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生态观三题:设计伦理、公民精神与可持续发展
2021-04-10滕晓铂
滕晓铂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102600
在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和重要基础的背景下,设计生态建设也应该被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环节。设计的价值体现在其能否发现真实的需求,并解决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功能性,还包括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设计的终极目的应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设计伦理、公民精神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设计生态观的三个重要维度,是判定设计价值的重要依据。设计生态观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在实践层面上秉持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而更应强调在设计教育、设计批评、设计管理、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设计产业的宏观调控等环节中,都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一、设计伦理:设计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设计伦理基于对设计发展的反思而出现。伦理的基本概念是指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和行为的秩序规范。任何持续影响全社会的团体行为或者专业行为,都有其内在特殊的伦理要求。设计伦理是指设计师基于职业素养而对社会应负有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其约束设计师的观念和行为,要求设计师的从业行为不可因个人利益而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
然而,从现代设计早期的发展历史来看,设计师的职业行为大多由商业社会的经济法则所主导,设计师的职业伦理应更多地关注如何处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新兴技术创造更大的利润,以及设计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随着人类的科技文明迅速发展,人类在地球上的活跃度成倍增长。科学和技术的强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但是人们对设计问题的反思能力却并没有跟上单纯的技术革新能力[1]。同时,由于设计与市场利益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以及对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过度迷恋,使设计师的职业行为脱离了应有的职业伦理约束,许多关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常被忽略,甚至有些设计师一度秉持设计是一种“价值无涉”的纯粹形式的态度。
当设计仅仅是技术或风格导向时,它就失去了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设计师的工作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因此,设计师必须注重设计伦理,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怎样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使设计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相一致,是每一位设计师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怎样合理地使用自然资源,涉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涉及设计伦理的问题。好的设计除了要满足目标人群的需要之外,更应该考虑的是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当下这个商业驱动、过度包装、全球消费的文化环境对于设计师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为公共事务的设计和商业设计的成熟度差距究竟有多大?在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现的时候,这种错位感变得尤其明显。在近两年蔓延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所引发的一系列个人、群体乃至国家的多重危机之中,设计能够带来什么?这些反思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并尝试通过设计弥补意识差异和思想鸿沟,探讨人类守望相助的共同情感和价值,由此引发对设计更深入的思考,并带来如何界定设计评价标准、设计伦理、未来发展前景等值得讨论的问题。
设计的本质是满足大众生活所需,设计师的作品要想对环境和社会负责,就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时刻提醒自己做以人为本的、为“仁”的设计。只有这样,设计才能为人类的生活、社会的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公民精神:设计教育与通过设计的教育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雅克(Jacques Lacan)认为,人的欲望是对他者欲望的欲望,而人就是在他者的欲望中被异化的[2]。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商业社会里设计最大的功能:刺激消费。在利益至上的商业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行为多多少少总会受到这种异化欲望的影响。在“计划废止制”的阴影下,人们的物质欲望日益增长,为了追赶时尚潮流,不断地更换汽车、电脑、手机,产业界利益至上的原则导致技术的异化力量日益强大,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无形中造成了对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种极度消耗资源的状况,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类未来的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下的设计实践领域中,大多数人仍然从自身利益出发,坚持通过设计去刺激消费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价值观对设计教育带来了两个方面影响:当下的设计教育一方面过于注重技术,对材料和技术的革新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另一方面传达给学生的,除了设计方法外,更多的是设计和商业之间的紧密联系,而忽视了设计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意识。由此可见,“设计伦理”在当下的设计专业教育中尚未被广泛认知和重视。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设计专业教育应该着力于引导设计师通过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实践领域完成设计的功能转变,并实现从消费社会到低欲望社会的转型。
设计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既可能让人类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也可能成为引导人类到达美丽新世界的途径,因此设计师担负起他们应该担负的社会职责,是避免悲剧发生的关键[3]。设计是去引导需求,而不是制造需求,它的目的也是使人们感到更加便利,而不是为了欲望而设计。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们不能为了需求无休止地向环境进行讨伐,作为设计师有责任去使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使它们的生命得到延续,从而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的发展。然而放眼现在的社会,功利的、重复的设计比比皆是,设计的发展似乎走上了歧途,追求短期效应,设计网红产品成为了当下设计的主流。个体的力量或许无法改变现状,如果通过设计教育来影响设计师和公众,就会逐渐使情况发生好转,而这也正是设计教育真正力量的体现。
在消费主义主导的当今社会,以时尚快消品为代表的炫酷的日用品充斥着市场,设计师到底需要为谁负责呢?让设计师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周围的设计,在挖空心思为牟利服务的商业设计之外,寻找适用于真实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解决之道,做有用的设计,平衡好利益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设计师不仅要为市场设计,还需要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关注人们的真实需要,为社会的当务之急而设计。通过设计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为社会的公共事务服务,是设计师的一项重要职责。
通过对设计伦理、设计消费问题的反思,设计教育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不能只是教导设计师具体的技能,对于学习设计的学生来讲,随时跟进最新版本的软件,并不比及时了解社会、国家、所在地域的真实需求更加重要。学生不仅需要优秀的设计技巧,更需要的是一种思辨的能力,设计教育应该是一种设计技巧与设计思维系统的建立过程。
当下国内的设计教育有好的方面,却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例如,教育方式过于概念化和抽象化,不注重市场调研,仅通过课堂教学而设计出来的作品是否真正有应用价值也不得而知。每项专业设计课程短暂,学的种类多却不够深入,整个设计课程体系也不够系统,学习停留在浅显层面的比较多。有些重要的专业课程忽略设计教学的规律,实践和理论结合得不够,在目前国内高校本科层面的设计学教育中,很多学校的培养方案过于强调电脑技术,而忽视了设计思维的引导。专业教育不是培养赚钱机器,通过专业教育启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技巧训练更为可贵。设计师的社会责任、行为准则、设计的尺度、设计的创造力、设计生态学、设计的前沿性与交叉性等重要内容,都应该在设计教育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中国的设计教育也应该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本,在设计教育中加强文化自信,更好地将传承中国文化结合到设计教育中去。
从设计服务社会的角度来理解,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设计师对于社会而言,是人们行为的引导者和教育者,因此,在设计教育中也应该把设计师视为教育者,不断渗透设计伦理的价值导向,让纯粹追逐商业利益的设计无路可走。
设计师为什么要担负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因为每一件设计产品被公众使用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人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当面巾纸、一次性餐具、塑料购物袋,这些产品被设计出来之后,“用毕即弃”的行为随之发生。设计师必须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向公众传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众的思想,或从某种角度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同时,设计教育应该是为所有人的,而不仅仅面向职业素养层面的教育。对于社会公众来说,从小接触设计教育也非常重要。当下的设计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设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可以在中小学美术中渗透进设计教育。可以借鉴的是日本NHK 电视台特地为儿童开设了一档设计教育节目《啊!设计》,节目从设计基础教育的角度出发,涉及工业、平面、服装、建筑等各个设计方向,对寿司、书籍、订书器、网球、口香糖等人们平时接触的物体拆分再重组,以更细微的视角对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设计进行剖析,阐释设计师如何通过观察生活,观察人类的行为习惯而进行各类设计。在每一集的末尾还会请一位日本著名设计师出镜,如人们熟知的深泽直人、原研哉等,都曾作为嘉宾出现在节目中。每一集都会问嘉宾一样的问题: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设计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什么?要想在设计上有更大进步,该怎么做?针对这3 个看似简单却能够揭示设计本质的问题,每位设计师给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这档专为儿童设计的节目每集只有15 min,内容通俗易懂,但其独特的视角充满启发性,表达出浅显却不简单的道理。
三、可持续发展:设计生态与人文关怀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9 世纪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4]。”
在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创造中,其实早已有许多对自然环境非常友好的设计,可以说是中国可持续设计的滥觞。然而自近代以来,中国受西方工业化以及城市发展扩大化的影响,设计破坏自然环境、耗费原已短缺的珍贵地球资源等问题也日渐显现。20 世纪60 年代以后,全球对于环境认识的整体改变,使环境保护问题得到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1980 年《世界保护战略》(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中首次提出,该战略指出:“发展和保护对于我们的生存以及履行我们作为后代所享用自然资源的代管人的责任来讲是同等重要的[5]。”到了1987年,联合国通过了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Gm Harlem Brundtlang)所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提出的关系到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挑战与策略的划时代纲领——《我们共同的未来》。至此,可持续发展有了被广为接受和可被引用的定义。在此纲领中,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并且提供机会以满足他们对更美好的生活的渴望[6]。”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文件,我国也于1994年3月25日由国务院讨论通过了《21 世纪议程——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即《中国21世纪议程》,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环境与发展的总体出发,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措施方案,其中当然包括设计艺术领域。
“生态设计”以可持续发展观为主旨,其核心目标是降低自然资源的耗费、延长设计成品的使用生命、提升设计成品的美学价值。与“生态设计”概念相关的“自然生态”“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等理念,离不开一位学者型设计师维克多·帕帕奈克曾经长达半个世纪的努力。维克多·帕帕奈克强烈地批判了商业社会中单纯以营利为目的的消费设计,提出了工业设计应该自我限制的观念,主张设计师应该担负其对社会和生态变化的责任。他对于设计师的社会意识和环境意识的高度强调,奠定了后来设计伦理问题讨论的基础,而他倡导的“有限资源论”则为后来掀起的“绿色设计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7-8]。
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和重要基础。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高度统一的两个方面,而设计生态建设也应该被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环节。设计生态观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在实践层面上秉持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而更加强调在设计教育、设计批评、设计管理、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设计产业的宏观调控等环节中都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今天,进一步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与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设计作为重要的干预力量,应该积极投身于这场广泛的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设计生态不仅关注设计的良性发展,也时刻关注设计服务对象的良性发展。因此,设计的人文关怀是设计生态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成功的设计不仅要体现出功能价值和艺术价值,更应全面考虑人的需要,既要关注人作为个体的生活、生存状况,也要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
现代设计满足了大多数人的需要,但有一部分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尚不能充分享受设计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人们经常看到一些反功能的设计:人行道上虽然铺设了盲道,但遇到墙壁的时候完全没有提示,直接断头;建筑入口处过窄和过陡的轮椅坡道等。这些特殊的需求不能因为少量而被忽视。尽管在城市的日常生活空间里,几乎看不到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单独出行,但并不代表这些人不存在,只能说明他们是被缺失人文关怀的公共环境设计困在了家里。
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中,作者维克多·帕帕奈克提到了设计师对于社会群体的责任:缘于对第三世界的长期关注,帕帕奈克成为最早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世界卫生组织(WHO)合作,参与其公益项目的设计师之一。帕帕奈克参加公益项目的工作期间,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作经历和对现实情况的深入调查研究,这段经历让他非常不赞同某些第一世界国家的知名设计师受邀为第三世界国家进行“设计服务”的方式。帕帕奈克认为:一方面第三世界国家过于迷信那些“大师”;另一方面,即使是再好的设计师,对第三世界国家设计项目那种蜻蜓点水似的介入方式,也并不可能使他们拿出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帕帕奈克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了解第三世界国家的真实需求,培养通过团队工作去协调多方面因素的通才,这更有赖于未来在第三世界国家本土所推行的设计教育,而不是仰赖于来自于第一世界的明星设计师。同时,地球资源是极其有限的,未来的设计实践和设计教育的发展应该面对世界持续增长人口中的“大多数”,并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现代设计由西方传入至今,人们如何接受、在什么层面上接受?如何看待随之而来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发生怎样的碰撞?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关联到当下的中国设计发展环境,虽然目前服务于城市人口的设计有不完备之处,但仍然远远好于乡村。中国是农业大国,生活在乡村中的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4。然而长久以来,由于受到西方国家的设计运营模式以及商业利益的驱使,设计师忽略了我国需要设计服务的最大群体。近年来提出的“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设计师应该时刻关注的内容。
设计的价值体现在其能否发现真实的需求,并解决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功能性,还包括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如何通过设计使乡村环境便利、优美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淳朴的乡俗民风,维系邻里间与代际间的情感,既使当地的人们生活愉悦,又让远行的游子记得住乡愁。同时,又可以让生活在喧嚣城市中的人们有更好的休闲去处,体味乡村文化,享受田园风光。
四、结语
从当下的设计发展状态来讲,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切入点,重视设计伦理的讨论,强调设计生态观,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当下设计发展中过于追逐商业利益而忽视公共事务领域设计的状态。设计生态观与生态设计存在相关性,但前者应属于更为广阔的设计伦理议题范畴。设计生态观倡导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引导下,通过以设计伦理为核心的设计教育和社会教育,改善长期以来在现代技术构建的商业社会中形成的种种设计发展不均衡现象,使人与自然通过设计的能动作用和谐共生;并主张以问题意识为切入点,通过高技术与低技术并存,全球化与地域化共生的设计手段,为人类创造更为合理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方式。更要强调在设计教育中引导设计师通过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实践领域完成设计的功能转变,并实现从消费社会到低欲望社会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