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对其经营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2021-04-10宁子豪

黄山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证券化不良贷款稳定性

宁子豪,王 梦

(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233000;华中科技大学 法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一、引言

资产证券化,简称ABS(Asset-backed Securi⁃ties),是通过把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进行一定的结构安排,转换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中自由交易的有价证券,最终改善发行者融资能力的一种融资方式。一般认为,资产证券化业务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其主要发行目的是为了刺激全美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于是资产证券化业务以住房抵押贷款的形式正式走进历史的舞台。而恰巧在这几年,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问题导致了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滞胀危机,美国政府为了促进经济金融发展,积极扶持资产证券化业务,推动其进入到迅猛的发展阶段。中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起步较晚,2005年才开始在小范围内试点,中国建设银行与国家开发银行获得信贷资产证券化首批试点资格,各大银行在之后也逐渐跟进。然而中国的试点才刚有起色,美国就爆发了次贷危机,其中资产证券化被认为是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批评,中国也因此停止了此项业务的探索,直到2012年才宣布重启,并于2015年以注册制的发行形式重新回到历史的舞台,之后几年满足条件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商业银行逐年增多。截至2019年末,中国信贷资产证券规模达到了9498亿元,这对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国内众多企业融资方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突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防控金融风险,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实现金融稳定。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行业的基石,要实现中国金融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因此研究资产证券化业务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金融机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一方面可以将自身的非流动资产转化为可交易证券,以达到提高资产流动性的目的,并且这种打包出售的方式帮助发行者有效规避监管;另一方面,由于发行者打包出售的资产不同,所以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不一,可以很好地满足市场上不同风险需求的投资者,所以资产证券化业务自诞生以来就受到金融机构的广泛欢迎。为了研究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对其经营稳定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梳理了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关于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关系,国内外学者观点不一。部分学者发现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对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具有促进作用,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

(一)资产证券化会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最早是应用在风险管理上,Carey等[1]认为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把资产证券化作为风险管理工具,把信贷资产转化为可交易证券,通过这种分散化的方式转移风险,可以提升自身的经营效率;Jiangli[2]通过分析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与资产负债情况,得出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可以降低自身破产风险的结论,并且如果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配置合理,还可以帮助银行提升自身资产收益率。Lejard[3]从供给双方的角度入手,认为资产证券化业务转移了银行风险,也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投资渠道,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

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起步较晚,但是早在20世纪末国内就有学者分析了中国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可行性等问题。王开国[4]认为,因为大批国有企业经营不善而导致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问题,使许多企业面临融资困难的局面。如果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业务,便可以有效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为国家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中国的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起步于2005年,国内可供研究的数据较少,部分学者就选取了国外的银行数据进行研究。姚禄仕等[5]利用美国商业银行十年间的季度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资产证券化业务对降低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作用不显著,但对增加银行资本充足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样利用美国商业银行数据,高蓓等[6]认为资产证券化业务在不同发展阶段对银行具有不同影响。在发行初期因为提高了资产收益率使得银行经营稳定性上升,但在业务开展的中后期,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资产证券化规模,则会提高银行风险水平。王军生等[7]使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上市银行的数据,研究得出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有利于银行提高自身收益、降低风险水平,从而促进其经营的稳定性。潘慧峰等[8]使用非参数面板估计方法,证明了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显著降低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与自身经营风险,并且呈逐年递增的杠杆效应,说明资产证券化业务对银行内部经营的间接影响也在逐年递增。

(二)资产证券化会降低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

资产证券化虽然受到各国金融机构的追捧,但是学术界一直不乏批评意见。Purnanandam[9]认为资产证券化降低了银行的坏账风险,因为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首要目的是融资,其次就是出售自身风险资产,但是却因为资产证券化产品价格受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较大,使得银行系统性风险上升。Salah等[10]使用美国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研究,他认为银行发行资产支持类证券化产品会提高自身信用风险,降低经营稳定性。国内的研究中,郭甦等[11]认为资产证券化业务短期内会降低银行风险水平,但如果银行长期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会导致银行标的资产信用级别降低,对经营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认为资产证券化业务会降低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还有宋清华、胡世超[12],他们通过分析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播机制,提出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扩张,会增加银行的信用风险与系统性风险,从而提高银行经营风险。郭子增等[13]在研究相关问题时,结合银行自身发展状况与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规模,分析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目的与成果。结果显示,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提升了银行的流动性与资本充足率,但是会对银行的经营稳定性产生消极影响。银行的资产规模越大,进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对银行的积极影响就越大,消极影响就越小。

根据上述国内外研究,资产证券化业务是否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定性,学术界暂时还没有统一标准。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都证明了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改善银行资产结构,但是主要的分歧点在于其是否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根据Roy提出的Z指数作为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主要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作为分析其经营稳定性的另一个指标进行研究。

三、影响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破产风险的影响

假设1: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会提高其破产风险。

(二)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业务将不良资产进行分割,再与其他相同风险的资产进行整合处理,以此来降低银行的风险资产比重。这样不仅重组了银行的信贷组合,还释放了不良资产对风险资本的占用,对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这种风险分层式的资产处理方式,也满足了金融市场上投资方需求的多样性,让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需求偏好以及预期收益来选取产品。因此,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不仅为作为融资方的银行提供了主动、安全的融资方式,也拓宽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这种可以达到互利共赢目的的金融工具,对金融行业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也让我们看到了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所带来的风险积累问题。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银行转移不良贷款,但是可能会让银行采取扩张性的信贷政策,降低自身的信贷标准,致使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进一步恶化[15]。此外,资产证券化将银行的部分资产转移到了资产负债表以外,大面积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就会给监管部门带来相当大的挑战,而且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相关负责人也将面临道德风险问题。综上所述,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进行妥善的处理,则会提高银行不良贷款率,进而对经营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提出假设2。

假设2: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会提高自身的不良贷款率。

四、实证分析

(一)样本及变量的选取

1.样本选取

截至2019年,国内共有35家上市银行,出于数据的可比性与代表性的考虑,为了避免因数据的选择导致回归误差,剔除了部分上市较晚、规模较小的银行,共选取10家具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与招商银行。数据跨度为2014—2018年五年间的季度数据,共200个观测数据。数据的主要来源为国家统计局及各商业银行年报、wind、BankFocus。

2.变量的选取(1)被解释变量

美国:自2009年以来,美国住宅市场一直稳步复苏。但是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阻碍住宅市场发展的限制因素,包括:经济脆弱,失业率增加,银行贷款新政,越来越多的80后优先选择和父母住在一起。另外,人们对于住宅所有权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租房而非买房。这些因素都将对北美未来住宅市场的发展产生影响,减缓住宅市场复苏的步伐。根据美国建筑协会的预测,美国2016年新建独立住宅的销售量为57.4万套,2017年为66.9万套,2018年为70.2万套;而现有住宅的销售量为2016年547.2万套,2017年576.8万套,2018年588.5万套。

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受许多指标的影响,根据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衡量银行经营稳定性的重要指标有两点,分别是银行的盈利能力及风险承受水平。根据Roy的研究,选取银行的破产风险指数,Z指数作为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代理变量。Z值的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αROA代表资产收益率,C为样本权益与资产的比值,σROA为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Z值越大,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越小,经营稳定性越强。此外,上文提到了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会影响到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直接关系到银行的资产质量,过高的不良贷款必然会给银行带来经营风险。因此引入不良贷款率作为衡量经营稳定性的另一项指标。

表1 被解释变量

(2)解释变量

考虑资产证券化产品数量较多,不同商业银行发行的产品不统一,为了使解释变量更具有代表性,选取资产证券化程度(sec)作为核心被解释变量来衡量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资产证券化程度是指商业银行每季度资产证券化规模占总资产的比重。

(3)控制变量

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业务主要会受到自身内部结构以及宏观经济层面的影响。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结果,选取的控制变量从上述两点考虑。反映银行内部结构的变量有:银行资产规模(lnsize)、流动性比率(lq)、盈利能力(ROA)以及所有者权益比率(OER)。其中,银行资产规模为银行的总资产,因为银行资产规模的大小与银行经营能力有直接关系,故作为一项控制变量选用,因为资产总规模的数值过大,为防止其对回归结果产生干扰,对其取对数处理。选取流动性比率用来展示银行的流动性水平,流动性比率为流动性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盈利能力和所有者权益比率用来反映银行的收益状况,其中盈利能力为总资产收益率,所有者权益比率表示所有者扣除负债后所剩余的部分。反映宏观经济层面的控制变量为: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ir)、GDP增长率(RGDP)。其中,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是指银行在同业拆借市场上的隔夜拆借利率,拆借利率通常会对银行盈利能力产生影响。GDP增长率用来反映宏观经济增长状况。

表2 控制变量

(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使用Eviews8.0对各个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表3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被解释变量Z值的中位数小于均值,证明数据是右偏的,也就是说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定性是比较好的。同样呈右偏态势的还有银行的资产流动性、资产收益率,证明银行业的流动性水平及盈利能力相对不错,但是这两个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悬殊过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不同商业银行个体间的盈利能力和流动性水平差距较大。数据呈左偏的主要是不良贷款率以及资产证券化程度,这就反映出样本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普遍较低,资产证券化规模不大。

表3 控制变量

(三)模型构建与回归结果

1.构建模型

根据上文理论分析所提出的假设,为检验资产证券业务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分别构建如下两个模型:

公式中的Zi,t与BLi,t为被解释变量,即Z指数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i表示样本中不同的银行个体,t表示时间因素。考虑到面板数据分析有三种模型,为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对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结果p值为0.012,小于0.05,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2.回归结果

对数据进行回归后结果如表4所示。模型1和模型2分别是以Z值与不良贷款率作为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稳定的被解释变量。从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1)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规模的回归系数为负,这就意味着和Z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即如果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规模扩大,则会提高商业银行破产风险,降低经营稳定性,这与假设1一致。(2)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所有者权益比率,改善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这对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具有正向影响。(3)模型2的结果显示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业务有助于降低不良贷款率,较低的不良贷款率意味着银行面临着更低的经营风险,这与假设的预期相反。(4)从结果中还可以看到,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提高也会降低不良贷款率。因为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将流动性差的资产转移到资产负债表外,这也就说明商业银行通过开展合理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来提高自身资产流动性,进而提高自身经营稳定性。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宏观经济的增长会使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升,但同时也会降低银行的破产风险。

表4 回归结果

(四)稳健性检验

考虑到不同银行规模不同,因此资产证券化规模也会不同,在描述性统计中可以看到不同商业银行开展的资产证券化规模具有一定的差距。为保证分析结果的稳健性,将解释变量资产证券化程度替换为是否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se),se为虚拟变量,如果银行开展了资产证券化业务则记为1,否则记为0。从表5模型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主要几个变量的回归系数结果与上文的回归结果差距很小,因此说明回归结果基本合理。

表5 稳健性检验结果

五、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为分析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对其经营稳定性的影响,选取2014—2018年中国10家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商业银行20个季度的数据进行研究,在实证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资产证券化业务会增加商业银行破产风险,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定性;资产证券化业务有效降低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提高了资产流动性;在宏观经济发展向好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会扩大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规模。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发展,银行面临着更大经营挑战,在利润率不断被缩减的情况下,资产证券化业务给了银行更多的发展空间。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必须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发挥好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把握机遇,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合理利用好这项金融衍生工具。

(二)对策建议

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发展建议:首先,银行要把握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规模。因为资产证券化业务本质上是一把双刃剑,随着业务开展规模的扩大会导致银行破产风险提高,降低银行经营稳定性,但是也会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并提高银行盈利能力,所以银行在开展资产证券化时要对自身以及金融市场进行合理的分析,把握好业务开展的规模,才能获得利益最大化。

其次,商业银行在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时不要仅局限于单一资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大都只局限在不良资产上这一项业务上,而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金融业产品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多种消费信贷在飞速发展,只局限于单一资产开展业务将会错失很多市场。因为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参与主体不仅仅是银行,银行只是扮演融资方的角色,对市场上的投资方具有什么样的需求,商业银行需要有一个敏锐的判断,只有开展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方式以及提供更多优质资产,才能吸引投资者参与进来,为银行打开更广阔的融资渠道。

再次,建立健全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起步较晚,与传统金融业务已经有了健全的法律不同,资产证券化业务要进一步落实流程的审核与风险承担责任关系,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尽可能地去避免业务开展中潜在的道德风险。此外,银行还应该强化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能,保障信息披露制度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这对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业务的开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金融行业必须以推动实体经济增长为目标,因此银行在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时,要充分考虑国家经济形式,使业务的发展速度与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相匹配,推动我国金融经济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证券化不良贷款稳定性
PEG6000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的制备和稳定性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基于FLAC3D的巷道分步开挖支护稳定性模拟研究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一年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作战体系结构稳定性突变分析
不良资产证券化研讨会编者按
20省国资证券化目标超50%
不良率农行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