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云南科普事业现状与发展
2021-04-10高玉梅
高玉梅
(云南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51)
0 引言
云南省扎实推进落实国家科普相关规划,落实《云南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云南省 “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云南省“十三五”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规划》,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增强科普能力为重点,营造好创新发展的氛围,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科技厅、科协等多部门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21年4月,据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发布的《全国各省(市)科学传播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云南省科学传播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11位(发展指数值为90.36,未含部委指数1.10),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接近前1/3,西部地区排名第2。
1 云南科普事业蓬勃发展
1.1 科普事业稳步推进
到2019年末,云南省拥有科普场馆86个,非场馆科普基地1 076个,共有展厅面积3 939 278.09平方米;有科普专职人员13 174人,科普兼职人员74 868人;科普经费筹集额达6.34亿元;各类科普活动共举办134 372次,受众3 231多万人次,科普书刊、音像制品及科普节目等科普传媒等逐年提升。
1.2 全社会科普投入不断增长
随着国家对科学普及的重视,科普环境不断改善,云南省省级科普专项经费由2015年的6 891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1.2亿元以上,省级财政科普经费投入从2015年的人均1.5元增加到2019年的人均3元,实现了翻番。同时,云南省科普经费来源形成了全社会多渠道投入的良好格局,2019年全省科普经费筹集额63 352.95万元,比2018年度的60 778.03万元增加4%,其中,政府拨款49 123.73万元,占77.54%;自筹资金10 464.57万元,占16.52%;捐赠234.44万元,占0.37%;其他收入3 530.2万元,占5.57%。
1.3 科普基础设施和活动场地遍及城乡
2019年全国科普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平均每95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场馆,上海平均每42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场馆(全国领先),云南平均56.49万人拥有1个科普场馆,居全国前列。科普宣传基地深入云南省内城市社区和乡村。共有城市社区科普专用活动室1 433个,建有农村科普活动场地9 831个,配备了科普宣传专用车,开设了科普画廊等为群众提供科普服务。
1.4 科普人员素质不断提升
2019年,全省专职科普人员有11 791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2018年增加873人,增7.4%。科普兼职人员74 868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上年增加2 829人,增0.32%。
1.5 科普活动丰富多彩
1)每年的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普讲解大赛”等重大科普活动的举办,各地科技馆、博物馆、学校、科研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及科普基地等积极参与,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参与人数广泛,受众面广,活动方式与时俱进,越来越多地采用VR、AR、视频、在线直播等新技术,展示和宣传科学知识和新技术、新成果,宣传效果显著。
2)每年全国有不同主题的科普活动由多个部门分别牵头开展相关活动,多个部门投入人员、资金和时间,积极开展相关科普宣传活动,在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减灾防灾、食品安全、健康生活等许多方面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向人民群众开展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 “世界粮食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 “国际禁毒日”“全国交通安全日” “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世界安全生产与健康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清洁地球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世界气象日”“世界动物日”等。
3)结合云南省公民科学素质提升需要,各地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和群众需要,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科普活动品牌,省科技厅组织的“科学大讲坛”“科技下乡”,省科协组织的“科创中国”“科普大篷车”“百名专家科技下乡” “云南科普高原行”“云南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全省各县“科普大篷车百村行”等活动,省教育厅主办的“我爱绿色生活”云南省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省民宗委实施的“科普宗教院校行”、省林草厅和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共同发起的“美丽云南·穿越自然保护区”活动,省科协等部门联合开展的“科普进藏区”、省天文爱好者协会主办的“云南马路天文夜”等活动,为公众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科普产品,有效激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热情,促进了我省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2 多部门积极开展科普工作
2.1 科普基础设施
《云南省科普统计数据2020》显示,2019年全省有15个省级部门设立了科普场馆,29个部门设立了1 076个非场馆类科普基地,31个部门设立了城市社区科普专用活动室、农村科普活动场地、科普宣传车、科普画廊。
2.2 科普人员
31个部门共拥有专职科普人员有11 791人,其中农业农村部门6 454人(占总数的54.74%),其次是科协组织1 550人(占13.15%)。
2.3 科普经费筹措
30多个部门筹集了经费投入科普工作,2019年全省科普经费筹集额63 352.95万元,
2.4 科普活动开展
从《云南省科普统计数据2020》可以看出,2019年全省有15个省级部门设立了科普场馆,29个部门设立了1 076个非场馆类科普基地,31个部门设立了城市社区科普专用活动室、农村科普活动场地、科普宣传车、科普画廊。31个部门共拥有专职科普人员有11 791人,其中农业农村部门6 454人(占总数的54.74%),其次是科协组织1 550人(占13.15%)。30多个部门筹集了经费投入科普工作,2019年全省科普经费筹集额63 352.95万元,省级部门不仅参与重大科普活动,还开展了各种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有发展改革部门(含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牵头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 “世界粮食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牵头的“世界无线电日”“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水利部门牵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卫生健康部门牵头的“全国爱眼日”“世界青光眼日”“全国爱耳日”等多个部门近百个主题活动日。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全省科普协调机制不健全
“十三五”以来,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及省教育厅、科技厅、民政厅、人社厅、农业农村厅等30余个部门就已经在本单位、本系统的工作规划中写入了公民科学素质或科普工作相关内容。从上述科普情况也可以看出,省级30多个部门有科普场馆、科普人员、科普经费投入、科普活动,在做好科普、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方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云南省没有一个统一的科普协调机制来统筹协调科普工作。全省各部门牵头或参与各类科普活动的开展,从省科技厅等部门牵头的全国“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省科协等部门牵头的“全国科普日”,省委宣传部牵头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均开展专项协调会议组织协调多方力量共同开展,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影响力。而许多部门的科普主题日活动由部门自由开展,虽然有的借助了电信等部门的力量,有的协调了科协组织的参与、支撑和配合,但由于科普机构和资源等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一个部门难以进行统一的协调和组织,难以充分调动科普基地、科普人员等多方协同配合,影响了活动的覆盖面。
3.2 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是短板
2019年全省有科普专兼职人员82 005人,比2018年增加6 035人(其中科普专职人员1 381人,兼职人员4 654人),但与“十三五”末的2015年95 480人相比,2019年科普人员数量有所减少,而注册科普志愿者比2018年大幅度减少。总体上科普人才总数在“十三五”期间不增反减。2019年,北京市、浙江省每万人拥有30名左右科普人员,云南省每万人拥有不到17名科普人员。
省内科普场馆大多受科普人员少、活动开展不足等因素影响,科普活动和场馆维护等缺乏技术力量支撑,难以举办或承接大规模参观、探究、研学等活动的开展。
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是我省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短板,缺乏灵活并长期稳定的新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缺乏激励科普专职人员成长和提升的政策措施;缺乏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开展科普的政策、措施,缺乏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科普的氛围和平台。
3.3 科普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
云南省拥有丰富的科普资源,“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以及丰富的古生物资源、各具特色的生态系统等,在国内明显的比较优势,不仅能够为全省提供丰富的科普活动资源,还是国内外大中学生科普研学、普通人群科普旅游的理想目的地。但目前省内科普场馆未进行统一布局,地区之间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各科普单位对本单位以外的科普资料不了解,与科普展示和活动等密切相关的科普内容开发不足,科普场馆、科普活动单位等科普主体之间有机联动、科普资源共享、高质量地为社会提供 “科普大餐”的共享与互通机制尚未形成。
4 建议
4.1 建立全省科普工作协调机制
《科普法》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普工作协调制度”。科技部近年也提出“要强化全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修订联席会议机制会议制度、议事规则等,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发年度工作总结和工作要点,把联席会议做成制定科普政策、审议重要制度、加强督促检查的重要平台,做成加强科普区域布局、集成各方资源、推动工作协同联动的平台。各地要参照全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建立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科技管理部门要切实肩负起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责,切实发挥好联席会议的作用”。北京、上海均建立了科普工作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了当地科普工作统筹协调的作用。
建议云南省建立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参照国家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起多部门联合的协调机制,共同协调统筹各部门科普工作,议定重要科普工作和重要活动事项;拟订云南省科普奖励制度,审核表彰全省科普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构建起全省大科普格局,形成全省科普“一盘棋”的新局面,进一步促进公众理解科学、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4.2 增强科普经费科学管理
云南省省级科普经费投入“十三五”期间实现了翻番,各部门科普经费投入也在逐年增长,建议各部门将科学普及经费纳入预算,形成稳定、可持续的投入,不断拓展科普经费筹集渠道,为公民科学提升提供资金保障。省财政厅、省科技厅进一步做好省级科普专项经费的统筹安排,建立健全全省统一的科普项目库,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科普经费预算衔接,健全资金使用、项目实施、绩效评价等协调管理和监督机制,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4.3 专兼职结合,加强高素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抓好科普专职人员、科普兼职人员、科普志愿者这3支队伍建设,结合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区建设等国家和省重点工作,多渠道多措施鼓励多领域技术人员加入科普队伍;增强对科普人员的培训与学习,不断提升科普人员素质;鼓励科技人员在开展创新活动的同时积极做好科学普及,及时向群众宣传科学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完善注册科普志愿者制度,制定和落实科普志愿者服务社会的具体措施。激励更多的科学家、技术人员和各界知识分子利用业余时间等投身科普,服务社会,进一步提升我省公民科学素质,以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推动科技创新、社会进步、民族团结。
4.4 进一步推进全省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改造
推进云南省科技馆新馆尽早投入使用。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科学普及”测评标准中,“加强科技馆、科技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活动站等阵地和设施建设”要求,鼓励各州市新建和提升一批科技馆,补齐基层科普基础设施不足的短板。鼓励各部门加大专业类科普设施投入,建设一批科普场所,为社会公众提供学习和互动,打造专业科普知识的宣传阵地。
加大力度支持和鼓励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科普场所提升改造,运用VR、AR等新技术展示科学知识和新技术新成果,建设在线展厅、开展科普直播等,提升科学普及的手段,扩大科学普及的受众面。
4.5 繁荣科普创作,扩大科普作品供应
鼓励科技资源科普化。建议科技管理部门一是在立项支持的科研项目中增加项目成果和新技术、新知识的科学普及要求,二是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就本专业知识和技术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推进科研与科普的有机结合,实现科技资源和科研成果的科普化。
加强科普资源共享,扩大科技传播渠道。加强对现有科普资源的调查统计和信息发布、宣传;建立科普资源的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和调动科普单位积极性,加强资源和服务的协同配合,不断推出各类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4.6 探索科普事业与产业化发展相结合
鼓励、支持和培育科普内容、服务相关企业,不仅可以为省内科普场馆提供场馆设计、运行、维护和科普活动技术支撑能力,也可逐步提高服务科普事业发展的市场化主体能力和水平;促进政府主导的科普事业与社会化科普相结合,挖掘科普市场潜力和空间,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科普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科普需求;鼓励科普场馆开展“公益性服务+社会化运行”新模式探索,探索科普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