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化学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探讨*
2021-04-09王元兰
王元兰,杨 婷,郭 鑫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随着知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我们正进入一个创新日益重要的新时代[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在各级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最高层次,不仅肩负着对高科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任,而且也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4],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各高校研究生教育如何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不仅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现代化学工业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化学科研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化学学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分析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化学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外化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探讨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化学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改革,促进化学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 化学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笔者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化学学科研究生为研究主体,发现该学科研究生培养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但新形势下化学学科研究生培养仍面临严峻挑战[5]。第一,由于化学学科涉及广泛的领域,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为成为精通化工生产技术,从事化工领域产品研发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化学学科研究生必须具备广泛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探索创新精神,因此,加强培养化学学科的创新人才已刻不容缓。第二,化学学科研究生已逐步从学术型转变为应用型研究生,全日制专业硕士作为一种新型的研究生形式已经出现,并且在逐渐增加,学科专业硕士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工程研究”和“创新实践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高级人才。第三,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程度逐渐增加,各专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淡化。当前,许多问题必须整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和突破,这就要求化学学科研究生摆脱本领域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具有更广泛的学科知识和创造性思维方式。
2 化学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课程设置是指为研究生选定的各种课程的设置和安排[6]。课程设置不仅包括选定的课程学习内容。合理的课程设置既要满足研究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又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化学学科课程设置在研究生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我校化学学科研究生分为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制药与精细化学及材料化学工程5个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为公共课、专业学位课和专业选修课三部分,要求研究生修满课程学分为23~26分,其中公共课7学分,必修专业学位课程14学分,必选课1.5学分,自由选修课不足3学分。不同课程集中课程学习时间是在研一。问卷调查和走访研究生得出,仅12%的研究生认为目前的课程设置“非常合理”,26%的研究生认为“比较合理”,41%的研究生认为“一般”,有 12.5%的研究生认为“比较不合理”,甚至有8.5%的研究生认为“非常不合理”。我校化学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主要存在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的局限性与随意性
化学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一直是按照一级学科的大类,围绕化学学科研究方向进行设置,涉及面较窄,知识有限,对于专业方向的划分与课程的区别较小,不能从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专业背景、就业需求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设置;课程设置缺乏完善、合理的交叉选修课和跨专业课程,更未积极设置国际交叉整合课程,部分课程较为老旧,教学的知识已经跟不上学科研究生发展的要求,不利于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我校化学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没有总体安排,比较随性,不是根据社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进行合理设置,而是取决于导师的主观理解、科研兴趣和师资设置,有些课程如材料科学、材料表征与分析技术、功能材料、发光学与发光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等课程,在内容方面没有拉开距离,缺乏层级性、系统性。
2.2 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
化学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僵化,缺乏弹性,灵活性不够。一方面,要求研究生所修的课程中必修课多而选修课少,学生能真正自由选修的课程仅为2.5学分,选择空间很小,有时学生即使能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但因选课学生人数少于规定的开课人数时,即使学生对该课程非常感兴趣,也不能正常开课。这种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既不利于学科研究生拓宽知识面,也不利于培养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其次,我校化学学科只有一种培养方案,所提供的课程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无权自行选择培养方案或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这种僵化的培养方案会泯灭学生个性、扼杀学生创造力。同时,我校虽为研究生开设了不同的专业选修课,但各专业选修科有严格的限制,基本上不能跨院系选课,制约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7]。
2.3 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不重视方法论课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我校该学科课程设置中没有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对实践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分析了英国某高校化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他们开设了Chemistry Labotary 1、Chemistry Labotary 2、Working Chemistry 1、Working Chemistry 2、Practical Project、Advance Chemical Techniques、Laboratory Health & Safety等实践性强的操作课程,而这些课程在我校化学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尚未体现,无法使学生从实验操作中获得知识。其次,课程设置中不重视化学学科的方法论课程,而各种研究方法的掌握和灵活应用是研究生进行研究创新的必要条件。比如国外高校开设的General Skills、Research Skills、Techniques in Chemistry等方法课,在我校化学学科课程设置中严重缺失。
2.4 课程缺乏前沿性和国际性
当前,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观念和国际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以促进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然而,我校化学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对信息敏感性不够,在课程设置中计算机课程尚未涉及,这与当前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计算机基础要求是相背离的,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研究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未通过发达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国内外网络资源课程如美国哈佛大学的网络课和国内一流大学的开放的在线课程,让研究生及时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国际前沿问题,增强课程的前沿性。
3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化学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
3.1 改变教育文化,在整体课程中树立明确的目标
应改变和完善教育文化,确立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把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首要和根本的战略目标,在现有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式的基础上,应更多地致力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用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和设计综合性的研究生课程,以能力本位课程取代传统或现行的课程模式[8]。
3.2 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形成研究生个性化的网络知识结构
研究生个性化知识体系形成的关键在于选修课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鼓励研究生选择选修课。开设的课程不仅要符合化学学科的内在培养目标和要求,而且要考虑到不同研究生的特点和专长。在课程设置时要重视学科内容的前沿性与创新性,处理好基础课程与创新性的关系,将创造性课程与基础课程相结合,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处理好专业性与学科交叉之间的关系,增加多学科选修课程,优化学生知识结构,通过不同学科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学科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多维个性化知识结构。比如根据研究生不同研究方向的培养目标和偏好,开设一些文献检索综述、特殊问题研究方法等选修课程,也可以在研一新生中开设文献管理软件mendeley和endnote等的专题讲座,以提高研究生知识的厚度和宽度,拓宽学术视野和科研创新能力;创造机会让化学学科研究生走进化工生产第一线,进行实地考察,把通过考察得到的本专业领域的重热点事件放到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然后引导研究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自已独特的见解。
3.3 重视方法论与研究方法的课程设置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研究生课程教学重点不仅在于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在于本学科研究方法的掌握,在于培养训练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然而,我校化学学科研究生课程只注重基础课程,忽视学科方法论课程。因此,建议化学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应提高方法论课程所占学分的比重,多开设一些学科通用技能、研究技能和研究方法论的课程,比如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开设General Skills、Research Skills、Techniques in Chemistry、Practical Project、Advance Chemical Techniques等课程,注重培养研究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3.4 注重学科渗透,开设跨学科课程
当今各学科相互渗透,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时必须依靠跨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各研究型大学都在积极实施研究生跨学科的学习计划,并努力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化学学科的研究领域不应只局限于本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而应更多地关注交叉、边缘和跨学科研究的最新趋势。化学学科研究生应掌握更多的新技术,新进展,才能充分借鉴同类领域的新成果、新方法,在能力结构、学术思想、科学思维等方面形成交叉复合效应,在专业领域才能做出创造性成果。因此,课程设置中应多开设化学与计算机技能、化学与数学技能、化学与材料科学、化学与食品功能、化学与林业培育等交叉课程,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的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产生创新成果。
3.5 加强课程的信息化和国际化
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高等教育研究与管理的对象已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化学学科不仅要注重训练研究生跟踪、收集和研究信息的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研究生对信息的敏感性,提高“信息课”在化学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中比重。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引进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网络课程资源,增强课程的前沿性,也可以在已有课程中增加一些国际前沿方面的内容,引导研究生关注重大课题和前沿问题的研究进展。国际前沿课程不仅可以拓展研究生的思维视野,而且对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选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其次,要加强国际文化合作,引进开设如Web-based Literature Review课程,有利于学生早日进入学术前沿,让学生获得多视角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能力。
3.6 注重个性化培养方案
化学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不同学生的研究方向和不同的知识基础,建立灵活的课程体系。在具体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应鼓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知识结构和特点设计自己的培养方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制定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或者制定个人的课程学习计划,让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学习的时间和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化学学科研究生多元化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
4 结 语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和生命力在于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在21世纪,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向更高文明水平迈进的“万能钥匙”。作为支撑国家经济实力的化工产业,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化学学科研究生。虽然我校化学学科也意识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不断出台各种措施和政策,把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纳入研究生教育的各个方面,但化学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科带头人和教师观念的更新,要达到改革的目标,取得理想的成效,必须理论研究联系到课程设置的具体问题,只有夯实基础、拓宽层面、紧跟化学学科最新发展方向的课程设置,才能使化学学科研究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化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