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对高校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
2021-04-09李友凤任红霞罗宿星
李友凤,任红霞,刘 杨,罗宿星
(遵义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我国有1000余所高校开设了工科专业,占高校本科总数的90%左右,其中化工是主要专业之一。很多工科类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诸如: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如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全国开展了工程教育改革试点,在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10所高校进行了工程教育改革集成项目,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在此基础上,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更多的优秀企业资源被引入人才培养中,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校企合作关系得到强化。大唐电信集团和北京邮电大学在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探索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合肥工业大学已与江淮汽车集团公司、中铁四局等17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书。然而工程实践教育普遍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学中也存在的主体不明确,课程设计不合理,教学中缺乏实训、实践环节,教师工程经验不足、缺乏工程实践背景等不足之处,这是困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题。
1 校企合作的作用
1.1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遵义师范学院是一所传统的师范院校,正向综合性大学转型,化学工程与工艺是新开设的专业。目前培养方式基本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平台,学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能力有待加强。因为校企合作能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实习岗位,给与学生更多的实践活动机会。如化工见习、实习和顶岗实习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生产一线实际情况;深入车间,跟着一线师傅学习生产知识,甚至顶替工人、技术人员工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贵州天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化工见习让学生了解煤化工知识,如煤的气化、合成氨、甲醇、二甲醚的生产,可以与《煤化工工艺学》和《精细化工工艺学》理论知识相结合。贵州遵义金山磨料有限公司的生产实习,学生熟悉氧化铝的生产知识、尤其是矿石煅烧过程中节量问题,《化工原理》传热单元操作知识可以应用于实际生产。
1.2 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现在化工企业生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工艺参数的掌控在控制室内完成,并且控制室内有一套相同的仿真流程,这是大多学生在学校没接触过的。贵州瓮福化工有限公司具有全套自动化控制系统,学生深入地了解岗位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实现自我价值;高校具备人才和教育资源,大学生“三创”项目知识竞赛有力地推动了产学研的合作;因此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资源和信息共享,促进我院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1]。
1.3 校企优势互补
在校的理论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获取知识,使学生拥有扎实的功底、广博的视野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而生产实践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锻炼能力,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练就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不断提供具有效益价值的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两者都非常重要,不应有轻重之分。要纠正理论教学课时安排过重,实践教学课时安排过轻的问题,突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实践,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欧美著名高校都非常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他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让学生“心”与“手”的交融,“学”与“行”的结合[2]。
学生在贵州省铜仁市大有矿业有限公司的半年顶岗实习,了解到磷矿类产品、汞矿类产品、煤炭、锰矿类产品、磷矿粉、汞触媒、无烟块煤、锰矿石和过磷酸钙产品的生产过程与工艺及这些产品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并且通过双向选择,毕业后学生可以留下来工作。这样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2 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不足
2.1 合作机制不健全
完善的制度是校企合作实施的基本保障,但是校企合作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漏洞,如企业未能与高校建立合作的独立机构、管理上的混乱等,这导致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工作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因此,应该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培养制度,这需要高校贡献自己的力量,提供充足的实习经费、利用丰富的理论知识为企业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同时企业应该积极配合,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习岗位和机会;当然政府也要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建设新型校企合作制度。
2.2 监督措施不到位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当然政府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参与者、监督者,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来保障校企合作制度的有效落实[3]。监督高校教师的授业情况、企业员工指导情况以及校企合作中资金流向等情况,保障校企合作顺利有序的开展。然而,目前校企合作的法规大多停留在鼓励阶段,并没有出台实质性的优惠政策来推动其发展。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也没有维护企业、学校与学生各方利益的办法,致使合作过程产生的一些矛盾难以解决[4]。
2.3 变现机制不完善
考虑到诸多因素,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来实习;出于某种原因,即使接收学生来实习,也是走马观花式的,真真落到实处的不多[5]。目前,基本上还是由企业统筹安排实习工作,为了安全和生产等,可能会缩减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有的企业需要学生长时间顶岗实习,这又和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相冲突;有的企业需要学生实习后留下来工作,毕竟培养一个新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有的学生又不原意了,这样势必影响到校企的深度合作。企业对一个学校的人才需求有限,这种订单式培养方式有一定局限性。
因此,在企业合作实施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仍缺乏有效的变现机制,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无法得到保证,这需要完善的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的实行。
3 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化
3.1 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具有化工方面的知识,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能在化工、能源、环保、材料、冶金、信息、生物工程、轻工、制药、食品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工厂车间操作与技术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相关的数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相关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更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对化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与社会经济。
3.2 改革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目标为根本,一是通过强化课程教学、实践与应用教学两大基本体系的相互交叉、融合,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与工程应用教学体系,实行“工程教育不断线、创新实践不断线、企业合作不断线”的课程配置体系,加大实践环节和企业学习的内容,加强课程设计和企业轮(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创新和完善“3+1”培养模式;二是通过“共建基地”、“科技联合攻关”、“双向兼职”、“企业轮(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深化改革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
一是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将企业引进学校后,也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就可以在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二是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顶班劳动,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系统的课程,到企业去是技能提升训练。西方有些国家,如德国有的职业技术院校就是这种模式,我国一些院校也需要探索这种模式。三是校企互动式模式。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
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资源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
3.3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达35%以上,将校内学习阶段实验课程设置分为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训三个层次,使专业实验与教师科研、联合培养企业紧密结合;通过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通过进一步加强课程设计、化工企业项目设计和企业轮(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使设计环节贯穿整个本科学习阶段,强化学生的工程设计观念和安全意识,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设计与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完善校企合作的“3+1”联合培养模式。
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我院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同时,实施包括科技立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学术论文等形式的学生创新实践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活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 结 语
校企合作对高校培养新型化工专业综合应用型人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断完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校企合作模式及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合作就会达到一个长效、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