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的历史溯源、发展脉络与世界意义

2021-04-09陆军储成君杨书豪任雅娟王倩

中国环境管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文明生态

陆军,储成君,杨书豪,任雅娟,王倩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 100012)

引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过程中,维护、实践、弘扬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不断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解决各阶段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积累、发展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全面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1]。在这一发展进程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继承发扬、对客观规律深刻思考、对自身奋斗总结升华,系统完整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式确立,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前进方向[2]。

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200 周年诞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每一次的胜利,自然界都进行了报复。”[4]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倾向,揭示了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联系,又对盲目向自然索取的绝对人类中心主义观点进行了警示和批判。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生产关系与生产要素的关系不断变化调整,在不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完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也随之积累、发展和提升。

1.1 生态环境保护认识阶段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敏锐地意识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1952 年赴黄河考察,提出全面提升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1956 年提出“绿化祖国”“要做出森林覆盖面积规划”,1958 年提出煤炭综合利用,1960 年提出关于各种工业废物的“麻将理论”,中共中央批转文件指出工业废水和地下水污染问题。1972 年,我国派出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周恩来同志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1973 年设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 字环保工作方针[5]。

1.2 生态环境保护起步阶段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规划布局改革开放和推进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环境污染问题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并开始与经济发展统筹考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中,将制修订包括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等在内的各项法律提上日程。党的十二大指出要“保护生态平衡”,党的十三大指出“努力开展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6]1978 年,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1979 年,设立植树节,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1983 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确立环境保护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88 年,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各省份、地市开始设立环保职能机构。1989 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并确立了8 项环境管理制度。

1.3 生态环境保护发展阶段

党的十四大把加强环境保护列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之一。党的十四大后,党中央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上日程,并关注全球环境问题。《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建议》明确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成立。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以及“一控双达标”“33211”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保护天然林等[7]。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4 生态环境保护提速增效阶段

党的十六大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探索环境保护新路等新思想新举措。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首次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进党章。“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8 年成立环境保护部,职能定位进一步提升。这一阶段我国把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污染防治管控目标更加细化、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环境经济统筹得到强化,全面实施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以大工程带动大治理。

1.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确立阶段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丰富了党章中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和实现美丽中国的战略路径,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党的十九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等内容写入党章。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写入宪法。2018 年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八个观”开辟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8 年中共中央部署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立了生态环境部,在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生态环境质量取得明显改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8]。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先进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10],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顺应了时代潮流、世界趋势和人民意愿,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指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动实践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1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精髓集中体现在“八个坚持”“八个观”,实现了“八个贯通”辩证统一[12]。

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维度,主要阐释为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和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有生态环境变迁或恶化导致文明衰败的古巴比伦的例子,也有生态环境相对良好的长江、黄河创造出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的例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增进民生福祉、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关系党的宗旨使命和执政形象。

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维度,主要阐释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关系,是生命共同体,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在开发利用自然上不走弯路,否则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本质关系,更新了关于自然资源的传统认识,把保护绿水青山与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发展的新内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带来的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

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维度,主要阐释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的全民行动观、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全球共赢观,集中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现方略。认识到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提出要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进行整体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建设、共同保护、共同治理。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3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3.1 基本建成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探索实践,我国已逐步建立起比较严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工作机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40 余项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文件,《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绘就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图,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河(湖)长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基础性制度逐步确立,一些关键改革落地见效,建立并实施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推动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获得百姓点赞、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决问题。

3.2 有效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面对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充分发挥制度和体制优势,后发技术优势,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大、进程快、拐点早。坚持向污染宣战,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七大标志性战役①七大标志性战役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柴油货车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渤海综合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3—2020 年,首批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74 个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近50%、优良天数比例上升17.9 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下降八成以上,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态。在空气治理进程上,我国用7 年左右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十几年甚至二十年的历程。全国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上升至83.4%,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至0.6%,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达96%,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2%,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景象增多,“好水”的比例已经和国外发达国家相当。土壤安全利用水平稳定提升,完成20.8 万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比例31%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生态系统格局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整体稳定,留住更多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全球的绿化面积增长有25%来自中国[14]。

3.3 绿色低碳发展初见成效

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落实,国土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引导、优化和促进作用明显增强,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全国9.5 亿千瓦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发电煤耗达世界先进水平,建成全球最大清洁煤电供应体系;6.2 亿吨粗钢产能

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建成了最大规模的钢铁工业清洁生产体系;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亿吨左右,已成为全世界污水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水污染防治重点行业实施清洁化改造,重点区域“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治理基本完成,生态环保产业持续发展壮大。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全国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上升至24.5%,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至56.8%,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京津冀地区煤炭运输集疏港实现“公转铁”,全面供应国六汽柴油,累计淘汰黄标车、老旧车2460 多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世界一半。全面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碳排放强度超额完成比2005 年下降40%~45%的承诺目标。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逐步深入人心[15]。

4 未来展望与世界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根本遵循,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4.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遵循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必然要全面提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融入发展建设全过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就要求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推动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变革,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4.2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发展全球共识

发展是解决我国乃至世界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生态环境问题也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从国内看,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强化“三线一单”硬约束,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大力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完善,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在产业、能源、运输、生活等领域绿色转型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同时,严控化石能源消费,降低重点行业和领域碳排放强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确保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努力争取2060 年实现碳中和。从国际看,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欧盟、德国、韩国等发达国家积极采取绿色新政等刺激政策,出台转型战略与规划,推动能源体系转型,加快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以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国际竞争力和领导力的核心和关键。

4.3 指引全球可持续发展方向和路径

可持续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关乎人类的整体利益。人类社会中的任何制度形态,都无法回避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都必须有效回答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关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这一时代命题提出了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在国际抗疫合作、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方面积极贡献中国力量,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正能量。同时,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丰厚的理论支撑,继续与世界分享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贡献东方智慧,提升我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地位和作用。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文明生态
环境保护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