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昆明市科技创新体系的四个着力点
2021-04-10徐宏远
徐宏远
(昆明市社会科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0 引言
“十三五”以来,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促进昆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突破困难、补齐短板为导向,奋力打造以强主体、兴产业、促转化、谋合作、配资源、创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昆明科技创新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昆明市科技创新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显现,创新驱动作为强大引擎,发挥了强劲的驱动作用。在2020年科技部发布的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地级市)排名中,昆明位列第28位,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4位。
昆明市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短板和弱项,距离先进省市和人民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够健全,创新资源、创新主体、创新服务等要素之间尚未形成发展的强大合力,创新资源整合不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科技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通畅,创新体制机制不灵活,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尚未形成有机融合态势,呈现科技资源、科技管理、科技资金、科技政策、科技服务等方面的碎片化、零散化,六大创新中心实质性作用发挥不足,以产业项目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创新生态圈尚未完全形成。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创新投入不足,基础研究薄弱,科技成果供给及转移转化能力不强
2019年,昆明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支出为 112.05 亿元,投入强度达1.7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3%,低于北京6.31%、上海4.0%,也低于成都2.66%、西安5.17%、广州2.87%、深圳4.93%,研发投入强度与全国主要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从财政科技支出来看,2019年,昆明市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2.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7%,远低于成都5.27%、广州8.51%、深圳12.05%,昆明市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2020年,昆明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6.9件,远低于成都的32件、西安的47.6件、广州的46.6件、深圳的119.1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72件,也远低于上述城市。科技创新人才规模相对较小,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人才严重匮乏,在昆两院院士仅有9位,不足成都的1/3,不足西安的1/7,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专业人才队伍、科技型企业家队伍、科技管理服务人才队伍也较为缺乏。高水平创新平台数量少,只有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而成都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西安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体量上差距明显。2020年,昆明市技术合同成交金额35.66亿元,仅为成都的3.1%、西安的2.2%、广州的1.6%、深圳的3.4%,昆明市的科技成果产出能力和成果转移转化能力相对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1.2 创新主体数量少质量低,企业研发动力不足,主导创新的能力有限
2020年,昆明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 166家,数量仅为成都的19.1%、西安的22.5%、广州的10%、深圳的6.5%;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2858.5亿元,仅为成都的38%、西安的40%、广州的16%、深圳的9%。
1.3 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不完善,创新集聚力、资源配置力、技术装备支撑力较弱
科技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规模较小,不能适应昆明市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要求。2020年,昆明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总收入508亿元,科技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有65家,仅相当于杭州市2010年的水平。
昆明市的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悬殊,与成都、西安、重庆等西部中心城市的差距明显,较贵阳、南宁、兰州等城市的优势逐步缩小。针对昆明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议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2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四个着力点
2.1 加大创新投入,加强应用基础研究
以需求为引领,以科技管理服务为抓手,以政府为主导,利用各种资源,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作用,调动各方主体积极性,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协同推进。依托昆明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高校布局高水平重点实验室,聚焦生物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提升基础研究水平,鼓励从0到1的创新,强化自主创新成果源头供给。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作,聚焦生物医药大健康、新材料、数字经济、高原特色农业、新能源、软件信息、大数据等领域,突破产业共性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提高疫苗研发、干细胞、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智能装备、数字经济等领域影响力,建设一流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探索构建全方位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支撑体系,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加速科技服务资源高度集聚和优化配置,促进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四链”融合,推动科技创新政策先行先试。
2.2 着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型企业集群
构建创新型企业精细化梯度培育机制。完善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链条,构建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规上高企—领军企业和上市企业”为重点的梯次培育体系,量质并举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建立高成长型企业培育库,分类分级精准施策,推动高成长型企业升规入统,鼓励引导高成长型企业专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做精做强,推动高成长型企业加速成长为“高精专新”、科技小巨人、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推动龙头骨干企业挂牌上市,按照“辅导一批、培育一批、挂牌一批”原则,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上市后备库,予以重点培育辅导。对于入库企业,从培育后备企业、协调上市挂牌、推动直接融资3个方面为科技型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提供服务,完善企业上市“绿色通道”的服务。
2.3 积极探索多元化市场化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引进培育优质科技服务机构,重点引进能为企业及创新创业者提供高附加值专业技术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等新型科技服务机构,并与现有科技服务机构形成互补。支持科技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企业开展研发与设计、检验检测认证与标准、信息技术、高技术专业化、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的高端业态。鼓励科技服务企业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型。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积极发展市场化评价,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规范第三方评价,形成针对不同种类科技成果的细化评价标准与服务体系。
2.4 构建政策支撑框架
在科技强国的战略下,充分发挥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省会城市的首位度优势,依托“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面向南亚东南亚知识产权服务(昆明)中心”等科创平台,探索构建全方位的创新政策与保障支持体系,制定出台促进创新聚集区建设、创新主体高质量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引等内容的昆明市区域创新系列政策,借助云南自贸区昆明片区建设机遇,推动科技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提供有力资金政策保障。同时,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全面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昆明市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区位优势,加强国内国际科技创新协同联动,为昆明市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科技保障,全面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