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煤,压煤,切中双减排痛点
2021-04-10
煤炭消费量太高,已经成为污染物减排和碳减排的一大痛点。痛点越“痛”,说明问题越重要,说明解决的需求越紧迫。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阶段,煤炭消费量太高仍然是痛点,削减以煤炭为主体的化石能源消费总量仍然是治本之策。实现碳达峰,首先需要煤炭消费总量达到峰值;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必备条件也是煤炭消费总量出现拐点。
长期以来,我国能源体系始终高度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2019年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达85%,其中煤炭占比高达到57%以上。我国煤炭产量、消费量和进口量都是全球第一,其中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50%以上,煤炭消费比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倍以上。
在全国大部分地方,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都主要来自燃煤排放。2011到2018年的有关数据表明,煤炭消费量与碳排放量表现为明确的正相关。前者上升,后者也随之上升,反之亦然。煤炭消费量与大气污染物排放之间,也是这种关系。
毫无疑问,压缩煤炭消费总量面临很多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大量使用煤炭具有一定的历史逻辑性,我国经济发展还没有实现与煤炭消费脱钩,压煤所带来的影响是深刻而复杂的。尤其是有些地区,仍然存在对煤炭的严重依赖,压煤有如大船掉头,很吃力。例如,“2+26”城市、汾渭平原等区域的单位国土面积煤炭消耗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至6倍。再比如,山东滨州市人口370万,北京人口2000多万,前者每年烧煤将近8000万吨,后者只有百万吨。滨州的煤,主要用于电力热力。而电力热力,恰恰是滨州的重要支柱产业。每年烧煤在7000万吨以上的,还有河北唐山市,巨大的煤炭消费量支撑着庞大的主导产业,钢铁。
我国不仅煤炭消费量太大,而且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也明显偏低,能耗水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0%,从而进一步加大了碳排放总量。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中国2018年煤炭的碳排放量占能源总碳排放量的79.8%,相当于当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的1.35倍。压煤,不仅要消减消费总量,还要提高利用效率。实现煤炭的清洁和高效利用,也正是减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路径。
为了实现“十四五”减污降碳的目标,煤炭消费总量应该尽早达峰,其后在能源中的比重,下降到50%左右。这就意味着,在“十三五”压减7个百分点的基础上,要用5年时间再压7个百分点。压煤,压煤,这个切中痛点的老话题,今天有了新内涵,就是强调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协同增效。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能源是刚需。在大力压减煤炭消费量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以满足现代生产生活需要。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必须推进能源革命,加速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发展进程,推动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
压煤与发展新能源,一减一增,格局大不同。新能源只有用来替代煤,才能减污降碳。当然,需要压减的不仅是煤炭,还包括化石能源体系。有研究结果表明,到202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应提升到20%,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和发电量比重分别达到50%左右、40%左右,天然气消费比重达到12%以上。
这是结构大修,不是局部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