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动力污染治理设施用电监管系统的环保应用

2021-04-09苗刚松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1年1期
关键词:用电环境保护设施

王 卫 苗刚松

(宿迁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服务中心 江苏宿迁 223800)

引言

近年来,宿迁市严格按照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相关要求,扎实做好各项改革工作,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建设工作有序开展,组建了宿迁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服务中心,不断创新,借助信息化、科技化手段,积极探索有动力污染治理设施用电监管系统的应用推广[1]。但由于宿迁市工业企业多而执法力量不足,依然存在监管盲区和死角,如何变“人防”为“技防”,将环境监管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融合,让执法更有效率?“污染治理设施用电工况监控系统”在这样的形式下应运而生。

1 系统主要特点及环保应用

1.1 大数据+环保

系统根据排污企业工艺流程建立产污、治污及排污联动耦合分析大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挖掘,能自动推断出可疑的排污企业,进行监管,确保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在全市范围无盲点,从而保证环境保护工作稳定有序的良性发展。

1.2 互联网+环境监管

建设全市环境感知“一张网”监控体系。以“互联网+环境监管”技术应用为手段,对各类环境业务系统进行统一整合,将环境监管重点从企业末端排放前移至监控企业用电量,通过对企业的产污、治污、排污全过程实行24 小时监测,并根据企业总用电量、生产设施用电量、环保治理设施用电量平衡原则实施环境监管,确保企业废气处理设施正常运行,最终保证将企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平衡发展。

1.3 监管模式创新

实现污染源精准监管,完善环境监管体系。创新环境监管方式,国内首创采用无需停电布线的终端监测设备,低成本解决污染治理设施工况监测难题,保证环境污染源头一目了解,并得到有效控制与治理。运用关联模型,对企业在线监测数据和用电工况数据综合分析,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控从传统“结果监管”向“结果+过程”监控的转变。

1.4 商业模式创新

该系统采用第三方服务机构建设,监管部门和企业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协助企业较好履行排污主体责任,提供政府信息化监管手段,保障了系统及数据的公平公正。

1.5 制度创新

为了推动有动力污染治理设施用电状况监管系统的建设工作,先后发布了三份红头文件,并出台了《宿迁市有动力污染治理设施用电状况监管系统管理办法(试行)》。另外,将系统监管并核实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主体与社会信用评价体系挂钩,形成人人不碰”环保高压红线”,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2 系统及功能介绍

该系统围绕企业环境保护“三同时”及排污许可要求,建立污染物产出、治理及排放设备运行耦合联动关系,第一时间发现污染治理设施非正常运行状况[2]。同时通过企业总生产用电及车间用电的数据采集,有效解决极端天气下以及行政处罚企业停限产状态下无法实时量化监管的实际问题。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实时监测预警、污染治理效果分析、环保应急管控、企业申报、摸底及环保后督察等。系统提供信息化监管手段的同时,立足用户价值,提供用户环保治理设备运行监测安装、维护、分析一站式服务,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系统化管理,提高环保人员的素质同时,提高了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直观性,提高环保工作的效率,并能有效降低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率。

3 系统解决环境保护的主要问题

3.1 解决环境执法人员匮乏矛盾

宿迁全市各级各类环境执法人员约120 余人,纳入日常监管的各类工业企业超过5000 家,且工业企业布局分散,人少事多矛盾突出,监管强度度大,环境执法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存在瓶颈。

3.2 解决不能及时发现环境治理设施非正常运行的问题

对企业来讲,可及时发现产污、治污设备的异常情况,将因设备故障引发的环境污染风险降到最低;对执法部门来讲,不用去现场,就能全天候24 小时监测企业治污设施的运行情况,除了及时发现环保治理设备未开启、异常关闭及减速、空转、降频等情况,系统还能通过历史数据分析,追溯企业生产运行状态,为环保监管提供数据支撑。

3.3 解决环境监管成效无法量化难题

大气污染问题,是近年来广大群众反映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期间,为积极有效解决大气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宿迁市及时采取了工业企业限产停产等一系列举措,发挥了一定成效,但存在停限产政策执行无法精准核查等问题,治理成效量化评估得不到根本保障,严重影响停限产举措的精准性,无法准确及时为政府提供精准决策依据。

4 环境保护工作推进及系统应用

4.1 深入调研,科学确定方案

在多形式调研、多角度比较分析的前提下,宿迁选中直供电电能监控系统模式,确定有动力污染治理设施用电状况监管系统方案。该模式具有“三免一降”的优势,即设备安装过程“免停电、免布线、免调试”,对企业正常生产干扰将至最低,与企业安全生产独立运行,互不影响,同时比传统安装电能计量表等模式费用大幅减少,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利用有动力污染治理设施用电状况监管专利技术先进、施工方便、成本低、周期短等优势,在试点基础上,进行大面积推广。

4.2 分批推进,确保监管实效

先后出台印发了 《关于推广使用污染治理设施配用电监测与管理系统的通知》、《关于扩大有动力污染治理设施用电状况监管系统覆盖范围的通知》、《关于将大气应急管控停限产企业纳入配用电监管系统的通知》、《宿迁市有动力污染治理设施用电状况监管系统管理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分批推进有动力污染治理设施用电状况监管系统建设。截至2020 年03 月02日,全市安装环保用电监管系统平台总企业数为557 家,产污设施1983 个,治污设施1538 处,监测点7808 个,基本上实现重点污染源监控全覆盖。

4.3 环保不断完善,保持创新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完善新监管系统功能。目前,宿迁有动力污染治理设施用电状况监管系统已拥有10 多项功能,以物联网技术集成实时监管、精准监管,抓常抓长,实现常态化监管、实时预警、长效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做到了监管出实效,促进了企业环境管理。2018 年8 月,被原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确定为生态环境保护改革创新典型案例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山东、福建、浙江、山西、陕西等地及省内兄弟生态环保部门,近50 余次莅临我市考察调研交流此系统应用推广工作。

4.4 加强环保人员培训,确保应用实效

分区域、分对象进行人员培训,明确属地政府是推动“用电工况监控系统”的第一责任人,要求统一思想、提高站位,指派专业技术人员至现场开展培训,讲解设备知识、安装要点,平台功能,告警信息如何处置、数据如何查看等,确保各级对象都能够熟练高效的使用。

5 环境保护工作成果及系统作用

5.1 实现环保治污过程实时监控

在全市范围内选择重点排污单位实现工况联网监测,根据企业的工艺设计,“一企一策”,对工艺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如:流量、压力、pH 值等)和电气参数(电流、电压、频率)进行监测,同时结合企业排污末端监测数据,全面监控企业的生产设施和治理设施的运行、污染物治理效果和排放量情况,判定污染物排放监测数据的合理性、真实性和可接受性[3]。比如:2018 年8 月21 日,我局监察大队工作人员接收到污染治理设施用电工况监测系统告警,显示某印染有限公司生产正常进行,但相关1#2#3#静电除尘治污设施未开启,当环保监察人员到达该印染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时,发现静电除尘设施处于正常运转状态。车间负责人否认偷排。针对企业的辩解,环保监察人员通过手机APP 登录系统,发现治污设施在前几分钟才开启。面对确凿证据,该车间负责人终于承认看到监管人员到来才临时开启静电防尘设施的事实,愿意接受处罚。

5.2 实现企业环保设施运行异常在线预警

该系统第一时间将异常信息通过短信、手机App、Web 客户端等方式及时提醒企业和环境监管部门,及时提醒企业落实污染防治主体责任。企业接收到异常预警后,可以第一时间开展排查处置,确保了污染治理设施设施的运行效果。生态环保部门也可以在以往随机监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异常预警处置情况进行稽查核实,严厉打击非法排污行为。比如:2018 年1 月30日,宿迁启动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环境执法人员通过有动力环境治理设施用电状况监管系统预警功能,及时发现、核实、查处了某轮胎企业恶意排污行为,依法严厉实施处罚,形成震慑。

5.3 实现环对污染治理措施成效精准评估

该通过对上线运行500 多家工业企业单条生产线用电量进行监测,在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情况下,通过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用电工况监测系统,对企业生产线的生产状况进行精准监控,实现重污染天气重点管控企业停限产管理精准化、管控效果精细量化评估,实现了对企业不见面监管,减少了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干扰。另外,将系统监管并核实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主体与社会信用评价体系挂钩,形成人人不碰”环保高压红线”,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结语

有动力污染治理设施用电监管系统作为宿迁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系统的一部分,通过数据的清洗转换、高效集成、优化共享、深度挖掘和模拟计算,提升数据利用与分析能力,真正实现生态环境管理模式“从人防到技防、从一般行政管理到企业自主管理、从事后监管到事中事前监管”的三大转变,确保及时掌握污染物排放规律,有效解决各类环境问题。

猜你喜欢

用电环境保护设施
用电安全
环境保护
民生设施非“摆设”
用煤用电用气保障工作的通知
安全用电知识多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用电安全要注意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