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游戏生活化的实践探索
2021-04-09朱红梅
朱红梅
区域游戏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活动形式,深受广大幼儿的喜爱。区域游戏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对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区域游戏中,教师要探索具有幼儿园特色的课程体系,对幼儿的区域游戏进行科学的指导,做好活动的组织与评价等工作。在组织区域游戏活动时,教师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增强幼儿的理解能力,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将幼儿教学与一日生活相联系,探索出多种多样的区域游戏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生活知识、获得生活经验,从而不断地促进幼儿的快乐成长。
为了有效丰富幼儿的生活,提高区域游戏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充分发挥生活化区域游戏材料的促进作用。首先,教师要了解幼儿的游戏需求,结合幼儿的实际水平,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搜集和整理游戏材料。其次,教师要依照材料的材质、结构、作用等对其进行划分,将同一层次的材料放到特定的区域,形成班级的生活化游戏材料库。最后,教师要教幼儿认识材料,鼓励幼儿自主应用生活化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自发地进行区域游戏。
比如,在医院主题区域游戏中,笔者投放了白色制服、药盒以及护士帽等活动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自身角色的需要到班级材料库中选择适当的材料,如一次性纸杯、树棍、塑料袋、纸盒等。笔者还组织了幼儿共同讨论怎样在游戏的过程中融入游戏材料,这有利于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区域游戏的带动效果。
在游戏过程中,有的幼儿选择了塑料袋和树棍,将它们做成输液时用的支架;有的幼儿利用一次性纸杯制作了听诊器,将其放在耳朵边为病人听诊;有的幼儿收集了大量的纸盒,将其做成了X光检测机器。在区域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幼儿提供生活化的游戏材料,还要引导幼儿自主找寻游戏材料,以此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引导幼儿了解更多的知识,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
以画鸡蛋的区域游戏为例,笔者问幼儿:“鸡蛋可以做什么呢?”幼儿回答:“可以吃。”“除了吃呢?”笔者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笔者的引导下,幼儿想到还可以斗蛋、在鸡蛋上画画、用碎蛋壳做拼贴画等。在选择区域游戏的活动材料时,教师要力求简单、容易获取、经济实惠、取之于幼儿的日常生活的材料,切忌盲目追求材料的“高大上”,要追求材料的“接地气”,提高区域游戏的生活性。
在设计区域活动时,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游戏主题,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的活动体验,强化区域游戏教学的效果,引导幼儿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
比如,在进行餐桌游戏时,笔者向幼儿提供了剪刀、蔬菜水果模型以及橡皮泥等材料,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对幼儿进行了分组,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引导幼儿联想自己的父母在家是怎样做饭的,支持幼儿对父母做饭的行为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幼儿体会到了做饭的辛苦。这时,笔者对幼儿进行了生活化教育,培养幼儿不浪费粮食的意识,指导幼儿在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帮助幼儿养成了良好的用餐习惯,让幼儿掌握了更多的健康知识。
在区域游戏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扮演不同角色的机会。
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笔者将游戏区域布置得十分温馨,这让幼儿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爸爸妈妈平时在家干些什么。在思考之后,幼儿穿上了围裙开始做饭,戴上了手套开始洗衣服,拿着拖把、扫把等工具开始拖地和扫地,等等。在结束娃娃家区域游戏后,幼儿又扮演了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在工作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听从上司的安排。
教师要重视区域游戏的教育功能,通过让幼儿扮演生活化游戏角色的方式,引导幼儿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让幼儿了解到不同角色的责任和权利,培养幼儿尊重他人的意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幼儿对角色的认知水平,促进幼儿理解能力的发展。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目标,从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合理规划幼儿教育的内容,精心布置活动区域,组织幼儿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参加游戏的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以笔者所在班级的幼兒为例,他们很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笔者根据幼儿的爱好,组织幼儿共同观看了一个故事,然后问幼儿:“小朋友们,红太狼的平底锅除了打灰太狼,还能用来做什么呢?”有的幼儿说可以用来煎饼,有的幼儿说可以用来放水果,有的幼儿说可以用来打羽毛球。于是,笔者给幼儿提供了橡皮泥、木板等材料,引导幼儿利用橡皮泥制作了各种平底锅。
在幼儿进行区域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指导幼儿掌握相应的操作技巧,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丰富区域游戏内容的同时,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带幼儿在校园里拾落叶,引导幼儿利用各种树叶拼贴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等,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这些小动物,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评价的终极目标是让幼儿享受到游戏的快乐,帮助幼儿获取更多的活动经验。因此,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家长、幼儿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从多个角度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评价,以探究区域游戏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巧用游戏环节评价
教师要深入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掌握幼儿的游戏特点,针对幼儿不同的个体特点,对每一名幼儿进行有效的评价。教师要以自己的积极态度去影响幼儿的游戏活动,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游戏,引导幼儿大胆表现自我。
比如,在户外游戏“灰太狼来了”投掷活动中,笔者发现部分幼儿的投掷距离不够理想。这时,笔者鼓励幼儿:“你已经很棒了,再努力一下就能打倒灰太狼了,加油!”在游戏结束后,笔者播放了相关的照片、小视频,引导幼儿展开集体讨论,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户外区域游戏中,幼儿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提高与人互动的水平,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等等。
在区域游戏评价中,教师可以让幼儿之间相互评价,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游戏感受,丰富幼儿的游戏体验。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的手环为什么比别人少、手环多就一定好等问题,让幼儿在评价中开动脑筋、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妙用幼儿游戏记录表
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一定的评价能力。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引导幼儿对自己的游戏行为作出客观的评价。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级游戏记录表和幼儿游戏活动记录表,了解幼儿的游戏兴趣和发展水平,以及时发现区域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在班级游戏记录表中,教师可以采用形象的图案表示区域游戏的内容,引导幼儿在完成的游戏环节后贴上对应的小贴画;在幼儿游戏活动记录表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自己记录游戏的情况,引导幼儿将游戏中遇到的问题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记录下来,将其作为与同伴交流分享的依据。
比如,在益智区,幼儿探索了沉浮的规律,记下了自己的发现,知道哪些东西在水里是沉下去的、哪些是浮起來的;在数学角,幼儿观察了玻璃珠的形态,记录了每盒玻璃珠的数量,锻炼了自身的计数能力。教师要妙用幼儿游戏记录表,激发幼儿的探索意识,了解幼儿真实的发展水平,结合幼儿的兴趣和经验,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与支持。
(三)善用幼儿成长档案
教师要善用幼儿成长档案,记录幼儿的成长过程,利用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的合力,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在幼儿成长档案中,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幼儿游戏时的作品、照片等,为这些资料提供图文并茂的注释,通过对幼儿不同时间段表现的对比、分析、评价等,了解幼儿的发展状态,从而合理调整幼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总之,教师要努力实现区域游戏活动生活化,深入挖掘区域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为幼儿提供生活化的游戏材料,帮助幼儿选择生活化的游戏主题,通过角色扮演、集体评价等方式,让幼儿在生活化的区域游戏活动中张扬自己的个性、放飞自己的梦想,促进幼儿幸福、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如城安定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