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的材料学科课程改革*

2021-04-09张广维

广州化工 2021年4期
关键词:贸易战半导体人才

张广维

(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2)

2020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宣布新出口规定,要求采用美国制造设备或依美国软体与技术设计的海外晶片厂商须取得美方许可证,才能向华为技术公司供货。这意味着在中美贸易战第一阶段协议达成之后,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依然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1]。近年来,美国特朗普政府动用所有资源与中国展开了全方位的战略竞争,主要体现在与中国经济脱钩,并对一些人员往来做出限制等。特别是2018年3月起,美国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战,并对中国出口产品施加关税,试图解决美中贸易不平衡和中国市场开放问题。与此同时,美国还谋求在高新技术和国防产业链上与中国脱钩,并对包括华为和中兴在内的中国高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制裁。到2019年上半年,中美贸易争端已使中国失去作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美经济正在走向几十年来融合的反面,贸易和投资在相对减少,供应链在重新调整[2]。尽管中美贸易战第一阶段协议似乎已达成阶段性成果,然而,从美国对以华为为代表的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随意挥舞制裁大棒开始,我们就要清醒认识到,无论谈判成功与否,中美都不太可能回到以前的和谐合作的关系了。表面上看美国对我国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制裁,其实质是针对我国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希望把我们扼杀掉,干掉他们的竞争对手,维持他们在高科技领域特别是信息技术领域的统治地位。

1 新时代新经济,需要不一样的人才

中美贸易战开战之后,表面上是中美商品之争,背后一定是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对决,特别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以前中国的关键技术和原器件主要都是依靠国外的供应商,跟随西方发达国家。当一个技术遇到瓶颈之后,就需要开发新技术去突破。每一次突破都是可持续的发展,继而为市场带来新一轮的就业和繁荣。中国现在基本上是跟着美国跑,所以当中国的市场遇到瓶颈,美国又实行技术禁运,技术发展就会有很大的问题。面对技术封锁,唯一能破局的唯有人才。新的时代使命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决定这场贸易战胜负的关键还是人,尤其是人才。那么新时代新经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未来的人才必须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人才,目前大学人才培养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际能力的锻炼,过于重视科学,而忽视了技术,要让更多的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把科学理论转化为高新技术,引领产业发展[3]。正因为如此,科技部2020年3月提出的《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布局建设若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突破制约我国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一流企业。

在这种背景之下,如何更有效的开展高校材料学科课程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材料学科的大学生还是普遍存在就业困难的现象,以至于坊间还有“生化环材,四大天坑”的不利说法在流传。笔者认为,在当前这种新时代背景之下,材料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迫切需要及时调整思路,制定相应的政策,培养出相关产业亟需的合格人才,有望一定程度上解决材料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2 现 状

美国要维持他们在高科技领域特别是信息技术领域的统治地位,其底气在于他们的技术制高点,顶尖设备也都在其他西方国家手中,我国从软件到硬件,到制造设备都需要依赖他人,也造就了美国扼制我们的底气。中国半导体产业领军人物张汝京博士接受专访[4]时就提到,中国有必要建立一个“闭环的集成电路生态体系”,因为我们不知道哪一段如果被人家中断,卡了脖子,整个产业链就推不下去了。总之,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在迎来一轮不可避免的国产化替代浪潮,而国家也正进一步加大支持和投入,信息产业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5]。需要强调的是,现阶段形势看似悲观,前景却很光明。一方面,以半导体行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另一方面,摩尔定律在工艺上逐渐趋近极限,客观上给了国内企业追赶的机会。

然而,国内半导体产业的人才培养,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足以应对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8-2019年版)》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从业人员规模约为46.1万人,然而,总体上看人才缺口依然较大。预计到2022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规模为72.2万左右。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特别在半导体产业相关课程设置方面客观上还存在一定缺失,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和行业背景结合不够紧密,与产业结构不太相适应,一定程度上与现实社会需求脱节,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联系不紧密,课程内容陈旧单一、缺乏创新,课程结构不合理等。随着国家对新工科建设的重视,对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已提上日程,迫切需要加强产业相关课程体系建设,增设面向技术前沿的各类课程,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和提高专业技术能力等。

3 对 策

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高校材料学科相关专业应该及时调整思路,更有效的开展课程建设改革,才能做到与时俱进。特别是针对产业人才供不应求,高端人才缺乏,课程理论与实践环节,教育资源配置受限和产业对于人才吸引力不足等具体问题[6],要加大高校人才梯队的建设,加码海外人才引进政策,构建完善的产教融合体系,通过和政府、协会、企业通力合作增强产业形象宣传。

具体到课程理论与实践环节,笔者认为,一方面高校可以增设半导体相关课程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更多的通过企业合作开展实践课程教学。半导体相关理论课程建设可以结合中美贸易战的发展历程或者类似的国际热点事件,分析相关产业现状特别是相关的“卡脖子”技术;以教师为主,引导学生共同调研国内半导体产业现状,通过公开信息搜索、专业期刊检索、研究报告分析总结等途径,总结半导体产业发展状况;力图结合现代活跃的科研领域和生活实际,介绍半导体产业的概念和基本知识。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将相关产业行业状况融入课程教学中,提出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由学生分析,把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与时俱进的课程资源,面向技术前沿,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和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建立系统的、开放的、灵活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等。在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方面,可适当引入当前材料学科的一些研究热点,例如二维材料、量子材料、信息材料、人机深度融合的关键新材料、智能材料以及仿生材料等新概念材料,相关知识点的引入对于面向未来的材料学科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新材料是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的革命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高端制造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材料的支撑,加强新材料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对于中国的产业升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在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课程教学方面,张汝京博士与青岛大学合办微纳技术学院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高校可以因地制宜,加强与企业界合作,增设来自产业界的兼职教授岗位,开设更多更好的实践课程。通过上述路径,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相关领域的产业现状,锻炼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4 结 语

总之,将半导体产业相关内容引入材料学科现有课程体系,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开展实践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为目标,在基于企业的人才需求、岗位(或职业)要求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开放的、灵活的课程体系,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等,使学生对半导体产业形成一定程度的了解,进而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上述举措将使得专业课程设置紧跟产业与行业背景,不与现实社会需求脱节,有助于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和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助于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更多的人才具备全球化的竞争力,为中国在这场贸易战中胜利贡献力量,特别是对于国内材料学科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就业,具有一定的迫切性。

猜你喜欢

贸易战半导体人才
人才云
太阳能半导体制冷应用及现状
贸易战是错误的决定
2018第十六届中国半导体封测年会
浅谈中美农产品贸易战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
“中美贸易战”养猪业可能发生的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