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史料《云南地震考》的科学价值研究

2021-04-10王瑞芳

云南科技管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避震大理云南

王瑞芳

(云南省地震局,云南 昆明650224)

0 引言

受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制约,云南在地震研究领域缺乏规范的参考资料,地震科学研究进展缓慢。明代以前,地震历史记载寥寥,明代以后,记载相对丰富,但均散落于各类志书,并未汇编成册。

1918年,童振藻受命编纂云南地志资料,鉴于《滇海虞衡志》载自明代以来云南频发,于是在地质一门中列有地震一目,要求各属详细搜集地震相关资料,整理汇编成册。后1925年3月16日云南大理发生强烈地震,各类震灾资料十分详尽,童先生周咨博访,作《大理等属地震区域图说》及《洱海附近地震述要》,随后将旧有资料及此次大理地震资料进行整理、汇总,仿照翁文灏《甘肃地震考》标题,著成《云南地震考》,1926年由云南省公署枢要处第四课刊印发行。

《云南地震考》全书约5万字,分为总论、震因、震史、近年烈震状况以及结论5个部分,详细阐述了当时流传较广的关于云南地震成因的观点、自汉成帝至1925年间云南发生的有记载的历史地震次数及损害情况、地震预防及善后办法等内容。

拟就以《云南地震考》所述内容为研究点,讨论其中所载关于云南地震成因、震史、震灾预防等方面的观点对我国地震研究工作的科学意义。

1 总结云南地震成因及表现形式

书籍总论中,童振藻先生对云南基础地理情况进行了概述,结合相关史料记载及现场走访调查所见,认为山高、湖深、火山多是造成云南地区地震较多的主要原因,并在书籍第二部分专列“震因”一章,援引翁文灏“中国地震区域分布简说”、童振藻“云南大理凤仪等属地震区域图说”、张鸿翼“调查嶍峨地震呈文”、陈秉仁“昭通八县图说”等内容,分别对地震成因进行了阐述,认为云南地区地震,或由断层引起,或由陷落引起,或由火山引起,标志着当时的学者开始通过地震现象探讨地震发生的本质,且这几种关于地震成因的论说对如今的地震研究工作也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随后,作者对不同成因地震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如断层引发的地震,道路中间会有石片翻起,阻挡行人通行;陷落引发的地震则常见有丈余高的树木陷入地穴中,树梢与地面齐平,或者大范围的地面下陷;火山引发的地震则未明确表述其表现形式,只以数量庞大的温泉来证明地壳的脆弱性。

2 归纳云南历史地震情况

自1918年童振藻受命编纂云南地质细目,并开始搜集整理云南地震资料,至1926年付梓出版,历时九年,《云南地震考》详细记载了自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7年)至1925年近两千年间云南发生的有记载的地震,并作“云南各属历年地震状况表”,表中包括道别、县别、年月日(发震时间)、次数、微震或弱震状况、强震或烈震状况、附记(资料出处)等内容,完整的展现了云南地区的历史地震情况,同时又从不同角度对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作《云南历年地震次数表》《云南各属最烈地震破坏状况表》《云南最烈地震与世界、亚洲、中国最烈地震比较表》等,不仅便于公众了解自古以来的地震情况,也为探索地震成因与活动构造、揭示地震规律、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估、总结抗震救灾经验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近年烈震状况”一章中,对1913年嶍峨地震、1917年大关地震、1925年大理地震这3次影响较大的强烈地震进行了描述,包括震前的异常现象、震时的具体情状、震后的次生灾害以及对各地区受震灾影响情况的具体统计等,内容十分详尽。尤其是1925年大理地震,除上述内容外,还附有“李子豫大理地震原因之推测”“法国巴图文大理地震原因之研究”“童振藻云南大理凤仪等属地震区域图说”“翁文灏云南洱海附近地震述要”等内容,以及大量该次地震震害照片,对于后续开展地震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也为开展地震记忆与教训的传承工作提供了素材。

3 提出地震预防及善后办法

结论一章中,该书结合前人经验及国内外处理地震灾害的相关事例,在人员避震、建筑物抗震、防范次生灾害、科普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地震预防办法以及以工代赈、团体救济等善后办法,这些预防及善后办法在如今的防震减灾工作中仍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3.1 预防

3.1.1 避震方法

利用地震波时间差避震。童振藻在《云南地震考》中提出可利用地震波的时间差进行避震,他指出 “地震之来,其始先有微动,初期微动之大小即地震剧烈与不剧烈之所由分,人苟熟知微动之情状,则自觉察微动以至地震必有八九秒时间,在此时间可想几行事,预防一切。”就是说,地震来的时候,开始会有轻微的震动,而这种轻微震动的大小取决于此次地震是否剧烈,假如人们能够熟悉掌握轻微震动的相关情况,那么从察觉到轻微震动到地震发生会有八九秒的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内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关处置。事实上,1556年秦可大在《地震记》中对华县地震波动先小后大的现象就有过相关描述,郭增建在1986年出版的《地震对策》一书的第三章“地震对策中的某些地震学问题”中,在章节第三部分“临震预警”中,也对大震动开头会有几秒到几十秒的小动这一现象进行了阐述,认为从震源物理的角度看或许是断层错动导致此种现象,并提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段预警时间指导公众进行防震避震。至于这一段时间差是否属于我们目前所认知的地震发生时的纵波和横波的时差,由于缺乏更多大地震发生时的相关记载,目前并没有统一定论。

伏地、遮挡、手抓牢的避震要点以及地震步行法的提出。童振藻在避震方面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一旦发生地震,应当立即到室外避震,观察震动的具体情况,震动轻微则可以回到室内,震动剧烈就应该选择较远的地方居住,避免陷入危险中。居住于街市中的居民,由于街道狭窄,房屋建造比较紧密,在室外避震反而更加危险,这时就可以选择一个坚固的房屋,在室内寻找安全的位置躲避,或者可以趴在桌椅等有遮挡的器具底下;如果房屋不坚固,就需要逃到室外比如庭院旷野等空旷地方进行躲避,最好能够抱住树木。简单来说根据房屋构造及周围环境状况选择性的进行避震,房屋坚固则可以室内避震,伏地、遮挡,房屋不坚固则逃出室外到空旷地方,手抓牢避免倾倒。以上观点对于我们如今的避震工作也是有参考价值的,比如根据房屋的抗震设防标准确定地震发生时是就近躲避还是立刻撤离,躲避时的具体地点与避震姿势等。同时书中还提到了地震步行法,“膝与腰屈曲,踵与膝与腰之关节宽缓,且以足尖立地,则不倾跌。”在震动比较剧烈难以行走的时候,可以采用此种方法行进,防止跌倒。

3.1.2 建筑物抗震

针对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水平,书中也进行了阐述。通过总结嶍峨地震的“民居垣壁所用砖土,皆冲积层中之砂粒,比重较大,黏性最弱,稍有冲突,便即溃散,此次之震,所以压毙人畜者,大率坐视。其余若木制之窗壁,俱安全而无恙。”提出以后的建筑物最好采用木质结构建造。通过总结大理地震中被称作大理三宝之一的“圆石筑墙”遇地震倒塌迅速,提出以后地震发生较为频繁及强烈的地方建造房屋,墙壁外层应当使用经过炼制的混合了草麻丝的砖,墙壁内层使用木制,屋顶使用马口铁或者木板覆盖防止椽瓦掉落。同时也提到了一种新发明的“洋灰与石棉和合而成之瓦”,认为这种瓦轻而软,不易破,不渗透,地震时不容易开裂,掉落后也不致于伤人,在建造房屋时可以考虑使用。

3.1.3 防范次生灾害

火灾作为地震次生灾害中最常见也最严重的一种,书中对于如何进行防范也有涉及,如“初期微动将有大地震时,宜速灭熄灯火炉炭,以防颠倒倾覆成火灾”“若系市镇,房舍较多,人烟较密,其住屋应加限制,不得过高,或建楼数层,并宜多置市街公园,俾发生震灾间有火灾时,易于迁避。如有水源可引,须多开井渠,俾震时火灾勃发,便于灌救。”分别从震后立刻熄灭灯火炉碳、不建造过高房屋、多建公园便于躲避、多开井渠方便灌救等方面对震后火灾的预防进行了探讨。

3.1.4 开展科普宣传

该书最后对云南整体地理、地质条件进行了总结,认为云南东部和西部地区地震较多且强烈,可以称为地震带。“此带住民,对于预防,更宜组织地震学会或研究所,不时延请博通地震学之专家讲演”,意为对于居住在地震带附近的人民,应不定期的组织专家进行地震知识的宣讲,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地震科普宣传这一概念。

3.2 善后

在震后的救灾、赈济等方面,除了总结嶍峨地震以及大理地震的赈灾措施如对应赈灾机构的设立、以工代赈的开展、民间救济的组织等各类措施外,还结合了美国处理旧金山地震、日本处理横滨地震、关西地震时的一些举措,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今后若遇到大地震时应该采取善后措施。一方面,准备粮食、帐篷、衣物、器具等,保障灾民生活需要;另一方面,派出兵警维护灾区秩序,兼恢复交通;考虑到灾区后续恢复重建工作的开展,还提出了可以为民众提供无息分期贷款的方法。这一系列措施,现如今仍具有实用价值。

4 探讨地震诱因

书中探讨了地震的内因与外因,援引了王献刍、翁文灏等人的观点,“王君献芻谓,地震与地磁力脉动、纬度之变化,重力之配置,以及天气、季节、时刻、潮汐暨日月之引力,地震之周期,至有关系。翁君文灏亦谓,地震与电气现象、天文现象及气压等均有关系,言之綦详。”认为地震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其与天文、地理、气象等之间存在诱导关系,同时详细引用了陈秉仁关于大关地震受内外各因素影响的论述作为佐证。例如在提到大关地震时,将此次地震发生在阴历六月十三日的原因归结为“当夏季雨水过多,浸入地壳者自不少,受地热熏灼,沸腾膨胀,跃跃欲动,因地壳压力太重,不能喷出,待至太阴上弦已过,将为满月,则太阴与太阳、地球成一直线,引力愈大,必减少地壳之压力”,意为夏季渗入地壳内部的雨水受地热影响膨胀,因地壳压力过大不能喷出,当临近满月时,月球与太阳、地球成一直线,日月引力增大,地壳压力减小,则地震发生;而该地震之所以发生在清晨则是因为“因地受夏季之太阳热,温度甚高,虽陆地外热,放散甚速,但因金沙、大关两河,谷深山狭,峰回水满,热易藏蓄,故必待天明拂晓,外热散尽,地冷收缩,两河横压之挤力,始行显著,于是地内蒸气被迫而砰然发动矣。”这种认为地震与其他天体与气象之间存在诱导关系的观点意味着人们对地震活动规律性的探索不再只专注于地震事件本身,开始走向一个更加开放的体系。

5 开创云南地震区域划分及烈度评定先河

童振藻在《云南地震考》自序中提到,如果每个省份都编纂各自的地震考,那么哪个地区地震频繁且剧烈,哪个地区地震轻微且很少发生,全国的地震情况都可以了如指掌,公众也可以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区是否安全,以便进行相应的备震工作,这实际上体现了利用历史地震资料开展地震烈度区划工作的思想。通过实地考察及对当地历史地震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解其地震活动性,编制地震区域图,作为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依据。

书中,童振藻根据历史记载中云南各地区的地震次数、剧烈地震次数以及剧烈地震的破坏状况等,绘制了《云南烈震区域图》,图中以不同图示标注了云南曾发生剧烈地震的地方及发生剧烈地震较多的地方,可以一目了然的了解云南地区的历史地震活动情况。根据历史地震重演原则,“历史上发生大地震的地方,今后可能会发生同样大小的地震”,即可得到潜在震源区,再结合书中关于云南各属历年地震状况及次数的统计,便可推断出云南各地的地震危险性。事实上,将童振藻所绘《云南烈震区域图》与《云南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相对照,会发现除澜沧、耿马地区外,其余所示烈震区域基本吻合,显然已达到了自序中所提“地震了如指掌,生长各该处者安全与否自可洞彻,设非安全早为备豫”的目的。

同时,在1913年嶍峨地震、1917年大关地震、1925年大理地震等发生后,还按照破坏程度,绘制了《嶍峨等属地震区域图》《大关等属地震区域图》《大理等属地震区域图》,图中不仅勾出了地震成灾区域,还将重灾地区和轻灾地区进行了区分,展现了地震损失情况,可说是最早的云南地震烈度图。

6 结语

作为云南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地震研究的专著,《云南地震考》为云南历史地震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基础资料,其在云南地震成因、地震诱因、地震烈度区域划分等方面的观点对地震工作都具有启发意义,提出的关于地震预防与善后办法对今天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也具有参考价值,可说是集史料性与科学性为一体,对于开展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记忆传承都有实用价值,是一部弥足珍贵的档案文献资料。

猜你喜欢

避震大理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做梦都要去大理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大理好风吹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家中最安全的避震地点
想念大理
学校避震逃生指南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