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策略探析
2021-04-09吴赛霞
吴赛霞
(安徽省环协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88)
引言
在我国经济不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河道污染日益严重,严重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国家当下将文明城市建设理念应用于河道生态治理领域,引起大众对此方面工作的关注,我国很多城市均积极的开展河流水环境治理工作,考虑到河道治理工作难度大、耗时久、里程长的特征,在工程进行前必须合理制定方案,考虑到河道所处区域的空间排布位置,进行科学的监管,在清理河道污染物质的同时,防止出现河道治理方式不当出现水土流失问题。
1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意义
城市发展对河道有较大的依赖性,但是由于过往我国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出现很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影响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水污染范围逐渐变大、河道面积逐渐变小,如果任由此种情况继续下去将会严重阻碍社会发展。因此,当下必须响应党中央关于环境保护的号召,关注城市河道治理工作,结合地方环境特征优化河道系统,解决地域污染问题,强化河道自净能力,加快城市河道恢复能力,促使河道早日恢复原来的样貌。
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应该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进行,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实现稳定、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应该权衡各方面工作,保证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还需要结合区域特征选择恰当的手段进行水环境生态工作,改善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以多目标为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工作目标,通过河道水资源治理让城市河道拥有抗洪、排水、排涝等方面的功能,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护航。
2 城市河道存在的问题
2.1 防洪能力不足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河流空间不断变小而其污染物质的淤积量也逐渐增多,此时过流断面呈现萎缩状态。城市居住人口随着城镇化发展而不断激增,同时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幅上涨,从而出现水文效应,硬化的下垫面改变城市水文过程,延长地表汇流里程延长、致使城市河道防洪标准不断下降。
2.2 自净能力低下
河道是城镇周边地表径流的汇聚点,地表径流会随着水体运动,将自身携带的污染物一同混入河道,在此过程中因为我国部分城市的生活污水排放管控力度不强,所以部分生活、生产未达到排放标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外界。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河道,致使河道水资源遭到污染。另外,在污染物质逐渐增多的同时,河道的水体流动能力大幅削弱,在河道运输与扩散能力严重下降的过程中,河道水体自净能力也会相应减少,增加河道污染程度。
2.3 生态持续恶化
随着城市河道污染物质的增加会恶化河道水质,与此同时水体内的植物种植数量会大幅缩减,随着河道水质恶化导致河道出现渠化、硬化的情况,由此阻隔土壤与水体物质交换,污染河滨动植物生活环境。如果河道底的污染物沉积量持续增加,会进一步缩小河岸湿地面积,长此以往使滨河生态环境系统逐渐瘫痪,最终失去服务功能。
2.4 治理意识淡薄
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后,国家的主要工作点集中于经济发展,为了快速发展地区经济,使得工作发生严重的偏颇,在此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提高地方经济产值,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部分城市的水资源生态体系严重失衡,虽然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环境保护,积极的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一方面由于过去造成的污染问题过于严重,拖慢水体能力恢复的速度。
3 河道治理的相关原则
3.1 尊重自然
开展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工作应该在尊重自然人地域文化的原则下,应用生态观念让人亲近植被、水、自然沙石,营造良好的环境,从而获得清幽、宁静、闲适的体验,让河水回归生态系统,恢复生物多样性,将河流生态系统维持在平衡的状态,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1]。
3.2 修复河道功能
城市河道治理需要结合水资源持有量,考量城市用水与生态环境用水,在此前提下合理分配资源,保证河道拥有通航功能、防洪功能、排涝功能、水环境保护等功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考虑城市河道综合性治理,在保证河道功能不受影响的同时,还需要从经济层面考量地区河道生态治理与修复工作,确保工程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3.3 整体性与系统实施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工作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从上下游、左右岸等方向进行环境治理,建立由河底到堤岸的多层次的工作方案,查看水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等方面是否达到工作要求。在河流生态修复工作设计阶段,从河岸带宽度、景观整体表现效果、控制污染等因素出发,有机的整合净化、治理、环境景观美化等层面工作,营造人与水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空间。
4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策略
4.1 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下选择堤型与堤线
建设河道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堤型与堤线的选取工作,应该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分析实地情况,为保持水系自然状态,需要尽可能控制人为干预的程度,自然水系拥有分散性、蜿蜒性的特征,与人工整齐划一的工程处置方式不同,但是最原始的生态才是生物生长最适宜的环境。堤型与堤线需要考虑到所在区域的周边环境与自然地理状况,确定工程滑动稳定与渗透稳定性的同时,从生态需求层面出发,对环境进行小范围的修改,在人为干预下为植物生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在河道建设中应该尽量土堤开展河道治理工作,因为与土堤与混凝土相比,对植草工作的进行更加有利,通过科学的设置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2]。
4.2 合理设计河流断面
遇到横断面或纵断面时,应以泄洪安全为前提,尽量保持河流的原来形态,合理设计河流断面,做到宽窄并存、浅深结合、曲直相映,设计工作应保证河道的基本功能不会受到影响,还需要在最大程度保证河床原生态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让河道设计可以体现城市现代化发展需求,构建优美的天然水域景观。
4.3 考量河流岸坡
河流岸坡于河道治理工程设计阶段,进行实地考察,在尽可能维持原来形态的基础上,考虑到此区域拥有部分原生植被,河流岸坡应该采用小规模削坡的方式,如果为了统一坡面破坏河流岸坡植被,反而得不偿失。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河流岸坡构筑材料灵活的选择,如果岸坡是土质材料应该减少浆砌石、混凝土、干砌石的使用量,还需要选择适宜在土壤中成长且与当地的气候特征相适应的植被,采用植被可以巩固土壤,达到防冲固坡的工作效果。如果遇到容易遭受河水流动寝室或是雨水侵蚀的护坡,应该对坡岸的植物进行科学的布局,通过岸坡植物增强护坡抗冲击的能力,还可以削减河水与雨水对坡岸的侵蚀程度。
4.4 科学管控护岸工程
护岸工程进行期间,掌握水域生态治理需求,结合堤内自然条件与水面线的情况,选择对生物栖息有利的工程方案,河道防护结构与河道堤身型式应该从建筑材料、当地交通条件、施工技术等层面考量,保证工程技术可以满足方案建设要求的同时,还应该选择经济性良好的方案,提升护岸工程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当下很多地区的水域生态环境处于极不合理的状态,因此在工程设计期间需要遵循河道自然规律,尽可能的减少石护坡与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量,让河道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原有形态[3]。护岸工程进行期间,应重点关注河道在扩宽堵口与截弯取直方面的工作,前者会增加下游淹没的损失量,后者会进一步加剧水流冲刷河槽下切的程度,进行河道在扩宽堵口与截弯取直设计,需从下泄流量与经济损失层面进行权衡,通过平行比较,从众多方案中选择可实施性高,经济效益良好的方案。在河道治理期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贯彻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托治理工程综合整治,打造健全的生态保护体系,提升河道治理水平,间接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4.5 灵活设置植物搭配方案
植物在河道工程中的应用与设置异常关键,可将河道视为小规模的生物圈,保证生物圈生物多样性也成为工程方案设计期间要重点关注的内容[4]。在河道范围中种植植物,从而可改善河道两岸环境,还可强化土壤的蓄水能够力,大幅度降低河水冲击两岸土壤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河道两旁种植植物需要完成选型工作,从城市绿化层面出发,分析当地气候环境与土壤质量,在满足河道实际需求的同时,还需要保证植物配置可以达到美化效果,一般在工程中会选择防浪林带、水中绿化带等植物[5]。
4.6 强化河道社会服务能力
在河道工程进行期间,为提升污染源控制的合理性,建立小型生态链,让河岸两边的植物吸收河流过度的营养,从而可降低污染物质对河道水体自净能力的影响,在河道中种植美人蕉、芦苇等水生植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流对河岸的冲击与侵蚀程度,对水生环境协调有良好的治理效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6]。
结语
在城市建设期间,应该结合持续发展要求,掌握地方河道水环境存在的污染问题,为了完成河道水环境治理工作,需要深入的分析水质污染的原因,按照河流的自然地理环境、流域水生态特征,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下选择堤型与堤线、合理设计河流断面、考量河流岸坡、科学管控护岸工程、灵活设置植物搭配方案、强化河道社会服务能力,借此完成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工作,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水体环境,提高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恢复能力,创造良好的滨河景观,让城市河道良性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