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中和视角下步行友好街道设计研究

2021-04-09李海芮刘伟

艺术科技 2021年20期
关键词:碳中和生态效益街道

李海芮 刘伟

摘要:中国政府提出在2060年前努力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1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碳中和理念将不断引领城市的发展。步行友好街道的设计对于优化城市形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利用现有的城市空间结构实现城市的碳氧平衡,就必须对现有街道进行优化升级,既要减排,又要吸收,合理的街道空间能有效促进城市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文章分析街道参与因素的现状,并结合“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提出步行街道的概念方案,旨在为低碳环保城市的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碳中和;步行友好;街道;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0-0177-03

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一系列社会行为提供场所,甚至城市相当一部分土地都用于市政道路建设,而步行友好街道的设计将有助于改善街道,创造出更美丽的场所。文章从碳中和角度着手,探索如何让街道更好地助推社会发展,更好地为人服务。碳中和主要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的方式,抵消掉人类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现“碳氧平衡”。目前,碳中和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形式,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张思敏等从碳中和的视角针对土地优化布局提出了建议,建立了碳中和评估体系,同时提出了完善低碳绿地的建设规划方案[1]。周述明通过对成都市街道绿化景观的实地调研,运用景观评价的方法,指导成都城市街道环境的综合治理,形成符合地方特色的历史风貌街道景观[2]。韩君伟运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街道景观进行数据化细致分析,为街道景观设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数据参考[3]。李强等将生态化雨洪设施用于街道层面,利用SWWW模型模拟,探索适合我国发展模式的绿色街道优化设计方案[4]。结合我国街道更新状况,对街道社会交往空间的设计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1    街道概述

简·雅各布斯曾提出,街道是衡量城市公共空间优劣的标尺。街道作为城市规划、建筑的基本架构,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现,街道的健康发展将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碳中和概念的提出,对步行街道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步行街道应保持通达性并起到持续提供光、空气和服务设施的作用。步行街道作为开放空间需要融入自然环境,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而满足人们日常的步行需求。此外,街道绿色景观还扮演着“城市之肺”的角色,将开放空间转变为绿色空间,与自然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形成城市的生态链条,更新和过滤汽车尾气,从而实现碳氧平衡。

2    步行友好街道功能

2.1    疏善城市交通

城市居民活动较为密集,出行时容易造成城市交通困扰,加重城市街道负荷,从而带来一系列安全问题。步行方式具有其他交通方式不具备的优势,其自由度、通达度高,不受到地面障碍的影响,开展步行友好街道的设计,有助于完善交通布局,为人的活动提供便利,满足人们步行的随机性及独立性需求,减轻交通压力。

2.2    優化城市整体环境

步行友好街道通过街道绿化、街道设施完善、街道铺装等人性化设计方式,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美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居民生活品质。步行友好街道的设置鼓励人们减少汽车出行,降低城市碳排放,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2.3    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步行友好街道不同于以往的街道,可以承载城市市民各式各样的复合型步行需求,人们交谈、驻足、聆听等与步行有关的需求都能在步行友好街道中得到满足,人们开始从逃离城市转而回归城市,无拘无束地在街道中穿行,自由地交往,恢复了城市的生活气息,增强了城市生活的幸福感。

2.4    步行选择的潜在因素

现代化的发展催生了人们的惰性,人们出行时倾向于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步行出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环境的影响,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出行方式。因此,步行街道的设计需要掌握影响人们步行选择的潜在因素,并在设计中实现深层次把控。如今,城市用地错综复杂,给步行的选择带来了很大的干扰,受定式思维的影响,人们选择出行方式时往往会根据以往的经验预判,通常会避开步行,这样的选择有时甚至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但与此同时,影响人们选择的理性因素如有利于健康、娱乐休闲等,也会帮助人们作出明智的选择。但是,在步行街道设计中需要充分考量各种选择动因,促使步行空间在城市用地中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进而高效应对社会环境带来的适应性挑战。

第一,步行速度。步行速度一方面会受到个体身体素质的影响,通常年轻人比老年人速度更快;另一方面会受地面物理性障碍的干扰,障碍越少,就越有利于提高步行速度。去除步行道路上不必要的景观设施,实现铺装平整化,降低道路高差,在通达目的性更强的街道,拓宽步行街道面积,降低人员密度,尽量满足人们迅速通达的需求。

第二,步行距离。步行选择具有短距离的特性,人们可以接受的行走距离是有限的,但优化步行环境,有助于缓解人们的步行疲劳,适当延长步行距离。宽阔笔直的步行街道容易让人感到乏味,相反,曲折且富有变化的道路,可以遮挡一目了然的步行路线,如此,途中的景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体验,让人们短暂地忘记步行距离,从而缩短心理上的步行距离。

第三,步行空间。一是舒适空间感。形态各异的步行街道存在于城市中,成为连接城市不同空间的纽带。步行空间的比例尺度应该符合人的主观感受,满足其随时进入共享空间的需求,应做到紧凑而不密集。二是空间视觉体验。步行能够促使人们接触更多的环境信息,相应的感官刺激也能得到调动。人们在判断方向时往往漫不经心,但是街道绿化景观通常会成为视觉聚焦点,吸引人们的注意,好的步行街道需要布置相应的特色构筑物,设置提示性的地标、铺装等引导各类行人通行,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感[5]。

第四,步行路线。步行路线会受到步行目的的影响,当目的性强时,人们会选择以最快的方式到达目的地,因此,更倾向于选择通达性较强的路线,抄近路就成了人们的首选,而此时步行效率会高于其他交通工具。这种情况下,市民广场步行空间的设计,可设置对角线道路,避免交通障碍,为人群提供便利。当目的性弱时,人们更倾向于随机性的步行。观景、闲聊、休息成了这类人群的主要活动方式,其步行路线以连续性为主,富有节奏空间变化的街道环境会让步行更加具有乐趣,但应该注意的是,步行空间的曲线变化需要避免反复多次方向切换,以防止行人方向感错乱,还要尽量避免高差,以不打乱步行者的节奏为宜,为步行提供便利。

3    碳中和视角下的步行街道“碳减排”

汽车时代,在交通工具为主导的环境下,步行街道的设计与道路设计往往采取了相同的规划逻辑,机械、刻板、以通达性为主,忽略了人的步行体验。因此,步行环境的营造需要更多考虑到人性化因素,与实际生活体验结合起来,置于碳中和这一更宽泛的社会背景下,使人们真正意识到步行不再只是一种交通方式的选择,更多的是为减少空气污染、营造健康清洁的生活环境而作出的明智选择。将步行街道与越来越多的因素结合起来,如场所、物质环境、景观等,形成连续性的街道布局,而非局限于交通连接点,因此,在步行街道设计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3.1    提供步行场所

步行街道的功能主要是承载步行人群,协助人群到达不同的目的地。除此之外,极强的可达性可将人们从各处汇集起来,步行街道也将成为散步、交流的场所。步行街道需要具备非常重要的社交功能,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好交流,为步行街道赋予独特的空间体验。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按照生理需求一安全需求一归属需求一尊重需求一自我实现需求一认知和审美需求等级排序,可为步行街道设计提供有力参考。人们在街道上行走,可以随心所欲地交流,交流本身成了步行的最终目的。关于尺度,步行场所的尺度应满足人群随心所欲的步行需求,而如今大多数城市的机动车道通常与步行街道共享公共空间,人行道绝不能给人拥挤或孤独的感受,需要有充分的安全感,因此要远离机动车辆的威胁。步行街道每分钟、每米的宽度通行量能达到7~8人,此区间内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行走。

3.2    良好的景观功能

顺应街道现有的地貌特征,减少土方量,减少机械操作。遵循生态优先原则,自然植物群落可以有效吸收二氧化碳,丰富生物多样性,提升街道景观价值。设置交叉路口、小广场、小公园或者一处开放空间,对于长距离的街道而言,中途的景观节点是非常有必要的。街道景观设计要结合地方文化,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将地域传统民俗风情、文化遗产等融合起来,有效烘托城市氛围,赋予城市公共空间更丰富独特的景观体验。因此,展现城市独特文化风貌,是城市步行街道重要的景观功能。

3.3    良好的教育功能

街道教育功能与城市文化氛围相呼应,步行街道营造的教育环境可作为儿童的室外绿色课堂,让其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还可为市民提供寓教于乐的教育环境。因此,要将自然要素引入城市生活,可在街道种植大量的植物,甚至可以设置创意构筑物,以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绿色生态环境。

3.4    优秀的街道设计

在街道重构设计中合理利用废弃或可再生材料以及自产废弃物再循环材料。例如,运用环保铺装材料,提高下渗能力,同时为街道提供必要的装饰,标示街道的使用功能。运用良好的铺装设计,辅助营造街道场所,划分不同底界面,展现街道特色。除此之外,处理好色彩与造型、材料与质感、尺度与比例错综复杂的细节关系,需要遵循一定的街道设计逻辑,注重人的使用需求和感受,要做到既有变化又统一和谐。

4    碳中和视角下的步行街道“碳吸收”

21世纪是汽车高速发展的时代,汽车尾气的排放无疑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莫大的负担。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曾将街道描述为一个巨大的车间,在如此庞大的二氧化碳排放体系下,植物成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媒介,其能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释放氧气,实现碳氧平衡。

城市街道作为公共开放空间,与市民日常活动密切相关,街道良好的绿化环境有助于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效益。一是考虑整体形象美观问题,通过合理有效布置街道植物,使空间得到高效利用。街道绿色系统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在进行街道植物一体化设计时,应尽可能利用有限的城市街道用地资源,因地制宜地配置植物,实现街道植物向空间一体化发展,实现街道空间绿化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将人们的视线从地上转移到空间探索上,是短时间内改善大城市小环境,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二是有助于吸收二氧化碳,降低粉尘,净化城市空气,释放氧气,实现碳中和效益。不同的植物具备不同的特殊功能,如在街道大量种植布置油松、槐树、侧柏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杀菌作用,不仅如此,还能隔绝城市噪声,调节城市温度,形成良好的生态效益,为行人提供优越的步行环境。

4.1    复层结构植物设计

复层结构用于在街道中模拟自然群落,形成具有遮阴及观赏效果的立体景观,一方面能为人们提供休息的场所,另一方面能增加绿化,丰富街道形式。

4.2    分隔带植物设计

分隔带绿化可用观花或者观叶植物搭配,起到引导步行的作用,与乔灌搭配,形成立体“绿化墙”,进而增大植物吸碳面积,净化空气。

4.3    天桥绿化设计

天桥作为街道的连接体,由于栽培土质的限制,可设置植物种植池或垂挂花篮进行点缀,以形成立体绿色墙面的最佳效果,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出行环境。

4.4    绿色街道雨水处理系统

不同于以往的街道雨水处理,在道路分隔区中设置形式各样的水池装置,以自然的方式对雨水进行处理,形成“渗透、蓄水、滞留、净化、排放”的循环。不同的装置可以丰富街道景观层次,在雨水丰沛的季节还可起到防洪蓄水的作用,同时,为道路植物提供水分,吸收城市地面粉尘,为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使街道生态系统更加完整。

5    结语

目前,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忽略了许多人性化空间问题,大多数城市真正的步行街道空间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注重环境效益的提升。在以碳中和为目标导向的大环境下,街道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对象,应置于生态系统背景中考量,将更多的城市空间与城市节能减排环境效益结合起来,为政府重要议程提供重要依据。建设步行友好街道與制定碳中和目标有相同的愿景,即实现城市健康发展,我们都有责任为友好步行街道的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思敏,章慧明,徐从广,等.碳中和视角下的低碳生态城市思考与研究[J].安徽建筑,2021,28(9):87-88.

[2]周述明.成都市城市街道绿化景观评价及其环境效益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3.

[3]韩君伟,董靓.基于心理物理方法的街道景观视觉评价研究[J].中国园林,2015,31(5):116-119.

[4]李强,梁芙蓉,甘霖.基于SWMM的绿色街道优化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19(S1):20-25.

[5]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41.

猜你喜欢

碳中和生态效益街道
热闹的街道
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热闹的街道
灰色关联投影理论在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
街道等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
大兴安岭年创生态效益1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