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标对准 传承创新 推动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21-04-08侯宏业
侯宏业
河南省公费培养小学全科教师项目自2016年实施以来,历经5年的实践探索,已培养出1300多名本科和专科层次的乡村教师。他们在全省近百个县市落地生根,正在成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有生力量,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认可。各参与高校经过不断实践,在公费师范生人才培养理论探索、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构建、教育教学实施、培养质量监控等方面均收到了明显成效。
一、回顾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历程及经验
我国自清末创立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以来,小学教师培养事业在曲折中前进,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1922年,当时的民国政府仿照美国学制颁布“壬戌学制”,将原本独立的师范教育并入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弱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借鉴苏联教师培养体系,设置了三级师范学校,注重培养小学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综合能力,较好地适应了基础教育的师资需求。但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小学教师培养特色并未得以延续。“文革”结束之后,小学教师出现断代式“真空”状态,不得不聘用民办教师进行填补,培养高质量、专业化小学教师迫在眉睫。
1982年,我国创办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由于中师学制时间短,且毕业生可顺利获得在编教师岗位,因此吸引了大批优质生源,培养了大量优秀小学教师,实现了以最好的师资从事小学教育的目标,促进基础教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时至今日,当年的中师毕业生仍然是地方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以郑州市(含郊县)为例,目前仍有32.8%的小学教师和51%的小学校长为中师毕业生。
到了20世纪末,随着高校扩招和人事职称制度改革,中师培养模式渐渐丧失了生源优势和社会认同度,中师面临“合并”与“升格”,师范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的趋同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高学历、重理论的小学教师培养体制和强技能、重综合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重构小学教师培养体制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2014年,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明确提出进行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再探索。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前期实验,河南省于2016年正式启动了公费小学全科教师培养项目,旨在推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满足新时代河南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经过5年实践探索,公费师范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社会影响逐步扩大。
二、探索新时代小学教师培养新途径
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例如通过贯穿专业思想教育促进师范生形成深厚的教育情怀和职业认同;通过构建综合性课程体系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综合素质过硬的师范生;通过强化教师技能训练突出应用性人才培养特点,最终向社会输送“用得上、留得住、能发展”的小学教师。
小学教师培养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特别是国家政策调整和区域规划引起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为了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质量,让农村孩子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200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这一调整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由于“撤点并校”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造成师资配置超越国家标准、教育资源闲置,增加部分学生学习成本,造成学生生活不便,亲情、心理教育缺失等。
教育发展,人才先行。根据河南农村小学教师需求调研,结合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郑州师范学院于2014年率先在全省招收小学全科教师实验班。2016年,依托省长工程和教育精准扶贫项目,河南省正式全面推行小学全科教师公费培养。公费师范生项目传承了“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重实践、培养一专多能小学教师”的优良传统,并针对河南基础教育发展需要,探索试行“全科培养、分科选学、多能发展、个性成长”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前后融通、内外相连、学练结合、形成特长”的新型课程体系,并在课堂教学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崭新的、符合全科教師培养需要的拓展课程训练、监督和考核机制,以达成培养“具有深厚教育情怀和高尚师德,能够主教一门、兼教多门小学课程,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小学全科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公费师范生培养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公费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对振兴乡村教育、改善乡村教师结构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特别是经过近5年的实践,郑州师范学院通过实施“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使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过程更具开放性、应用性,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但在实践中,公费师范生职前培养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模块化职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如果将“全科”培养理解为“全能”发展,将导致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设定偏差,进而导致课程体系设置碎片化。因此,应首先确定科学的毕业要求,并据此在有限学时内科学布局各个课程模块的比例和实施途径,通过设置文、理、艺体等选修模块和第二课堂延伸训练,形成统一学习、个性选择、实践训练的课程体系,以实现“全科”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化解主教与兼教学科的矛盾。
二是职后专业成长的持续跟踪管理。培养小学全科教师不仅是为了解决农村小学教师紧缺问题,更是为了持续提升农村小学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不断促进在职小学全科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此,应对公费师范毕业生实施系统化的政策支持和人文关怀。高校需着力建设三方参与的信息化互动平台,开展教育理论学习、教学能力提升、优秀案例分享、职后学历提升服务,帮助毕业生积淀深厚的教育情怀、形成优良的师德师风、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三是合理解决学历提升与就业政策的矛盾。不断寻求更高的发展平台以实现自身价值是青年学子求学进取的动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层次,是高校增强自身学术地位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当前公费师范生毕业后必须先履行6年工作合约,不能继续提升学历。这既影响专业生源质量,也会导致学生产生学习惰性,甚至还会阻碍高校学科建设层次提升。如何创新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合理引入学历提升通道和就业竞争机制,以此调动公费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为高校专业建设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发挥标准引领和政策导向的积极作用
当前高校主要依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公费师范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并通过课程设置予以落实。为统一人才培养全程评价尺度,2017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开展三级监测认证工作。以上三个《标准》,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目标、要求、课程、师资、条件、评价等八个方面提供了全面的指标体系。遵循政策引导,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对标持续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今后各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工作。
首先,参与专业认证实现持续改进。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依照认证标准对高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专业认证以“持续改进”为目标,实施常态检测和周期性认证制度。“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是专业认证的指导思想,“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是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小学全科教师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特定培养方向,应当根据认证中发现的问题和专家提出的意见,持续对照标准改进,实现专业建设从“合格”到“卓越”的发展。
其次,依据系列《标准》提高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16年6月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架构模型,它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明确了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政策、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桥梁,引领我国基础教育正式由素质教育迈入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阶段。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正是应运河南基础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从源头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要厘清本专业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点,对接未来教学岗位需求,增强毕业要求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还要结合基础教育各学科核心素养表现要求,更新完善师范院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使高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反映基础教育改革趋势与成果,增强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最后,加强过程性考核确保公费师范生顺利就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系列化指导标准的出发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2035年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为小学配置足额、高质量的师资是實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将促进师范院校依照国家普通高校专业质量标准,建立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过程性考核制度并实施教师职业能力测试。此举不仅有利于增强公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还能够为公费师范生顺利就业提供保障。
(作者系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