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懋元

2021-04-08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厦门大学学术研究生

入选理由他15岁从教,历经85载春秋,期颐之年仍躬耕在教学科研一线。他爱生如子,乐育英才,为人师表,桃李满天下,为后人树立典范。他敢为人先,开创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丰富和促进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体系。他杏坛传道,一心研学,著作等身,荣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终身成就奖。他所探索的中国式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影响辐射海内外。

人物印象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先生”一词是名誉院长潘懋元的专有称呼,虽然著作等身,声誉满天下,但他最在意的却是自己的教师身份。他曾说,“我一生最为欣慰的是,我的名字排在教师的行列里”,“假如有第二次生命,我还是愿意当老师”。

他15岁开始从教,执教过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其中担任过小学校长、中学教务主任、大学教务处长、大学副校长。他倾其一生奉献给学生,为中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作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尚未独立门户,潘懋元就倡导建立高等教育学这一新学科,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1956年,潘懋元敢为人先,和他的同事一起在厦门大学开设了“高等学校教育学”课程。这是“高等教育学”第一次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被搬上课堂。

回顾一生的教育研究工作,潘懋元创造了多个高等教育研究“全国第一”。他组织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参与发起并筹备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出版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著作《高等教育学》,招收全国第一批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建立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博士点,成为中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建成全国高等教育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研究中心,建成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唯一的国家“985工程”创新基地,等等。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倡建者和奠基人,潘懋元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谋划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凭借个人的学术影响力和智慧,有效促成了全国最早的4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点的建立,并积极为它们创设良好的学科发展平台和空间。

潘懋元视学术为生命,百岁高龄仍笔耕不辍,迄今已发表6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著作(含独著、主编、参编等)70多部,研究成果覆盖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在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高等学校教学、大众化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等各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论述,提出独到的理论见解。尤其是他提炼、总结和概括出的“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教育学理论,而且对高等教育政策和决策科学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

在多年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潘懋元总结出一套适合研究生培养的“学习—研究—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法,这是对研究生培养的教与学关系的最好诠释: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相互问难质疑。该教学法体现出中国传统书院中师生关系融洽和教师乐教,学生好学的学术氛围。“学习—研究—教学实践”三结合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他主持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研究”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直以来,潘懋元和他的研究生们保持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他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设了一种课外学习制度——周末学术沙龙。每周六的晚上“邀请学生到家里来,从天下大事到个人生活,从学术争论到工作方法,清茶一杯,无所不谈”。潘懋元说,这样容易谈出许多真实想法,也密切了师生感情,“不仅学生从中颇有收获,导师也可以得到许多有价值的知识”。周末学术沙龙成了研究生们的精神家园。40年来,体现自由讨论、平等对话、启迪思维和追求真理精神的学术沙龙成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宝贵的学术传统。

2020年,百岁高龄的潘懋元先生仍在带教研究生,每天学习、工作6小时。他说,自己的字典里没有“退休”二字。 他把毕生都献给了我国高等教育事業,“人不下鞍,马不停蹄”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猜你喜欢

厦门大学学术研究生
Cloud Computing in Data Backup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An interpretation of kisses in This Side of Paradise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鲁迅理发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