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选择 人民的选择
——学习百年党史的感悟
2021-04-08安徽省应急管理宣教中心丁斌
文/安徽省应急管理宣教中心 丁斌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统治危机四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像一条条越来越紧的绳索勒在中华民族的脖子上,亡国灭种的危险历史性地摆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时代给当时所有中国人出了一道题:国家危机、民族危亡,救亡图存,救民于水火是最紧迫的课题。怎么样才能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解放?
这是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命运之问!
用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来看,谁能把这道世纪难题做出来,谁就能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央。当时中国有很多阶级,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每个阶级都为自身所代表的阶级利益而力图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央,从而演绎出精彩纷呈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画卷。
第一个来做题的是农民阶级,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结果失败了,因为农民阶级先天的局限性。
第二个做题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给出的答案是“洋务运动”,最具代表性的口号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结果也失败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封建主义的代表,自己就是那道题,不可能自己打倒自己。
第三个做题的是资产阶级,他们做了两次题,一次是封建体制内的戊戌变法维新,一次是辛亥革命。结果戊戌维新彻底失败,辛亥革命也没有完全成功。为何?因为我国的资产阶级太弱小了,软弱和妥协是他与生俱来的基因。他们脱胎于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与之关系密切,很多时候还需要依赖这两个敌人的“帮忙”。“戊戌变法六君子”寄希望于“开明皇帝与王爷”的帮助;孙中山先生想借助外国势力推翻封建帝制,最终结果如何?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帝国主义是资产阶级的“爸爸”,封建主义是资产阶级的“妈妈”。虽说这对“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相当苛刻,孩子自己对父母也多有怨言;但在他没有完全成长之前,他离不开他的“父母”,也推翻不了他的“父母”,就算推翻了,也不能实现完全独立。因为他还不健康,不成熟,没有能力自立,与虎谋皮,焉能成功?
就像一台历史大戏,主角终于登台亮相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最后一个做题的是工农联合的无产阶级。他们从1921年起步,终于在1949给出了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当然,他们不仅是领导者,更是组织者、实践者。他们团结、带领其他各阶级人民一起参与到了“做题”的过程中,他们艰苦卓绝、无私斗争,付出了罕见的牺牲,最终实现了推翻三座大山、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历史伟业。
回顾这段血与火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这道历史题以后,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征程,尽管这个征程道路曲折,但其他阶级人民则始终拥护着代表最广大人民的中国共产党,并积极为国家建设事业出谋划策。
百年历史、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绝非偶然!马克思告诉我们: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70多年前就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始终立足现实,把握好每个阶段的历史任务,做好当下的事情。
百年历史、与时俱进。在一百年的奋斗中,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我们党的诞生本身就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的兴起,就是当时的世界大势。“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我们党从这个世界大势中产生,走在了时代前列。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救亡强烈愿望的大势出发,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最终团结带领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也是顺应时代大潮的产物。那时,社会主义发展壮大,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出现了“东风压倒西风”的气象,新中国就是沐浴着这个东风诞生并站住了脚的。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也是基于我们党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当时,世界经济科技快速发展,我国发展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我们党对世界大势作出了科学判断,下决心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一往无前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在一百年的斗争实践中,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成为指导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方针。
百年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上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党的一大召开,12名代表与会,代表全国50余名党员,这是多么渺小的力量。大革命失败后,30多万牺牲的革命者中大部分是跟随我们党闹革命的人民群众;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30多万正规红军只剩下3万多人,人民群众成为党和人民军队的坚强后盾;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广泛发动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不同于自然科学在实验室的实验,失败了可以再做一次;社会制度的变迁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千万人的流血牺牲。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才能走得通,历史没有假设,更不容戏说。1949年3月23日,在全国革命即将胜利、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之际,毛泽东主席提出了著名的“赶考”命题。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指出,“党面临的‘赶考’还远未结束”。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赶考”精神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
百年历史证明:从南湖红船到遵义会议,从南昌起义到百万雄师过大江,从抗美援朝到历次自卫反击战胜利,从98抗洪到伟大的抗震救灾、抗击新冠病毒肺炎取得举世瞩目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全体中国人民最可信任的代表。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这道题唯一并且正确的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也有来自自然界的,既有传统的也有非传统的,“黑天鹅”“灰犀牛”还会不期而至。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近十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立足治国理政全局,科学把握世界局势和我国面临的风险形势,强调要始终保持清醒的风险意识,把风险治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风险社会的规律特点,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洞察国内国际形势,对风险治理的根本性、战略性、方向性、原则性问题作出科学阐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风险治理的重要论述,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于风险治理的规律性认识,为中国应对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在内的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科学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风险挑战如果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犯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基于这种科学判断和战略考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一以贯之”,将“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并列而提。2019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新组建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提出了“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训词。这既是对全体消防救援队伍的专门要求,也是对全国应急管理干部队伍的一致要求;既有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共性要求,也有对应急管理干部的特殊要求,树立了对应急管理战线干部职工的更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意蕴十分丰富,饱含了总书记深厚的为民情怀,体现了总书记对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运筹,凝聚了总书记对我们这支队伍的高度信赖和期望重托。
所谓应急,应在平时、急在难处。应急管理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是在情况复杂、挑战严峻的时候,越是显示出它的重要价值。作为一名应急管理战线上的共产党员,要把自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作为一生的追求,不断增强“两个维护”的自觉性、坚定性、实效性,以坚决听党话跟党走的实际行动诠释忠诚,以思想境界的提升坚定忠诚,以奋发有为的工作践行忠诚,确保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在具体工作中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开创应急管理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