及时的矫正治疗,会使其近视性屈光持续加重,从而使得患者的偏轴成像面长期远离其周边的视网膜,同时患者的眼珠聚焦成像的压力往往也会越来越大,从而导致患者的眼轴出现持续增长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视觉质量,甚至导致患者眼部形态出现变形,造成一定的美观度破坏。以往针对于此类患者通常会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但是手术治疗会造成一定的手术创伤,不利于眼部美观的同时往往会使得患者术后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影响手术治疗质量的同时也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由于此类疾病多发作于青少年,采取手术治疗会影响其外形与正常的学习与生活,所以针对于此类患者多采用非手术矫正治疗。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有框架眼镜矫正方法、眼部功能训练法等,但是此类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往往不甚理想,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较难在临床进行推广普及。
角膜塑形镜技术是近年来临床广泛使用的一种矫正治疗方法,此方法属于无创治疗,且其操作过程是可逆的,此类矫正方法通过镜片中央的弧度使中央区域的泪膜能够对患者的角膜顶点进行持续性的机械压迫,从而将患者的角膜中央凸起的部分压平,从而对于患者的近视眼情况进行改善。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所选取的角膜塑形镜是基于逆几何原理进行设计的,在治疗的过程中能够基于角膜接触镜,将患者的角膜进行充分贴合后压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基于患者情况对于机械压力进行程序化的调控,从而有效地对患者的角膜曲率进行改善,降低眼球本身的屈光力,同时在塑形镜的佩戴过程中,能够使得患者眼部细胞间液有效转移,抑制其周边的上皮细胞脱落情况,促进其增生的同时使得对应区域的上皮层变薄,而中央及其周边区域则出现较为明显的增厚情况,明显改善了光线折射率的同时也使得晶体的矫正效果越加明显。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矫正前屈光度变化基本无差别(P>0.05),患者矫正后1d、7d、30d、90d、1年框架眼镜治疗组的矫正前后屈光度明显高于角膜塑形治疗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也提示了此种矫正方法的有效性。国内学者许丹也针对角膜塑形镜矫正单眼近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文献中指出,通过角膜塑形镜能够有效矫正单眼近视患者近立体视功能,对于患者的眼轴增长进行抑制,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在单眼近视矫正的过程中,采用角膜塑形镜进行矫正相对于框架眼镜矫正而言,能够有效改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近立体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