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国企混改制面临的管理风险
2021-04-10叶芫希
叶芫希
(南平市麻阳溪引调水有限公司,福建 南平 350000)
0 引言
在市场经济竞争愈发激烈的态势下,近年来地方政府不断推进地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工作,推动混改制实现国企市场化,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创新动力和竞争活力成为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但是目前在理论付诸实践上还面临一些难点、困惑、体制机制层面上的阻碍和风险,例如投资者的资质路径如何考量,股权设置的比例标准,用人激励机制和改革容错机制等配套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完善,是否存在风险。文章提出更应注意企业在混改制施行过程中涉及的重要部分,即管理风险的管控,包括各方决策者因管理不当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不达预期等现象。以及设置事前已有、过程中出现、事后新发的风险应对管理机制。
1 地方国企混改发展现状
1.1 从监管主体角度来看
各级地方国资监管部门作为地方国企的出资人,缺少统一监管标准,实际控制权边界不清,时有监管越位、重叠现象。按照公司章程和制度本可由党委会或董事会决策的项目必须经过监管部门决定或批准。项目程序繁复、冗长,等待期过久造成拖延、误时的现象。
1.2 从地方国企自身角度看
1)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所导致的决策越位和监督缺位。“三会制度”虽有设立,但职能发挥力度不够,经营班子与董事会成员混淆,监事会监督作用不显著。
2)经营业绩方向主要与监管部门计划的绩效考核挂钩,对经济效益重视不够,过分注重完成上级考核指标,与实际经营情况形成出入,对下期经营计划没有形成科学对比性,进一步僵化经营机制,使得企业发展动力不足日益突显。
3)缺乏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方向的应变能力,面对新政策新市场形式,无法与时俱进地开展转移、调整或暂停等具体的管理指导和经营活动,仍在不同程度存在管理松懈、守旧、创新发展意识不足等问题。
4)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建立与公司实际相符的明确可行的资产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及使用权责模糊,存在指令性偏向,财务计划普遍不追求利润为优,决策者资金管理运作以全局需要为目的,时有存在资金闲置的情况发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金作用的发挥。过高的负债率和筹资成本造成债务压力加重国有资产流失风险,财务内控制度不健全,无法及时应对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冲击。
5)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近年来承担就业方面社会责任,招录的毕业生没有严格按照所需专业聘用,高校招录指向笼统,造成人员与职位结构性失衡,对企业自身发展不利,无法充分发挥人资作用。相对私营企业选拔提任方式较为老旧,薪酬分配延续“平均主义”,员工绩效考核制度模式照搬范本,没有强有力的竞争激励机制,弱化人员积极进取,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
1.3 从外部市场环境角度看
1)资本市场比较局限,债权主体单一,民营企业的参与借用了国有企业的资产账面价值进行借贷,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模糊借贷主体,无法仅从财务报表等各项经营数据中得到完整、准确的企业资产评估,引发资金监管的潜在风险。
2)行业内横向信息不对称,尤其生产类行业链主业辅业领域模糊,竞争对手参差不齐,参与混改的民营企业资质无法有效判定,过往经营业绩存在篡改、遗漏、瞒报等风险。
3)一些国企规模和营收创利能力位居行列前茅,对其他资本进来瓜分市场稍显排斥,没有政策指导扶持很难与其磨合兼容。还有些国企将亏损或没有市场前景的板块让给民营资本,偏离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初衷。
1.4 从参与混改的非公有制企业角度看
1)民营企业加入后依托国有企业融资受限程度低这一优势,盲目加大前期投入造成债权比重失衡,重视当期业绩忽视其他重要因素如优化产业结构、激活市场化经营机制等带来的长期收益,引发投资短视风险。
2)民营企业资本入股权重占比小甚至没有股权,只投入技术营销方面资源,遇公司重大决策时由于缺乏话语权有种事不关己的心态,尤其职业经理人模式只参与经营活动,薪酬与其业绩相挂钩,且自负盈亏,导致民营企业虚报业绩,为追求利润不顾环境、市场占有率等长远发展要素,直接侵害投资者利益。
2 应对各方管理风险的几项建议
2.1 健全利益分配机制 完善内部管理和控制
1)制度始终是约束行为规范的准则,健全内控制度和容错机制,逐渐建立起符合市场化环境的、持续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有效制约因决策失误、判断疏忽等原因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决策、经营体制,实现管理组织现代化,以促进企业发展动力。
2)聚焦行业动态对比、业绩数据评估、产权交易等重点环节的监督,防止“失控失管”。加强企业的内控体系建立,如资金监管、财务管理制度、实时审计等,从源头上防止会计错弊的发生,提高企业即时管理水平,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数据保障,确保数据来源真实性准确性,进一步提高企业各方经济效益。
3)摈弃行政化办事倾向,解决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等问题,减少监管机关直接干预。构建符合混改国企现状的特色公司管理体制,既要处理公司内部领导层面各方的权限和边界,形成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监督的工作机制,又要避免责权不清,相互推诿、相互掣肘导致的决策难、难决策的被动局面。
4)充分利用盈利动机明确的民营资本这一特性,与国有企业充足的资源、资金相结合,促进各类资本全方位的有效融合,将混改思路由重视“控股权”向“控制权”方向转变,科学合理设置股权结构,设定区间值达到国企非国企股权结构、利益诉求相制衡的稳定机制,力求混改后的合作共赢。
2.2 人员激励、培养
1)用人机制是提升企业活力、效率的关键环节。大力推行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和不胜任退出等制度;建立优秀年轻人才的管理培养通道,提任与企业所需专业相符的技术管理人员。充分调动企业内部各层级干部职工积极性,既要在内部优胜劣汰,也要向外部招才引智,对于经考核评价不能胜任工作的调整岗位。适当推行市场化机制选聘急需专业技术人才,施行以项目为主体的市场化聘用合同制、契约制。
2)按照企业当期经营效果,结合企业职工的绩效考核制度与薪酬分配制度,以业绩为导向科学评价不同岗位员工贡献,允许不同职能部门的分配差异化。实现工资总额增减幅与当期经营成果形成正负比,通过综合累计、目标达成考核激励管理办法,逐步形成正负向激励相结合的弹性化薪酬管理体系[2]。
3)强化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混改体制相融合,寻找二者的契合点培养管理、技术人才,在此基础上筑牢思想防线,建设一支清正廉洁的、具有当代社会主义特色经济观念的、高素质混改体制企业领导人员队伍[3]。
2.3 企业自身战略发展
1)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善于捕捉市场和政策变化带来的商机,实施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并适时调整。深入学习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包括用于决策与预测、用于生产组织和计划、用于技术和设计的现代管理办法,以及采取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先进管理手段。
2)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深化与民营企业合作,注重非国有企业具有的技术、人才或行业领域经验方面的战略价值,切实把引进非国有资本与转换经营机制结合起来[4],合理配置各项资源,提高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契合企业板块发展需要,努力在更广领域取得更多务实成果。
3)借鉴我国优秀企业现代管理经验[5],探索国有企业与市场机制的兼容性,以差异化管控为突破口,不生搬硬套一种管理体制,灵活运用国有、非国有企业的有利管理方法,使其在增强混改国企内生动力和活力上发挥最大效能,推动混改企业全面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3 结语
我国国企混改至今已取得良好成效,地方国企在探索中还需与时俱进地处理未来改革面临的新问题,以实际改革成效为基础做出预判,在多方凝聚合作下的新发展格局中定能做出进一步突破,进而增强地方国企的经济竞争力、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和抗风险能力,实现混改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