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艺术的审美转向

2021-04-09吴玲玲

艺术科技 2021年20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

吴玲玲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注重形而上的超越性的当代艺术表现出返身世俗社会的时代倾向,开始关注个体的生存环境和日常生活,首先崛起的新生代艺术以写实的艺术手法再现日常生活的场景,如波普艺术挪用、拼贴、并置当下社会中的商品或消费符号以表现消费社会的景观,艳俗艺术则以大红大绿的色彩呈现当下生活的各种景象。在面向日常生活的转向中,当代艺术的审美趣味旨在瓦解本质、绝对价值、真理、理性与终极关怀这些形而上的概念,转向形而下的日常生活,出现了“审美泛化”倾向。文章旨在审视这场艺术与生活的双向互动,关注当代艺术的审美新建构。

关键词:当代艺术;生活即道;审美转向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0-0015-03

纵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日常生活是其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的落脚点。当代艺术的视觉生态和审美趣味与日常生活的关联日渐密切,无论是形式还是观念,艺术都必须与当下问题发生联系才能取得发言权,所有当代问题都是在生活中产生的,因此对这些问题的阐述、反思和批判也要从生活出发。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道不再是超越生活的形而上本体,而是揉碎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与行为。随着当代艺术中观念因素的加重,这种“观念”亦非形而上的思想,而仅是来自当下生活中现实问题的针对性,艺术要回到现实中才能表述。一言以蔽之:生活即道。20世紀90年代以来,艺术从追求形而上的精神领域转向了关注当下的日常生活,审美方式转向生活化,即审美日常生活化,用易英的一本书名曰"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用高名潞的学术话语即“前卫精神的丧失”。

1    当代艺术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就对日常生活建立起了一种依赖态度,其主题是在深入日常生活的体验和经验上建立起来的,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各类经验和现象成为艺术感受之源。当代艺术的社会责任被认为是从提出问题的角度关注社会的公平与进步。在这一点上,当代艺术并不止于艺术,而是秉持一种“对现实的关注”的意识活动。这种对世界积极回应的态度将当代艺术从自我封闭的形式中解放出来,将人们的审美趣味引导至日常生活的河流,并逐步消弭了雅俗之分和与生活的边界。“当代前卫艺术在努力拓展自身的疆界,力图将艺术实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从而将人类的审美方式加以改变。这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1]

对当代艺术家来说,唯一的真实就是他们在现实中不断出现的各类生活状态以及积累的生活经验,他们只有从自身生存状态和经验出发,不断地追逐和捕捉新的生活经验,并将其作为艺术作品的话语来源。当代艺术不再仰望形而上的神秘空间,而是直面当代人类存在的现象。新生代艺术回到生活的真实,把写实样式与生活现象融为一体,直逼生活的原相。在题材选择上落脚于普通寻常的生活场景,这种来自生活现场的视角是平视,当代艺术家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片段从而进行创作,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如刘小东、方力钧、邓箭今等都以这样的选材方式表现了对日常生活的艺术化表达,如方力钧、邓箭今画中的人物较多为自画像。方力钧作品中的秃头、小眼睛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其自身的写照。邓箭今的画中无论有多少人物,他自己的形象都会被放在其中,从而与画中人融合为一个“我”。王劲松将都市生活的丰富内容带进了画面中,如“大合唱”表演(《大舞台》《城市剧》)、合影(《天安门前留个影》)等。曾梵志的“受难系列”和“协和三联画系列”就来自他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他曾经长时间住在汉口的一家医院旁边,每天必经过医院,见多了各种痛苦的场面,他就把这种现实对心灵的刺激转换为画面形象。刘小东反复以城市青年人画,《晚餐》《青春故事》《笑话》描绘了一个又一个司空见惯的生活片段和场景,反映了青年一代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成功、失败或无奈的情绪。当代艺术家用解构的方式重组来自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意识,观众通过他们的作品感受来自生活的场景与记忆,辨识画面中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生活与艺术的边界趋于消融,当代艺术的创作观念表现在画面中,从而引发人们用新的眼光和思维去思考和观照生活的现象。当代艺术与生活的高度连接反映出其审美新取向:“自20世纪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艺术与生活合流不仅成为艺术家的普遍共识,同时也成为大众渴望拥有审美的日常生活的迫切愿望。这一状况被费瑟斯通等人称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2]社会生活节奏的变化带动了大众审美趣味的更新,艺术家通过不断的想象与革新,拓展了当代艺术的视觉呈现与审美经验,当代艺术为了获得一种当代性的表述,积极向大众文化的视觉经验靠拢,并从日常生活图景中获得反映现实的表现能力。

2    当代艺术的问题意识表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下的日常生活成了艺术的主要题材,而是否存在对现实问题的表述则成为判断当代艺术是否具有当代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当代艺术必须对当下社会中的问题有所反映。20世纪90年代初,当代艺术以明快刺激的简化符号以及夸张独特的艺术语言,探究人的内心情绪的提炼和宣泄,以一种新的艺术语言表述了生活中的问题,并以各种方式介入了日常生活的河流,人们对艺术的认知被颠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由于对当下现实生活的敏感传达,当代艺术有了一种内在力量——问题意识。针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流行文化现象,艳俗艺术用民间艺术的媒介、大红大绿的色彩、杂糅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这一现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少女战士、金刚、麦当劳等消费文化风靡一时,以黄一翰为代表的“卡通一代”则通过绘画、装置等形式对这一快餐文化进行了批判。而随着消费社会中的诸多问题的出现,行为艺术、装置艺术、雕塑、摄影等也纷纷切入当下生活中的问题,寻找各自的问题表述形式。如1993年10月,耿建翌在杭州莫干山中学请20个观众在教室里填写《婚姻法》知识表格,这更像一次考试的活动引发了一场关于法律、婚姻、家庭等问题的争论。

在当代艺术的问题表述之中,大众文化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可以说它既是当代的问题本身,也是当代艺术问题表述的载体之一。当代艺术以大众文化为题材来源,但由于大众文化具有扁平化、短效性、流行性等特点,其本身就构成了当代艺术的问题表述。而在大众文化的表述中,当代艺术也呈现出大众的趣味,是问题的组成部分之一。如艳俗艺术以当下大众文化为题材来源,面对生活中的平庸和琐碎,当代艺术常用富有民间民俗气息的色彩以及来自日常生活的元素进行造型,把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如电脑、日历、美少女等形象置于画面的创作中,这些常见的形象使欣赏者能一目了然,进而接受这些世俗场景。因此,艳俗艺术不是反映现实的镜像,而是链接现实的艺术化叙述,是波普艺术的一种变体。大众文化将具有个人生存体验的视觉符号直接挪用和拼接到艺术创作中去。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在现代生活中的种种体验和感受成为新的审美意识的来源,当代艺术以主动的姿态介入和把握了现代生活的节奏与时空的变化,构建了针对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新的表述语言,它以观众熟悉的视觉形象和手法表现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如此一来,它本身的创作成了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反映,将文化经验和日常生活贯穿于当代艺术的语言范式之中,是当代艺术形而下转向的一个表现形态。一个在当代语境中产生并流行的看法:艺术的自律不过是近代以来的人为的自律,艺术自律的努力即将艺术从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构成的外部环境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的结果同时也使艺术的领域日益狭窄。当代艺术的行为以及与当代艺术与审美相关的理论一并告诉我们,在当代语境中的艺术必须走出构建象牙塔的自闭空间,以一种彻底开放的姿态进入鲜活的生活,在全球化肆虐的时代浪潮中,在消费主义的蔓延环境中构建新的话语范式。

3    当代艺术的审美转向

当代艺术作为表征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随着时代和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取向。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审美艺术实践也变得多元,当代艺术呈现出向世俗化、娱乐化、感官化、大众化转变的趋势。当代艺术家极力寻求新的艺术实践路径,以具有创造性的崭新的表现方式表达各自的日常生活体验和思维意识,尽管他们的艺术观念、处理技法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以现实生活为蓝图,抒发自我在当代社会中的感知、情绪,抑或进行批判与反思。这种艺术探索标志着当代艺术的审美取向转型,艺术家将个体经验以抽象或具象的笔触融入画面中,寻找日常生活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创作新逻辑,以逐渐取代传统绘画,他们在画面中甚至挪用和拼贴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中的符号元素,吸引观众参与到这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视觉艺术创作中。正如我们所见到的,艺术与生活的分割线消失,生活元素直接进入了当代艺术领域,包括日常行为、生活空间与对象,世俗对象走上艺术神坛,成为具有价值的艺术作品,以颠覆的语言风格对现实生活进行关注和解读,而美也已经不再是过去所呈现的和谐、秩序、端庄的形式感,而是以观念、智性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处,在背离视觉美感的路上一路向前,成为审美日常生活化的感性呈现。当代艺术在造型艺术领域采用变形、抽象、象征等新的视觉语言与色彩组合,构成新的造型效果来打破传统,通过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的革新,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其在时代变迁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摧毁了人们既有的审美法则和价值体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语言系统,其审美趣味导向发生了变化,逐渐转向观念的世界和艺术本体的建构,通过生活接轨的“语言”表现状态,使艺术语言叙述进入直接的“表达”之中。

当代艺术家用解构的方式重组生活中的碎片与意识,并在这种意识中隐喻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精神,旨在完成艺术样式的现代转换,同时建构与这个时代相应的审美范式。当代艺术对生活现场的表现以个体平视视角展开,艺术家目光所及或者“看得见”的日常生活场景成为其表述的主题。表现主义、立体派、抽象派、达达主义等来自西方的现代艺术形式对当代艺术家已经丧失了吸引力,鲜活的生活是艺术家能真实把握到的东西,是活生生的属于当下的题材,这是比理想、真理这些形而上的概念更为实在的东西。

20世纪90年代初的新生代绘画以写实的方式再现日常生活的场景,新生代艺术家以一种显而易见的冷静观看与平凡敘事的态度,把目光投向日常的事物,表现琐碎而平凡的现实生活,尽力呈现丰富的生活原生态。对艺术家而言,生活现象本身就是意义的终极,是现实的组合关系和意义之源,呈现生活的丰富性、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的原生形态成为当代艺术家的创作驱动力。刘小东采用摄影快照的镜头视角表现日常生活片段,如打盹、吃饭、路景、拐角处的事件等。韦蓉和王浩以超级写实主义描绘日常琐碎的市井生活的瞬间,如行走、购物、候车、公共电话亭、海滩上的人等。王劲松则将都市生活的丰富内容如表演、锻炼、合影、植树、警察到家中造访等带进了画面中。随处可见的人、物、事被纳入艺术中,生活的原生态宛如碎片般被呈现,真实而琐碎。这些作品都以具象的人物或现实场景为题材,对现实的关怀是直接的、情境性的,是一种近距离地对生活的再现与把握。当代艺术在再现日常生活场景的过程中,价值判断逐渐淡化,艺术家的社会使命感逐渐变得隐匿,他们无意通过对枯燥无聊的生活场景的再现强烈地批判或改变社会,只是想表达这就是生活本身,这就是现实本身,同时也是艺术本身。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出从注重形式到注重观念这一艺术本体变化趋向,尽管这其中有西方后现代话语的影响,但也有其自己的特点:形式始终很重要,观念因为注重日常生活性既在艺术形态上有所发展,但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创作因素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中得以普及泛化,成为当代艺术的审美转向的特征。日常生活成为从形式到观念这一转变的出发点和归宿,当代艺术向形而下生活回归了,因为生活即道,亦是观念生发的现实土壤。

4    结语

中国当代艺术作为新时代以来一个真实而丰富的艺术现象,已成为工业文明和现代技术交叉路口的一个新的艺术生态。作为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艺术景观,它的演变经历了从创作技法到艺术观念、从形式语言到表现题材转变的审美转向过程。新一代的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的构建作出了种种尝试和探索,获得了许多新鲜的经验,他们的思想进一步得到了解放,创作观念更加多元化,技法也更加丰富,当代艺术的风格和审美也更多样化,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演变真实地反映和呈现了时代主题,再现了这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已经载入中国当代艺术史,并经受住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成为新的语言和审美范式。

参考文献:

[1]刘悦笛,许中云.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从“审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8.

[2]吴剑锋.艺术终结之后:试论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艺术转向[J].浙江社会科学,2014(11):128.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下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艺博会观察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