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通用化理念的住宅地下停车场设计研究实践
2021-04-09段荣亚王京元
段荣亚,王京元
(1. 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082;2. 深圳大学,深圳 518061)
通用化设计可以看作是无障碍设计的延伸。美国建筑师Ronald最早提出无障碍设计,它是针对残疾人和老人,为了消除其使用障碍而开展的设计。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无障碍设计的主要受益对象不仅局限于残疾人和老人,而且拓展到可能会遭遇受伤、疾病的健康人,如行动不便的孕妇、带行李的人和左撇子等人群,也就是说无障碍设计理念已发展到通用设计层面[1]。随着城市发展,人们对精神需求越来越注重,越来越强调通用设计,通用设计最大限度地考虑适用对象,更强调在设计中体现社会的包容和平等,核心是让使用者使用方便、舒适,生理和心理都得到满足和尊重[2]。资料显示[3],我国现有残疾人约8 500万,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4.9%,到2020年达到19.3%,到2050年将达到38.6%,残疾人和老年人的高占比让通用设计变得更加重要。我国在地下停车场开发初期,对地下空间的利用仅停留在满足停车需求的层面,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地下停车场的空间环境和人性化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地面和地下停车场环境在密闭性、空气、温度、湿度、视觉、感觉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设计师也需要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地下停车场的通用化设计,以满足不同人群对车位需求的差异化、停车空间的舒适化、停车环境的安全性等。
目前市场上对地下停车场的通用化设计多是基于商业价值,针对商业和办公等业态,力求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增加车位的价值,而对住宅的地下停车场设计则由于配建条件不足、投入成本高和国内经验较少等原因,仅停留在原始的建筑设计方案,对居住区的通用化设计缺少重视。本文将基于通用化理念,从车位设计、动线优化、标识引导设计、地下空间环境改善等方面对地下停车场设计进行研究,以期为国内住宅地下停车场设计提供科学参考。
1 住宅地下停车场设计的普遍问题
1.1 车位设计精细化程度不足
住宅地下停车场车位设计通常无障碍车位占用较多的空间(比标准车位多1 200 mm的轮椅通道),造成经济成本增加,因此,开发商通常少设或不设无障碍车位,有些虽配置了无障碍车位,但离出入口较远、跨越车道等原因导致无障碍车位使用不便。随着汽车强国战略的实施和环保要求的提升,国内新能源汽车在未来五年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充电设施预留接口考虑不周全,导致安装完充电设施后,车辆突出停车范围,给周边车辆停驶带来困扰等;一些设计出于经济考虑,布局了一些尽端式车位,实际使用中车位没有足够的回转空间而无法使用,尽端路停车路径轨迹测试如图1所示。
图1 尽端路停车路径轨迹测试
1.2 交通流线设计不合理
住宅地下停车场通常双向通行,地下停车场和出入口会形成多个冲突点,导致车辆等候的频率和时间增加,影响行车速度;高峰期车流交织出入口闸机处易形成拥堵,引发车辆碰擦;缺少人行设施,人车混行,行人穿越车道迫使车辆减速、停车,既降低了车辆的通行效率,也不利于人车安全。双向交通组织车流交织示意如图2所示。
图2 双向交通组织车流交织示意
1.3 标识设计不合理
住宅往往不设置或简单设置标识系统,默认经常开车的居民熟悉小区情况,但是新入住居民或访客因为缺少方位性、方向性标识,无法准确定位路线。标识内容不清晰简明,往往会造成驾驶员难以快速消化信息,寻找车位时间过长。
1.4 不重视地下环境
地下与地面环境在视觉、表里、形象、湿热、声音等方面的差异明显,对驾驶员身心产生一定影响,驾驶员在密闭、缺少自然光、尾气多的地下停车场停留过长,往往会出现焦虑、害怕等情绪,地下密集的柱网和大量的停车也会给照明造成死角,容易产生车辆事故,甚至成为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实施犯罪的优选地点。
2 地下停车场的通用化设计经验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精细化划分车位类型,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车位使用需求,利用单向逆循环动线设计和层次分明的标识引导提升地下车场的通行效率和人车安全,改善地下空间环境,为居民提供安全、安心、舒适的停车空间,始终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将通用化的理念充分融合到设计中。
2.1 车位设计
车位的精细化设计需考虑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和节省空间,可将停车位细分,如标准车位、平行车位、无障碍车位、新能源车位、子母车位和孝心车位等。
2.1.1 标准车位
标准车位适用于普通小汽车,垂直式排布,车型尺寸总长4 800 mm,总宽1 800 mm,考虑车辆、墙、柱、护栏之间的纵横向净距,实际车位建议保证总长 4 800 mm+500 mm=5 300 mm,总宽300 mm(人行道)+1 800 mm(车道)+300 mm(人行道)=2 400 mm的尺寸要求。
在车位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可采用U形车位的设计形式,既有利于规范停车,又能确保停车后的开门空间,标准车位示意如图3所示。
图3 标准车位示意(单位:mm)
2.1.2 平行车位
平行车位适用于与通道方向平行的小汽车停放,车型长4 800 mm,总宽1 800 mm,考虑车辆、墙、柱、护栏之间的纵横向净距,实际车位建议保证总长4 800 mm+1 200 mm=6 000 mm,总宽300 mm+1 800 mm+300 mm=2 400 mm的尺寸要求,平行车位示意如图4所示。
图4 平行车位示意(单位:mm)
2.1.3 无障碍车位
无障碍车位设计需考虑[4]:①设置数量:无障碍车位的数量应不少于总车位数的2%;②设置位置:无障碍车位排布尽可能靠近建筑出入口、电梯厅门口,尽量不跨越车道;③设置尺寸:轮椅通道宽度不小于1 200 mm,预留充裕空间。建议无障碍车位总宽至少为2 400 mm+1 200 mm=3 600 mm,总长应为6 000 mm,综合考虑节省空间和使用需求,两个无障碍车位共用一条轮椅通道,无障碍车位示意如图5所示,共用无障碍通道车位示意如图6所示。
图5 无障碍车位示意(单位:mm)
图6 共用无障碍通道车位示意(单位:mm)
2.1.4 新能源车位
新能源车位配建指标目前没有国家规范,参考新能源规模排名前三的城市(上海、北京、宁波)规范指标,上海新建居住类配建指标不低于10%[5],北京居住类配建指标最小值为18%[6],浙江居住类配建指标最小值为30%[7]。广东配建指标为30%,建议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尽量多设或预留充电口。新能源车位的尺寸主要考虑在标准车位尺寸的基础上,背靠背车位应留出至少500 mm的距离放置充电设施。从配电安全控制的角度考虑,充电车位建议尽量设置在同一个防火分区内。充电车位示意如图7所示。
图7 充电车位示意(单位:mm)
2.1.5 子母车位
子母车位是在标准车位后再增加一个车位,前车位为母车位,后车位为子车位,子车位需要借助母车位的通道才能停驶,若母车位有车,需要挪动车辆,子车位才能使用,此种车位一般适合有多台机动车的家庭使用。子母车位的建议尺寸为10 600 mm×2 400 mm。子母车位示意如图8所示。
图8 子母车位示意(单位:mm)
2.1.6 孝心车位
随着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空巢老人现象也越发突出,常回家看看已被写入法律,设置一定量的孝心车位可以为探望老人的子女提供便利。最先施划孝心车位的是杭州西湖区某住宅,该小区推出18个孝心车位,通过提前与物业预约探望60岁以上的老人,获得孝心车位。孝心车位尺寸同标准车位,车位颜色填充为蓝色,可在车位画上一家三口回家看望老人的团圆图像。
标准车位、新能源车位、无障碍车位、孝心车位、子母车位的子车位上应设挡车器,微型车的挡车器距停车位底部轮廓线的距离宜为800 mm,小型车挡车器距停车位底部轮廓线的距离宜为1 000 mm[8]。
2.2 停车场动线设计
交通流理论是用水流的状态比拟交通运行的状态,运行中的车是动态的,停车场则是静态的,怎样让车辆高效、安全驶入驶出停车场,是动线设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实行靠右行驶的交通规则,因此市政道路上的车右转进入停车场不需要过交叉口,不会形成过多的冲突点,进入停车场后右转逆时针单向行驶也会大大减少车流冲突,驶出停车场时右转直接进入市政道路不会在出口处产生车流冲突。在停车场内采用逆时针单向大循环作为主动线,顺时针小循环分散车流,既能保持动线的连续性,又能增加容错功能。
垂直式通车的通车道断面,设计通道总体宽度为5 500 mm,若不能满足,至少为4 000 mm[9]。标准宽度通道断面可以设计为750 mm+4 000 mm+750 mm,这样既可减少车辆冲突,提高运行效率,又可保证行人安全。停车场通道设计示意如图9所示。
(a) 动线设计 (b) 通道设计
2.3 标识引导设计
在车辆拥有率不断提高、车位数紧缺的情况下,住宅分时共享模式可以通过错峰车位共享解决居住区周边部分商业、办公等停车需求,场外标识引导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完善的标识引导设计,不仅有利于车位的共享、访客的快速进出,还可提高停车场正、反向寻车效率,提升用户的综合体验。
标识引导设计根据功能可分多级引导:一级引导为外围引导,与城市道路信息相结合,指示停车场位置、车位空满状态数据,将外围道路车流引入项目地块;二级引导为场内引导,设置在居住小区内部的地面主要道路侧面,引导车辆分流进停车场、落客和垃圾清运等;三级引导为提示落客区、坡道出入口,地下停车场内则要设置龙门提示出入口和停车场警示指引车辆出场;四级引导为龙门牌,提示出入口和停车场警示,指引车辆出入场;五级引导为坡道腰线,指引车辆入场和换层;六级引导为吊牌和车行壁标,在动线决策点处设置吊牌,引导用户去往目的地;七级引导为柱标、人行壁标、地图,指引电梯方向,临近分区等;八级引导为电梯厅标,为用户指引楼层和电梯厅位置。标识正向引导流程如图10所示。
图10 标识正向引导流程
2.4 地下空间环境设计
地下空间环境对人的生理影响因素很复杂,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息息相关。在地下空间环境中滞留过久,人的不安心理会被放大,从而在生理方面易表现出头晕、烦躁、疲倦等不适,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①引入自然光,增加照明设计。通过设置一定量的采光天窗引入新鲜空气和自然光,通过增加照明设施提升安全感。②控制层高。层高较低会使人感到压抑。③提亮停车场整体色调。通过鲜明的色彩增加地下空间的舒适感。④重视通风换气。可以通过风管将汽车尾气送至住宅附壁的烟囱,再从住宅顶部排放。⑤噪声处理。可以利用隔声、吸声材料控制噪声污染。
3 总结
住宅地下停车场的通用化设计是城市发展的要求,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通用化理念以通用精细为特点,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打造了较为合理、舒适的停车空间,可以较好地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出行不便的问题,充分考虑社会的包容和平等,为用户提供方便、舒适的停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