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麓“铁骑”精神:历经风雨锤炼 托起强军脊梁
2021-04-08唐海燕王泽芬
唐海燕 王泽芬
有一种力量,是精神。
根系汉阳兵工厂的中国兵器江麓集团,1958年从湘西大山深处走出,扎根于一代伟人毛泽东故里湖南湘潭这片红色沃土。传承着民族工业崛起的血脉,坚守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人民兵工精神,沐浴着“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荣光,铸就了江麓“服务现代国防、建设美好家园”的历史担当与社会责任。一代代江麓人如一颗颗燎原的火种,将人民兵工的不朽精神和优良传统一脉相承传下来。
从创业之初白手起家、埋头苦干建家园的“干打垒”精神,到新世纪在百天战百台中体现出的“团结一条心,敢拼就能赢”的“501”精神,在传承、创新、超越的历史征途上,江麓人经受住创业的艰辛、成长的考验和改革的磨砺,逐步孕育出“勤奋、务实、创新、担当”的新时代“铁骑精神”。这种精神伴随着江麓人历经风雨洗礼,经受坎坷锤炼,并和人民兵工精神汇聚一起,引领江麓人托起强军脊梁,再创军工辉煌。
“干打垒”精神:履带车辆厂的辉煌转型
1958年的“八一”建军节这天,随着隆隆的推土机声,第一代江麓人凭借满腔赤诚和执着,秉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湘潭北郊一片荒芜之地上开启了白手起家、战天斗地的新征程。
“建厂初期赶上三年自然灾害,1万5千余名职工家属从湘西辰溪山洞子里千里迢迢搬来湘潭,边基建边生产,住工棚,喝塘水,抓晴天,抢阴天,连续突击苦战建设干打垒房。”谈起当年建设家园的情景,老厂长刘金林记忆犹新。
从建厂之初生产民用水轮发电机,到1962年由生产枪弹为主转为履带车辆制造,再到1965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62式履带轻型坦克,完美实现了由水轮发电机生产向枪弹生产再向履带车辆的历史性转型。从生产131轻型坦克、双37高炮,再到1972年国家明确江麓厂为南方轻型坦克生产基地,江麓发展的方向就此敲定。
而这一年,江麓厂仅仅具备履帶板铸造、拉孔,负重轮铸造等简单部件的生产能力,无法自己生产甲板。甲板是坦克的“甲胄”,甲板都不能生产,哪里称得上坦克厂呢?而要生产甲板,必须要有大型压力机。于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场轰轰烈烈的2500吨水压机大会战开始了……
水压机上的零件有两个特点:一是大,最大的有50多吨重;一是技术要求高。工人们别说没干过,就是看也没有看见过,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自强不息的江麓人没有退缩,而是以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逆境图强的担当气魄,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战胜创业路上的道道坎坷。首当其冲的便是三梁的铸造,60吨的下横梁、50吨的活动横梁、40吨的顶梁的热处理被退火炉卡了脖子。老辈们土法上马,抽调200余名铸造造型的骨干能手,“七对七”连轴转自建退火炉,仅一个月完成三大梁的铸造任务。随后,四柱的机械加工这块硬骨头又横在眼前。为加工10余米长的4个大立柱,大家将几台满清遗留的老旧机床拼在一起,自制镗床进行加工……这些难关窄口的攻破,凝聚了江麓人的智慧与心血:成百上千个不眠之夜,几十上百次改进试验,几十项技术革新成果。1979年,湖南省最大的水压机设备成功实现交付使用,从此江麓厂的坦克甲板再也不用送到北方兄弟单位去加工了。靠着这种精神,工厂先后解决了履带装甲车辆制造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为此后批量生产131轻型坦克、研制生产履带式步兵战车等特种车辆,进入国家重点保军行列奠定了重要基础。年逾古稀的刘金林厂长自豪地说道:“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就没有江麓人干不成的事情。”老一辈江麓人那种蚂蚁啃骨头的韧劲,那种不怕困难、埋头苦干的“干打垒”精神就是江麓铁骑精神的雏形。
“501”精神:从“低谷”到“二次创业”
70年代末,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研制国产第一代步兵战车提上国家议程。1979年10月,江麓机械厂争取到测绘仿制苏联BMP-1步兵战车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1986年4月,我国第一代履带步兵战车在江麓诞生了。
成功的喜悦如浮光掠影。上世纪90年代,正值国家对军工企业调整阶段,江麓厂面临军品任务锐减、民品遭遇外方撤资,连年严重亏损,职工4个月发不出工资的窘境。
2000年下半年的一天,一个紧急的生产任务摆在面前——年底前完成110台86式步兵战车,工厂称之为“501”的生产并交付部队。然而,时任江麓厂厂长的贺先明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工厂迎来了大订单,职工们有活干了。忧的是,以当年的产能,这渴盼已久的“下锅米”恐怕要吃不了兜着走。接还是不接?
霸得蛮、不信邪的江麓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贺先明郑重地在军令状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为了打赢这场攻坚战,工厂开展了501产品 “百天战百台”大会战,全厂职工不顾辛劳,连续作战,有的甚至吃住在车间。一天,工厂劳动模范、三分厂铣工唐银波在工作中不幸头部受伤,伤口长达6cm,送到医院缝合8针,医生要求他住院治疗20天。唐银波仅在医院住了两天,就头缠绷带赶回车间,忍住伤痛开动机床,按时完成了任务。二分厂二十刚出头的女车工尚艳,每天凌晨4点起床,由父亲护送走过长长的昏暗地段进厂,为了安全,他父亲陪着她开床子,到7点钟父亲又给女儿买来早点,自己才去上班。尚艳在全家人支持下,完成了3个人的工作量。
在奋战110台“501”的日日夜夜里,这样的镜头太多太多,江麓人凭着这种“团结一条心,敢拼就能赢”的“501”精神,与时间赛跑,与自我较劲,终于在12月31日这天圆满完成任务。看着这一台台崭新车体,大家都流下感动的泪水,一位工人师傅情不自禁地用粉笔在最后完工的战车车体上写下一幅对联:“血与汗的积累,劳与苦的结晶”,横批是“敢拼必赢”。自强不息、团结奋战、敢于拼搏、甘于奉献的江麓人坚定地走在服务国防的征途上,使一个在低谷中苦苦挣扎的企业,一步一步走出困境,迎来了二次创业的曙光。
铁骑精神:从跟跑、并跑到超越
从天安门广场到朱日和训练基地,江麓战车五次参加共和国大阅兵。在“装甲与反装甲日”,在珠海航展,在国际军事比赛赛场,在重大军事演习训练场,江麓铁骑如同猛虎出山、蛟龙出海、神兵天降,展军威、扬国威。江麓铁骑,承载着一代代江麓人攻坚克难、报国强军的理想,记录着一代代江麓人倾注过的智慧和汗水,孕育出了“勤奋、务实、创新、担当”新时代铁骑精神。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军事斗争的需要,江麓集团承担了两栖突击装备研制生产的重任。这注定是一场关隘重重的长征。
当时,公司项目组提出大于20Km/h的水上最大航速指标,这一指标领先于国际上任何在役的两栖装备。专业人士都以怀疑的眼光看着江麓的研究团队。
在无参考资料、无优势技术支撑的情况下,要完成从跟跑、并跑到领先的研制任务,过程的艰辛可想而知。江麓集团举全厂之力,数百名工程技术人员日以继夜地投入到项目的调研、论证、设计、试制中。从1999年至2004年,在長达5年的研制程中,参研人员无数次的挑灯夜战,绘制的图纸堆积如山;从原理样车到初样车再到正样车,大批的参试人员转战全国各地,炎热的湿热地区试验、狂风大浪的海上试验、塞外严寒沙漠试验,一轮又一轮试验,一次又一次失败,队员们风餐露宿、顶风迎浪,经历了无数磨难,尝遍了无数艰辛。
在一次试验中,海水散热系统管路胶管脱落,高速运行的海水泵将水大量抽入,从管口喷涌而出,注入车内。险情突然而至,进水具体部位不明,车辆所在位置水深达80余米,距岸边1公里以上。工程师李勇临危不惧,迅速下达了指令:打开所有排水泵!转水陆工况!收悬挂!转向!全速前进!车辆按指令以最大马力冲向岸边。当车首前部履带刚刚爬上岸,车尾就已没入水中。全车人保住了!车保住了!令人感动的是,在车辆大量进水即将沉没的时候,无一人弃车,水淹至驾驶员向卫的胸部,他仍面不改色继续按指令驾车驶向岸边。尽管他非常清楚,一旦沉车,在巨大的水压下,驾驶员逃生的希望微乎其微。事后的计算表明,这种情况下车辆的自救时间只有5分钟。
减小水上阻力是该项目的最关键的技术。参与研制的工程技术人员迎难而上,不断地探索创新,超越自我,将道路上的绊脚石都变成了前进的铺路石。进行水上试验时,两栖战车经历了栽头、零部件结构撕裂断裂、管路爆裂等无数次“危险时刻”,但江麓人面对挫折,毫不气馁,失败、改进,再失败、再改进,在三个月的时间里,终于掌握了动态控制车体姿态的各项技术参数,并先后攻克了铝合金滑行车体、可调式油气悬挂装置、高效喷水推进等多项高新技术,最终实现了水上航速达到30km/h的重大突破,成为世界上现役装备中海上航速最快的两栖战车,被央视誉为“地表最强的两栖战车”。
历史留下了坚实的足迹,时间勾勒着奋进的年轮。60多年的艰苦创业,不断提炼形成“不怕困难、埋头苦干”的“干打垒”精神、“团结一条心,敢拼就能赢”的“501”精神、“勤奋、务实、创新、担当”的铁骑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拼搏奉献、锐意创新的精神品质,成为一代代江麓人无比珍贵的标签,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履行好强军首责、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不断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江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