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灾害后医学防疫重点及救护原则
2021-04-09彭文华
彭文华
泥石流爆发突然、破坏力强、预测困难,而近年来气候环境的变化、人们对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加剧了泥石流的发生。2020年雨水相对较为丰富、集中,导致我国部分区域如四川省西部地区等为泥石流的高发区域[1]。泥石流不仅会带来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若消毒防疫不当,后期极易爆发大规模传染病疫情,给灾后重建带来巨大困难 ,所以有针对性、规划性地开展防疫工作同样重要。现结合山洪泥石流灾后的防疫相关工作,总结体会,具体如下。
1 泥石流带来的卫生防疫挑战
1.1 基础设施障碍 泥石流具有突发性、流量大、流速快、物质容量大以及破坏力强等特点,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淹没人民生活区,造成交通、电力、供水、通讯等中断。在泥石流的冲击下,交通道路中断,一些通讯设施被损毁,导致信息传递受阻,医疗机构无法及时获取前方准确信息,影响伤员救护和灾后防疫的开展[2];泥石流造成的道路破坏、道路塌方,同时期伴随的大雨等,阻碍医疗队伍的开进。泥石流爆发时,洪流携带大量的石块、泥沙、石砾等混合物,依仗陡峭的山势倾泻而下,摧毁沿途障碍物、建筑,房屋倒塌、断水断电,城乡严重缺水,同时食物供应紧张。
1.2 灾区环境卫生差 泥石流固有物质的含量在15%~80%之间,容量大、冲击力极强,不仅可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同时会致大量家畜、野生动物死亡,大量食物腐败,而泥石流多发生于夏季,高温环境下,粪便、垃圾等不能及时清运出去,蚊蝇虫鼠等病媒生物在灾后大量繁殖,多种致病微生物孳生,若处理不当[3],会造成非常严重的传染病疫情,再次危害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
1.3 受灾群众安置带来的防疫难题 泥石流引起的受灾群众较多,许多群众被统一安排在简易灾民安置点,人群密度大、流动性大、厕所缺乏、垃圾收集站点较少,卫生条件很差,极易出现各类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等,为灾后疫情的预防增加难度[4];灾后饮食饮水问题的存在,加上受灾群众精神上受到惊吓,处于长期紧张和疲劳状态,会导致其出现强烈的心理应激,长期正常生活规律被打乱,机体抵抗力、免疫力较差,抗病能力下降。
2 灾后防疫工作策略
随着我国卫生监督体系的不断成熟及传染病预防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在地震、洪水、泥石流灾害的应急处理中,卫生防疫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而与其他自然灾害不同,泥石流灾害后医学防疫重点也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及重点。
2.1 卫生防疫药械的准备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泥石流灾后防疫中,这个道理同样适应,齐全完善的药品、设备是抢救伤员生命的重要保障,而已有的灾后防疫、救护文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5,6]。具体而言,在灾后卫生防疫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准备。(1)必备药物:①疾病的预防药物:破伤风等疫苗,霍乱、防疟药等传染病的预防药物;②治疗类的药物:包括皮肤病用药、抗感染药物、补充电解质药物、镇静药、解热镇痛药物等;③消毒用的药物:环境物品消毒药、饮用水消毒药、手消毒药、杀虫药、驱蚊药。(2)必须物品:口罩、手套、面罩、防护服、防水围裙、防护眼镜、隔离靴、手术衣、尸体袋、担架等。(3)必需设备:①生活必须用品:食品、饮用水;②消毒灭菌设备:洗手、消毒器械(电动与非电动空气喷雾器)、水质净化设备、小型灭菌器等;③野外注射和生活必需品,如蚊帐、帐篷等;④个人生活必须物品和药品。
2.2 疫前技能培训 要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医护人员的防疫专业技能必须过硬,这就要求其熟练掌握常见感染性疾病知识、常用消毒技术等,因此医疗机构在日常工作管理中,需要将医护人员防疫技能的培训作为常规项,并在防疫队伍出发前,再次对参与救灾的医护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受灾地区的现状,包括地形条件、受灾程度、伤亡情况等基本情况;(2)结合受灾地区的气候,综合分析灾区救援、灾后防疫重点。如我院医疗队在2020年参与的四川木里泥石流救援时,了解泥石流发生区域为亚热带地区,常见感染性疾病有呼吸道传染病(肺炎、流感、肺结核等)、感染性腹泻(霍乱、痢疾、伤寒等)、疫水传播疾病(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虫媒传播疾病(疟疾、登革热等)、外伤感染(蚊虫叮咬造成的皮肤感染、破伤风等)。因此在培训时,将上述传染病的传播知识、消毒办法等作为重点内容,如针对感染性腹泻,所有人员排泄物、呕吐物消毒,给予消化道隔离,严格控制水源避免污染,保障灾区用水安全,所有食物均由专人妥善保管,变质食物要及时处理,避免食物中毒;为预防虫媒传播疾病,疫区严格灭蚊灭虫。
2.3 重要防疫措施 对于医疗团队而言,灾后防疫工作主要可以从消毒灭源、截断传播途径、疫情监控、宣传教育等几个方面开展[7]。(1)消毒灭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可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通过有效的消毒可以杀灭绝大多数细菌、蚊虫等,杜绝了传染病的源头。在泥石流后疫情防范中,人和动物的尸体要及时转运出去,以三合二乳剂或漂白粉精喷洒消毒,在处理中要严格喷、包、捆、运等环节,由专用卡车运送至制定地点,深埋或焚烧。5~8月份温度较高、气候炎热,而山区内蚊、蝇、鼠等病菌媒介较多,所以在居民区、医疗营区可投放药饵、喷洒杀虫药物、使用工具捕杀等。此外,严防“病从口入”,厨房、炊事灶的位置等均需要远离主出入通道,远离垃圾堆、厕所、污水源等,可将其搭建在上风口,搭置围栏、顶棚等。所有食物妥善保存,变质食物及时消毒、掩埋处理。水源污染在泥石流灾后较为常见,水源头引起的传染病种类众多[8],所以医疗队伍要配合当地水源检测机构,对水质进行检测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饮用水消毒方案。(2)截断传播途径。每日由消毒喷洒车对疫区内喷洒漂白粉等进行消毒。在泥石流灾害后疫情防治中,我们发现一些重大疫情的出现仍然是卫生防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出现霍乱、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重大疫情时,必须立即采取严格的处理措施。首先,对确诊患者实施隔离和治疗,患者排泄物必须严格消毒后排放,隔离区内消灭一切蚊蝇虫鼠;其次,追踪患者的活动路线、污染区域,挥洒石灰粉或消毒液等,对所有污染区域全面消毒;最后,对所有密切接触人员,需要应急接种疫苗或者预防服药,并接受检测,及时上报症状等。(3)疫情监控。由医疗队伍中的感染病专业人员和检验专业人员共同组成疫情监测小组,对疫情监测、报告撰写、上报等负责。监测小组每天对疫区、病区进行巡视,对于发现的疑似传染病伤员,需要立即填报报表,并上报给医疗机构管理部门。(6)宣传教育。加强对灾民的健康知识教育,注意饮食健康,不吃腐败变质、生食等,严禁剥食病死的动物、喝生奶等,防止人畜共患病传播。将常见传染病的表现、特征等告知灾民,若出现呕吐、腹泻、发热、咳嗽、皮疹、持续性发热或出血情况时,需警惕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或者其他类型传染病的出现,要及时就医治疗。医疗队安排专人负责集中供应、配置和分发消毒剂,并将使用方法详细讲解给灾民,果蔬可用0.1 %高锰酸钾浸泡30 min后洁净水洗净使用,餐具可沸水蒸煮15 min,或者以有效氯250 mg/L浸泡作用15 min后用清水冲洗干净。不喝生水,只喝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或者沸水,取自河水、井水、池塘水等的临时饮用水,必须严格消毒。鼓励居民食用黄花菜、大蒜、花椒水等,清热燥湿,预防传染病。
2.4 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 救援人员长期工作在一线,工作强度大,直接面对细菌等传染源,若防护不当极易被传染,所以在疫区卫生防疫工作中,医务人员的防护同等重要[9]。在工作中,我们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防疫。(1)为所有参与救援的医护人员接种疫苗,达到有效预防传染病的效果;此外,对其注射免疫球蛋白、抗病毒血清等。(2)所有医护人员在一线进行医疗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防疫规范标准行为操作,佩戴口罩、手套 、防护面罩、防护眼镜、工作服和防水围裙等,在接触到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或者排泄物后,立即将手套丢至专用容器内,快速用免洗消毒液洗手,预防疾病从患者传播至医疗人员,避免交叉感染;在使用尖锐的医疗器械时,必须谨慎小心,侵袭性诊疗、护理时,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下进行,严禁用手直接接触使用过的刀片、针尖等锐器,避免刺伤、割伤,工作结束后,按着装的相反顺序脱去防护装备。(3)职业暴露的预防、处理。在伤者救治、疫情防控中,职业暴露风险无时不在,因此医护人员一定要正确、合理的使用防护物品,严格洗手、消毒,保护自身安全[10]。一旦职业暴露,需要根据暴露部位紧急处理,若暴露于完整皮肤,可用肥皂清洗,以流动水冲洗后消毒;暴露于皮肤伤口,轻轻挤压伤口旁,将破损处的血液挤出,之后用肥皂清洗、消毒。职业暴露后,立即取医护人员血液标本进行检验,查看是否为经血液传播疾病,若为艾滋病、乙肝病毒等,立即服药预防,并随诊观察。(4)医护人员的心理疏导。相关研究发现,灾后医护人员长期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常人水平[11],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灾后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在医疗队伍中应该配备专业的心理医生,不仅对灾民的心理进行疏导,同时指导医护人员纾解负性情绪,使其更好的投入工作中。
2.5 医疗废物的管理 在医疗废物的管理中,需要严格按照其类型进行分类处理,将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药物性废物、损伤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等区分开,重点做好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的处理,集中运送至专门的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环境污染,危害医务人员和灾区居民的健康。
3 泥石流伤员救护原则
3.1 转运原则 泥石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伤员病情轻重不一,因此在转运时要遵循危重优先、轻重搭配和同伴陪同的原则。可将伤情程度不同的伤员,按照红、黄、绿三色标识,红色代表重伤、情况危险紧急的伤员,一辆救护车仅安排1名;黄色代表伤情较为严重但不至于威胁生命,1辆救护车可捎带1名黄色标识伤员和一名轻伤伤员(绿标伤员),绿色代表伤情相对较轻,1辆救护车可转运4名绿标伤员。在转运安排中,1名伤员只允许1名陪员,一般而言,轻症伤员为危重伤员的陪员。前方确定转运方式后,由专人统计本批伤员的所有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联系方式、伤情、主要受伤部位、出血情况等,综合评定伤情、受伤人数等,分配陪同的医务人员,做好途中物资保障。泥石流灾害集中发生在山区,交通不便,泥石流导致航运、铁路等转运方式基本无法实现,所以在转运时主要考虑救护车转运。首先,救护车内应该配备灾后救护常用设备、急救药品等。其次,车辆配备年轻精力充沛、经验丰富、熟悉路况的司机,在选择路线时,以时间最短为原则。间隔2~3 h,车俩停靠路边修整,对伤者情况全面检查,做好心理护理,停车点一般选择在视野相对开阔的直路边。最后,每辆车上必须有灾后救护经验丰富、技能过硬、可熟练使用各种救护仪器设备的急救人员随行。
3.2 转运途中处理原则 转运过程中,车内急救人员需要严密监测伤员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并及时与医院总指挥台密切联系,若患者异常安静或出现烦躁不安的状况,提示病情变化,需立即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在车辆即将达到医院时,报备总指挥台,方便医院急救准备。
3.3 院前、院内交接原则 提前告知医疗机构患者信息、到达时间、伤情等,使急诊医疗机构能够提前做好接诊的准备,开通院内生命绿色救助通道,保证危重症伤员早救治。
4 结 论
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后,我们必须要及时抢救危重伤员,同时做好灾后公共卫生疾病防控,预防灾难之后的疫情传播。作为医疗机构和相关工作者,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医疗机构要针对不同的自然灾害,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灾后救护紧急预案,包含伤员救治、科学防疫、医护人员自我防护等;其次,所有医务人员要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尤其是军队传染病的专科医院,可定期开展自然灾害后相关救援模拟演练,科学调配专业人员,提高医疗团队、防疫对的快速应急能力,从而提高在各种灾害环境中开展 工作的能力;最后,在平时工作中,医护人员应该主动学习,在每次灾后救援、防疫后总结,并结合传染病学与灾害医学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灾害医学、灾后传染病防疫工作的关联和走向。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够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减少灾害危害扩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