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引领下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2021-04-10白庆伟刘永珍麻永林邢淑清
白庆伟,刘永珍,麻永林,邢淑清
(内蒙古科技大学 材料与冶金学院,内蒙古 包头014010)
0 引言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敢于冲破旧思想、旧观念、旧模式的束缚,解决新问题、获得新成果、开拓新局面的思想和主动精神的活动[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逐步将大学生的培育重心转移到创新、创造、创业(三创)能力上来,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类以三创为主题的大学生实践项目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想,推动了新思路、新产品、新模式的孕育[2]。
在碳中和、碳达峰的时代背景下冶金行业的发展备受业内关注,绿色低碳是冶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为冶金工程专业领域三创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冶金行业要创新发展就要加强冶金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设,怎样培养冶金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从以下3个方面介绍在创新精神引领下构建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1 创新性思维的引导
创新性思维的引导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青年大学生思维极其活跃,会有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只要加强正确引导激励,就会打破定式思维的束缚,挖掘出无数个创造点。
1.1 创新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首先应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队伍建设既要紧密切合冶金工程教学实践,又能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开拓创新。教师是一线教学的实践者,善于学习、钻研和创新是教师必不可少的专业素养,通过继续教育平台、聘请专家学者交流努力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
1.2 夯实冶金工程专业知识
创新思维主要建立在特定领域且受知识运用所驱动,需要从专业领域知识运用的角度探讨思维引导技巧。专业知识是开拓创新的坚定基石,学生对冶金专业知识的储备、知识结构及各种实践类课程的掌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潜力的重要指标,正所谓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1.3 创新成果展示
高校科创教育体系较为薄弱、课外科技活动体系不够完善等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对参与科创活动、提升创新能力存在认识偏差,认为科技创新与自己无关,是“学霸”的专属。向大学生介绍以论文、项目、专利、作品、竞赛等形式呈现创新成果,开展线上、线下多模式的创新成果推介,是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开展创造性工作的动力。
2 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关键,是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根本任务。对于冶金工程专业学生在新形势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也要求广大教师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2.1 培育团队合作精神
从知识运用的角度探讨创新能力培养是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必然途径,归根到底需要教师发现创新人才的可塑之面。每位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长处,集思广益、凝聚智慧方可孕育创新成果,这就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每个创新项目必然是创新团队分工合作的结晶。在开展创新活动的主题内容时,引导学生从某一冶金技术兴趣点入手,以点带面逐步全面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笔者曾指导的一项大学生创新项目“液态金属的搬运工-电磁泵式波峰焊机”,该创新主题是用电磁泵替换传统机械泵进行高温液态金属输运,项目涉及冶金、机械、通信等多个学科,创新团队依学生兴趣、专业涉及模拟、设计、绘图、加工、测控、市场分析等多个环节开展工作,彼此相互学习、相互协作。
2.2 创新项目的多元化衔接
一个成功的创新项目选题,不但要契合科技进步的方向,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冶金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碳排放重点行业,面临“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要求,创新起着关键作用。在创新项目选题初期,积极推进师生深入企业开展实践调研,主动与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对接,践行服务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宗旨来确定选题目标。其次,多措并举开展教学科研与创新项目的有效对接,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创新项目中,坚持学以致用,求实创新。如项目“液态金属的搬运工-电磁泵式波峰焊机”中,立项初期开展市场调研,依据《广东省印制电路板生产企业名录(2016 最新版)》数据显示,仅在广东省中等水平的印制电路板生产企业1 579家,平均每家企业波峰焊机50台,经过技术创新单从锡料成本上年节约6 570万元。项目始终贯穿绿色高效冶金生产的时代要求,依托电磁冶金的科研积累,实现了“降低锡料氧化、焊接质量高、设备寿命长”的创新任务目标。
2.3 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创新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3]。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表现为自主学习行为、自主探索行为和自主思考行为,主要应从以下3个方面来培养。首先,通过课堂中通识性冶金知识的学习入手,针对某一创新课题引导学生开展自学、实验探索,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创新课题的主体,为解决课题的关键问题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按照各学科特点设计适合大学生的创新项目框架,引导大学生形成参加科创活动的良好习惯;再次,充分利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这一抓手,发挥其品牌和组织优势,吸引和动员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2.4 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
创新成果转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高校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出现有牵无引的情况,没有很好地形成全社会的上下联动机制[4]。促进优秀成果落地,需要指导老师、学校、企业及社会共同努力,搭建有效的项目转化平台。首先,在创新培养方面借鉴学术研究的方式,指导学生申请专利、发表论文等方式发布创新成果,使学生通过获得一定成果从而形成有效的能力体现,强化信念感以及实践验证的体验性,促使学生有更强的信心和规划性。其次,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大赛,依靠大赛平台推动创新成果对接落地。再次,企业、社会积极制定相应的创新技术应用激励政策,促进创新成果与企业切实需求的无缝衔接。
3 思政教育的融入
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培养是一项重大的教育实践工程,两者都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将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国家、社会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创新型人才。
3.1 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伴随着“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逐步得到高等院校重视,被纳入学生评优评奖的考核指标中[5],产生了“为竞赛而创新”“为加分而创新”等功利化思想,片面追求作品获奖成为开展创新活动的推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归根到底是培养其对相关学科领域的兴趣,促进未来科技事业的发展。引导学生认清创新创业的初衷,认识自身的使命责任。明确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育人导向,及时纠正“唯比赛论”的创新培养倾斜。
3.2 融入思政内容,牢记初心使命
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开展以思政培养为主题的专项赛道,鼓励广大富有智慧的大学生扎根祖国,将创新主题成果导向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初心不变。在国家最需要的领域开展创新活动,启发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冒险、勇于挑战,以创新的思维解决问题,在创新项目中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例如,以鞍钢“平改转”为改革起点,直至2001年12月28日我国最后一座平炉在包钢退出历史舞台,标志着我国钢铁工业彻底完成了平炉改转炉的技术改造,走出了一条“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老企业技术改造之路。将家国情怀融入创新项目的社会意义中,让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坚定信念。
4 结语
从创新型思维的引导、创新能力培养及思政教育的融入3个方面分享了创新精神下冶金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的实践探索。引导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应用理解,启发创新思维。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建立多方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为冶金工程领域创新驱动发展培养新一代创新型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