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探索实践到先行示范
——“图书馆之城”的深圳模式

2021-04-09岩,王

图书馆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深圳市全市深圳

张 岩,王 洋

40年耕耘,深圳这座因改革而生的城市在文化领域创造了众多的全国第一:第一个为公共图书馆立法的城市,第一个为全民阅读立法的城市,第一个提出“图书馆之城”发展战略的城市,第一个举起“开放、平等、免费”旗帜的城市,第一个研发出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城市……2013年,深圳成为全球唯一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荣誉称号的城市。

2003年,在“文化立市”战略指导下,深圳建设“图书馆之城”的设想应运而生。经过近20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圳模式”——以‘普遍均等’为价值追求,以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运作为架构,以‘全城一个图书馆’为发展目标,以规范化、标准化为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服务创新和新技术应用为驱动力,打造全面合作与共享的区域发展模式[1]。“图书馆之城”的深圳模式起步较早、理念超前、深度协作、持续推动,对深圳文化建设和全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产生了广泛影响。

1 “图书馆之城”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1.1 第一阶段:“图书馆之城”启动(2003-2005)

2003-2005年是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起步阶段。2003年10月,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局颁布《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03-2005)三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三年方案》),“图书馆之城”建设正式启动。2004年3月,深圳市委召开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会议,提出了大胆增创深圳文化特色,努力打造“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的目标。“图书馆之城”建设上升为全市性任务,在网点建设、资源共享、服务联合等方面努力开拓。

(1)着力发展网点建设。区级和基层图书馆队伍不断壮大,盐田区、龙岗区图书馆建成启用,全市建成6 个区级图书馆;达标社区图书馆从2002年的204个增加至2005年的471个。

(2)共享工程促进资源共享。2003年深圳市文化局把“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深圳地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作为“图书馆之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市、区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平台,在充分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资源的基础上,整合深圳文化系统信息资源,经过数字化加工处理,实现网络化资源共享。2008 年深圳市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市”,成为首批(3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市之一。

(3)通借通还实现服务联合。深圳图书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发“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大大推动了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进程。在此基础上,为满足市民跨区利用图书馆服务的需要,深圳图书馆又自主研发“馆际互借系统”和“流通代还系统”,建立市、区图书馆服务联动平台,在全市范围开展馆际资源共享和服务联合。2004年8月,深圳图书馆与南山图书馆、宝安区图书馆签署《深圳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协议书》,至2005年底全市所有区图书馆均加入通借通还系统。

1.2 第二阶段:从“建馆”到“建城”(2006-2010)

2007年3月,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局颁布《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06-2010)五年规划》。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深圳文献港”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项目在全市逐步实施推广。

(1)馆(室)建设渐成体系。这一时期,一批新的大型公共图书馆相继落成开放,如深圳图书馆新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深圳市科技图书馆)、福田区图书馆、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至2010年底,全市拥有各级公共图书馆(室)638家,星罗棋布的公共图书馆遍布社区。

(2)自助图书馆研发成功,遍布城市街区。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以下简称“自助图书馆”)是深圳图书馆联合企业开发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是一项文化惠民工程,在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技术应用、管理方式上均属国内首创。2007年6月被列入国家文化部科研项目;2008年4月首台自助图书馆服务机在深圳图书馆北门外正式对读者服务;2009年6月通过文化部验收。五年规划期间,深圳图书馆完成首批试点40台的任务。2009年获得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并被列入首批国家文化创新工程,2010年荣获文化部第15届群星奖。

(3)全面落实民生净福利指标。2007年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指标被列入《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是文化领域的唯一指标。“图书馆之城”建设得到市、区政府的大力支持。至2010年底,全市纸质文献藏量达1,657.37万册,人均纸质文献藏量从2005 年的1.26 册增长至2010年的1.6册,为市民阅读提供了资源保障。

(4)启动“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2009年启动“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平台建设,统一全市公共图书馆的条形码、RFID标签,建立统一的书目和读者数据库,实现对馆藏、读者和流通数据的集中运作和管理,打造“全城一个图书馆”。至2010年底,全市加入统一服务的公共图书馆28家。加入统一服务的市、区图书馆均实现自助服务,全市公共图书馆文献管理智能化整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5)联合创建“深圳文献港”。“深圳文献港”项目是由深圳图书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深圳市科技图书馆)、深圳大学图书馆于2008年共同发起建设的图书馆文献资源综合服务平台。2009年6月,“深圳文献港”网站正式开通,提供280万种图书目录与1.5亿条期刊论文、学位论文、报纸等数据。“深圳文献港”整合各馆馆藏资源,推进统一揭示和联合服务,通过广泛的合作与共享来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1.3 第三阶段:规范化、标准化、体系化建设全面推进(2011-2015)

“十二五”期间,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11-2015)五年规划》《深圳市人均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指标考核实施方案》相继出台。

(1)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这一时期深圳市图书馆界的质量意识不断增强,进一步加强了规范化、标准化、体系化建设,通过参与国家文化部行业标准起草、制定工作,将深圳的创新经验推广到全国图书馆行业,发挥深圳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引领作用。深圳图书馆牵头制定、参与制定了多项行业规范和标准(见表1),显著提升了“图书馆之城”的整体服务效益与管理水平。

表1 深圳图书馆牵头制定、参与制定的行业标准与规范

(2)统一服务覆盖全市。至2015年底,“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成员馆增至234家公共图书馆和220台自助图书馆,标志着不同系统、不同类型的公共图书馆从此互通互联、资源共享,读者只需拥有一张“图书馆之城”读者证,即可在任何一家已加入统一服务的公共图书馆享受均等服务。2013年深圳“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被授予“广东省特色文化品牌”。

(3)总分馆制全面推行。2012年,深圳市文体旅游局联合深圳市财政委员会出台《深圳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促进总分馆制进一步实施推广。各区积极创设多种形式、环境温馨、优雅的阅读空间,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达到盘活基层图书馆、提升服务效能的目的。以罗湖区“悠·图书馆”和宝安区社区阅读中心为代表的基层图书馆建设,实现了模式创新、形象创新。罗湖区“悠·图书馆”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2016 年最美基层图书馆”称号,是当年广东唯一一家获此荣誉的基层图书馆。

(4)“深圳文献港”二期启动。“深圳文献港”成员馆增至6家,不仅资源更加丰富,还构建起更高效的互通网络。“深圳文献港”二期工程——“深圳市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项目于2012年启动。

(5)全民阅读主阵地作用凸显。这一时期深圳图书馆率先设立阅读推广部,配备专业人员,阅读推广成为深圳各级图书馆的重要业务。全市活动策划意识、组织能力不断加强,阅读活动品牌化、常态化,持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全市图书馆围绕传统节日、“4.23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深圳读书月”和寒暑假等重要节点,精心策划、集中推出众多内容丰富、亮点纷呈的重大节庆品牌活动,活动场次与参与人次迅猛增长,成为深圳市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重要力量。

1.4 第四阶段:高质量、可持续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取得新进展(2016-2020)

2016年颁布《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6-2020)》。深圳图书馆界在创新体制机制、行业法制化建设、提升服务效能等方面不懈努力,持续推进深圳地区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1)创新体制机制。深圳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部署,高标准推进深圳地区的“中心馆+垂直型总分馆”模式。作为“图书馆之城”的中心馆、龙头馆,深圳图书馆带领各区图书馆不断深化与拓展“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推进《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试行)》修订;继续深化业务标准,如制定《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业务统计数据规范》市级标准;持续优化全市公共图书馆统一技术平台,向各成员馆提供技术保障与创新支撑;推动各区垂直型总分馆制创新。

各区不断创新基层图书馆体制机制,大力提升基层图书馆服务效能。宝安、龙岗、罗湖、盐田、坪山、光明等区采取多种形式在全国率先开展公共图书馆垂直型总分馆建设实践,实现经费、人员、文献等资源的统一配置和共享,打通了阻碍基层图书馆发展的壁垒。2019年,宝安区在全市首推垂直型总分馆制建设,4家纳入区馆垂直管理的街道分馆全年接待读者171 万人次、图书外借50万册次、办证1.9万张、开展各类读者活动1,000 场,分别增长235%、121%、413%和825%,创新运行机制带来基层图书馆服务效能提升显著。

(2)加强法制建设。2016年4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施行,为深圳开展全民阅读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为阅读立法的城市。2018年深圳将《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试行)》的修改工作纳入立法计划,目前已完成《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修订征求意见稿)》,2020年9月1-30日市司法局在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3)统一服务创新迭出。为了让更多市民享受普惠均等的图书馆服务,深圳图书馆界推出“鹏城励读证”,在深市民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即可在移动终端或加入统一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办理,借书“免押”,服务“免证”。捐赠换书网让市民家里闲置的图书“自由兑换”,联合编目平台促进图书馆“共建共享”,数字化服务实现全覆盖,各馆移动阅读平台实现阅读零距离。以粤港澳、粤鄂澳“共读半小时”阅读活动与“阅在深秋”公共读书活动为代表的全市阅读推广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关注,凝聚文化共识、引领阅读风尚。

(4)新馆建设取得突破。深圳第二图书馆项目于2019年12月底正式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达7.19万平方米,将建成国内最大的地下智能立体书库。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启动二期项目建设;坪山区图书馆1.32万平方米的新馆开馆运营。

表2 深圳市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情况

相较于2003年,2019年深圳全市公共图书馆(室)是前者的3倍,总建筑面积是7.1倍,馆藏总量是5.5倍,读者活动是16.5倍,进馆总人次和外借总册次分别是6.1倍和9.8倍。累计有效读者证量,2009年85.59万个,2019年是238.67万个,增幅178.85%。

“一证通行、通借通还”的统一服务体系不断扩大,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346家公共图书馆(室)、235台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和51个24小时书香亭加入“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体系,加入的公共图书馆数量占全市总量的51.34%;统一服务体系的纸质文献总量达2,441.79 万册(件),占全市94.8%;累计注册读者222.69 万人,占全市93.31%;外借文献1,470.48万册,占全市94.5%①。

2 “图书馆之城”深圳模式的主要特征

2.1 普惠均等的价值追求

深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坚持贯彻全民共享、普惠均等的公共服务理念。深圳“图书馆之城”历次规划与相关政策均以普惠均等为着眼点。纵横交织、星罗棋布的图书馆网点、各类自助图书馆让市民畅享身边的图书馆服务。市、区公共图书馆更将服务延伸到企业、部队、学校及各种特殊机构,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群体读者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深圳文献港、移动图书馆等多元化平台构建起均等化、人性化、便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环境和信息共享空间,使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的市民[1]。从建“馆”到建“城”,从一体化服务到一体化保障,普惠均等的价值追求使得全城“一个图书馆”日趋完善,不断向着规范化、广域化、智慧化、多元化的方向推进。

2.2 重视行业法制化建设

深圳在制定地方公共图书馆法规方面走在全国前列。1997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颁布《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试行)》,在全国率先以法律法规形式,将公共图书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为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奠定了法律基础,有力推动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保障市民文化权利起到巨大作用,开创我国地方公共图书馆立法的先河。近年为落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满足深圳市公共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创新发展、先行示范的需要,深圳市启动条例修订工作。修订后的条例不仅从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实际需要出发,力求解决当前存在的发展瓶颈问题,更吸取国内外先进地区的立法与实施经验,面向未来10~15年,力争打造国际一流城市公共图书馆体系。

2.3 图书馆界通力协作

市、区图书馆通过业务整合,打破行政条块分隔,在全市范围内为市民提供“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作为“图书馆之城”的中心馆、龙头馆,深圳图书馆持续优化全市公共图书馆统一技术平台,向各成员馆提供技术保障与创新支撑;组织全市数字资源联合采购;推出“鹏城励读证”,重构线上“读者证升级”体系;通过学会平台组织全市图书馆学术研究与交流,增强深圳图书馆界的凝聚力和学术研究水平;不断升级全市阅读推广活动联动,推进粤港澳图书馆界的广泛合作。在充分调研、吸取各区经验与意见的基础上,深圳图书馆张岩馆长聚焦基层图书馆,连续四年通过政协提案的方式,呼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基层图书馆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促进市、区级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和延伸,得到了市、区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地区内公共、高校、科研三大系统图书馆不断强化整体意识,以城市图书馆联盟形式加强合作,最大限度实现区域内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与合作交流,以建立学科齐全、类型齐全、馆藏重点突出的文献保障体系为目标,全市各系统图书馆通过科学规划、分级保障,形成全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保障中心。

各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政府关于“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的建设部署,履行政府职责,高标准、全面探索垂直型总分馆模式,取得突破性进展。

2.4 广泛引入社会力量

深圳地区图书馆积极引导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各类团体组织和市民踊跃参与图书馆总分馆建设、阅读推广及读者服务。在总分馆制推进中,深圳地区图书馆积极引入社会力量,以多种合作和管理方式参与深圳公共文化供给体系建设,市级图书馆、区图书馆与厂区、街道、社区等合作,建设街道和社区分馆、劳务工分馆及园区特色分馆等。社会力量成为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益补充。

深圳各级图书馆还广泛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阅读空间营造、活动品牌策划、活动组织与实施等工作。依托图书馆的平台优势与窗口效应,与非营利性组织、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合作举办讲座、展览等各类公益活动,为社会团体、阅读组织搭建活动平台,借助社会力量激发社会公众创造、引导、推广阅读文化的热情与能量,共同为地区公众提供丰富多元的阅读活动体验[1]。

3 未来展望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2]

深圳各级政府一贯重视图书馆事业,全市积极创新公共图书馆建设与运行机制,广泛推行垂直型总分馆制,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化与标准化,不断优化“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和共建共享体系,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与质量建设显著提升。但是,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仍存在基层图书馆布局不均衡、条件设施不健全、统一服务体系覆盖面不足、部分基层图书馆质量效益不高、政府对基层图书馆投入仍显不足等问题。未来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面临国际信息环境瞬息万变、城市快速发展、公众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等挑战,必须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优化体系建设、法制保障、智慧应用、文化引领等方面,打造先行示范的“图书馆之城升级版”。

3.1 全面建设以区馆为总馆的垂直型总分馆体系

建设以区馆为总馆的垂直型总分馆体系能实现资源的统一规划和集约高效管理,可将总馆的专业化管理、丰富的资源下沉至基层,是基层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深圳应着眼于全面构建并不断优化覆盖广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绿色共享的全市总分馆体系,推进以区馆为总馆、较大街道图书馆或较大社区图书馆为分馆的一体化垂直型总分馆体系在全市的探索与实施,形成“图书馆之城”事业发展长效机制。

3.2 高标准修订《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

修订后的《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应全面对标国际发达城市与地区的建设水平,践行公共图书馆发展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理念,立足公共图书馆创新发展的实际需要,重点突出体制创新、高质量建设和持续有效的运行保障,将先进性、示范性、创新性条款纳入法条,促进核心量化指标的落地实施,高标准制定并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在未来先行示范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3.3 打造具有示范性的基层公共图书馆一体化服务体系

为发挥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基层文化建设中的先行先试作用,“图书馆之城”建设不仅要追求数量,更要注重打造有质量的、具有示范性的基层图书馆。一是要抓住《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修订、出台的契机,高标准制定“深圳市公共图书馆提升工程基本条件和建设标准”,按照统一标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基本服务项目、统一基础服务设施的要求,全面提升基层图书馆的整体形象、服务环境、服务内涵与服务效能;二是加强科技赋能,加强网点智慧化建设和智慧型网点建设,坚定推进一体化管理,在基层图书馆全面实施多种读者证认证方式和移动支付;三是继续发挥自助图书馆在基层的错位互补作用,稳定规模、优化布局,充分发挥自助图书馆在网络化、智能化、便利性方面的示范效应;四是让基层图书馆充分融入社区,发挥地缘优势,依托总馆资源拓展服务内容,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阅读活动,将图书馆打造成具有示范型的、聚合人气的公益文化服务与交流中心。

3.4 全方位推进跨区域、跨系统的资源共知共建共享

深圳“图书馆之城”应依托统一技术平台和馆际合作,继续推进全市图书馆的资源共知、共建、共享,并延伸至粤港澳大湾区。一是应将全市联合编目由中文图书扩展至外文图书、连续出版物,继续扩大市、区图书馆联合采购的数字资源范围,壮大深圳捐赠换书中心成员队伍;二是应进一步加强城市文化资源的整合、保存、开发和宣传推广,打造示范性“深圳记忆”项目,创新地方特色建设模式;三是应继续维护和升级“深圳文献港”统一服务门户,夯实“深圳文献港”品牌和服务,进一步扩大图书馆跨系统合作,联合打造城市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丰富“学者知识库”,为建设“城市智库”提供资源和数据支撑;四是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图书馆馆藏统一揭示、地方文献共建共享、阅读推广联动和馆际互借合作,促进湾区文化融合发展。

3.5 构建高质量的“图书馆之城”标准化体系和技术平台

“图书馆之城”建设更加依赖高质量、标准化、全方位的技术体系建设。应在率先构建起全市统一技术平台的基础上,不断升级和拓展,打造互联、高效、智慧、融合、发展的技术体系,构建多元化、便捷的服务平台。应加强“图书馆之城”与其他公共服务的融合,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平台的互见、互联和共赢。

2019年底开工的深圳第二图书馆是“图书馆之城”建设新增长点,其信息化系统工程的总体定位是:建成“图书馆之城”高可靠性的数据中心、智能化文献仓储与物流中心、智慧型图书馆服务中心、数字资源保障与服务中心。未来应以深圳图书馆两馆信息化系统工程引领“图书馆之城”事业技术创新;依托第二图书馆高标准建设的“图书馆之城”网络数据中心,提升公共图书馆网络互连质量;进一步完善全市图书馆业务管理平台和多元化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发展数据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支持各馆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框架下探索新技术应用。

4 结语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中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2020 年6 月“读者留言东莞图书馆”[3]感动全国。公共图书馆承载的文化精神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体现,代表着城市文化的温度与高度。面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深圳“图书馆之城”将紧紧围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发扬“深圳模式”理念共识与实践精神,通过持续创新和融合发展破解发展难点,率先建成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注释

①本文数据来源于深圳市公共文化数据统计系统(https://yun.szlib.org.cn/szstats/)及各级图书馆报送材料。常住人口数据来自《深圳市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 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1,334.54万人(不含深汕特别合作区)。

猜你喜欢

深圳市全市深圳
深圳市鑫钻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第23届SIMM深圳机械展
深圳市朗仁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热炼健身·深圳侨城至臻会所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