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东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
2021-04-08韩祥
韩 祥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133000)
一、山东鼓子秧歌的起源及乡土特色
(一)山东鼓子秧歌的起源
对于山东鼓子秧歌的起源,有很众多的说法。民间也有很多的传说:
1.抗洪斗争说。在黄河水侵时期,人民遭受了洪涝灾害,灾后重新播种,人们辛苦劳作后,收获很好,聚在一起跳舞,表达了洪水过后获得良好收成的经验。
2.武舞说。鼓子秧歌有可能是由军队或者宫廷里的舞蹈或者武术延续下来的,是用来鼓舞士兵战斗的情绪的,让他们情绪高涨。例如,周礼乐制度“六舞”中的《大武》,唐代的《秦王破阵乐》、《七德舞》等①,在这些记录中根据它们的队形、舞蹈技巧以及功利等这些表现的方式,可以推测出鼓子秧歌很有可能就是起源于那个时期的民间武舞。
3.祭祀说。祭祀历来是商河历史上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古语有言“渔读耕樵诸戏”,每年都要参加“祭祀”、“风俗”活动,每年通过这种活动的举办,大大加快了鼓子秧歌的生存和传播速度,并且代代相传。
(二)山东鼓子秧歌的乡土特色
1.人员组成的乡土性
无论是在“串村”这一民间传说还是外出表演活动,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耕地,种植,收割的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绝对不会轻易离开生自己,提高自己的土地,在当地乡镇,不想轻易的迁移深刻的思想一直是山东鼓子秧歌的主体。虽然人体本身就是舞蹈的载体,但它却展现了人类的内心世界,如果没有一个常年辛勤劳动的人这种农耕经验,鼓子秧歌很难表现出它内在的精神的活灵活现。农民们朴实,并且不善于表达自己,但他们对土地有着深深的爱。鼓子秧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行动,它必须深入到表演者的深处,鼓子秧歌的风格要想真正的获得表达,表演者必须是带有感情的,从内心深处去表演。加上表演者的英勇精神,能代表鼓子秧歌舞蹈风格的表现必须是“感觉”,它可以使每一个参与者都感受到它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表演。
2.表演的乡土性
鼓子秧歌舞蹈形式完整,条理清晰,功能强大,跳舞场阵列威严,留下深深的齐鲁文化厚重和严格的标志。儒家思想起源于山东,鲁文化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根,可以说,与儒家思想有关联的鼓子秧歌,潜移默化得影响着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动作、场图甚至道具等各个方面,这也成为山东鼓子秧歌表演上带有乡土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二、山东鼓秧歌的表演形式
(一)道具决定角色的分工
鼓子秧歌场面宏伟,拥有气,大胆、粗犷、健康的舞蹈姿态。其特点是道具非常丰富,人们用不同的道具分为伞、鼓、棍、花四个角色,角色的不同造就了服饰的不一样②。伞大胆,鼓粗壮,杆敏捷,花光滑,描述的就是鼓子秧歌的表演特点。
1.伞,伞是由头伞和花伞组成,通过头伞来对整个场面的队形变化进行组织和指挥。在一般情况下,领伞是位于几个头伞右侧的那一个,他是主要指挥者,指挥其他头伞配合起来,一起掌控全场的变化。左手伞扣在左肩上,右手执扇形牛后腿,俗“拨子”,拨子上面系着铃铛,通过铃铛的响声作为场面变化之前领伞和其他头伞之间指挥全场的信号。花伞,为装饰的更华丽的伞,并且它的名字是由带领女性角色采用不同的路线这一作用得到的,拿着花伞的人跟着头伞舞动,使舞队更加丰富多彩。
2.鼓,亦称鼓子。由男青年演奏,表演者左手挎着鼓直径约33厘米,厚约6厘米的圆鼓,右手拿着鼓棒,性能可自由控制,击中鼓左右两侧。演员的形象要选择那些看起来像歌剧中的战士形象,绑英雄毛巾,帅气,别致。
3.棒,亦称棒锤。由十几岁的青少年扮演,棍棒约40厘米长,直径约2厘米。演员们拿着棒进行挥舞、绕耍或者是敲击。他们穿的衣服就像是戏曲中的武生扮相,有些直接化妆成为武松的形象。
4.花,花是由女性扮演的角色。双手持折扇、绸巾表演。这个角色戴着女性的头饰,衣服则来自各个方面,有些是表演者的女性亲朋好友的,有些就穿戴着那些刚结婚的女子的珍贵明亮的衣服。过去,有时候为了反映家里非常富裕,一些服装有很多件,彩色的裙子更是有十几条或者更多。现在的演员更多的是年轻姑娘们,衣着很讲究,经常买新衣服和鲜花簇,相比起来,仍然有展现自己美丽和富有的遗风,充满活力。
(二)基本体态和动律
1.沉稳有力的体态
要做好一个完整的舞蹈姿态,不仅是跳舞过程中要动作流畅,开始和结束的舞姿动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跨鼓位和端鼓位都是属于鼓子秧歌基本体态中的③。
对于跨鼓来说,站立形态是大八字,双手的手位是斜向下的,两只手的手心要相对着,左边的手做成持鼓状;对于端鼓来说,脚位是和跨鼓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左手要在身体前侧端掌,做成端鼓状,右手大提襟位。
站立时用力,身体显着刚健有力,不能有轻松的感觉,双脚站立,不要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四周乱晃,要做到稳重,能体现男性阳刚之美。
2.发力的“抻”,用力的“韧”
抻是鼓子秧歌的动力特征,在整个舞蹈过程中,不论做什么动作撩、劈、拉、甩等等都充满着抻的节奏感。这种节奏基本上是力量、延伸、平衡,而我们所指的主要过程是力量之间的延伸到平衡。例如,当我们在做抻鼓子的组合,抻鼓子“劈”的一下,那就是他的手在左腹前鼓,注重力的作用点的节奏,再打节奏点,这是收敛的瞬间释放点,它的那一刻的力量,形成凝聚力的一瞬间爆发。
韧是鼓秧歌整体动态需求,鼓秧歌表演的时候要显示它的整体韧性。例如,要做一个大起步平扭组合,开始有动量和力量,注意发力的时刻,水平释放的力量和咄咄逼人的姿态。
韧是鼓子秧歌总体的一个动势的要求,鼓子秧歌在表演的时候要展现出它整个的韧性。比如要做一个大起步平拧组合时,开始要有气势和力量,注意发力的瞬间,力的横向释放以及前进的咄咄逼人的架势,夹肘动作平稳,强调手肘内侧主动的“劲儿”。
(三)常用的动作及把握
鼓子秧歌的舞蹈动作都是由抽象动作构成的,可以说它是由人类动作艺术构成的抽象世界。动作形式丰富,即张展出了其力量所在,又不失优雅。大量的动作,最大限度地占领整个空间,充分发挥动作的可塑性,用高技能和人性化表达。
鼓子秧歌的舞蹈动作之间的结构是非常成熟的,静态和动态的表现是非常明显的,连接是流畅并且严谨的,所以整个舞蹈是不断连接的,创造一个和谐、协调的节奏,使舞蹈一直不停歇。
三、山东鼓子秧歌的表演特征
鼓子秧歌体态的基本特征:可以用“稳、沉、撑”来概括。究其原因,是在过去民间表演时,左手拿着一个非常沉重的大鼓,因为鼓的重量和伞的旋转力,导致了它不可能做一些大的跳跃动作,展现的是一种负重感,所以就产生了上深沉,体态倾斜“稳、沉、撑”的动律。“稳”表示稳当,给人一种坚韧的感觉;“沉”则是向下沉,给人一种负重感;“撑”表示动作往外撑,表现出张力,在晃鼓的时候,突出了晃动身体重心的和向内的力量,从而展示了一种沉稳、大气、威风的气势。
对于鼓子秧歌动律的基本特点来说,是幅度很大,占据整个空间,充分发挥男性可塑性。无论是鼓还是伞,晃动和扭动身体都是上半身的基本规律,在速度上不能始终遵循上身,通过控制腰部来协调全身。用腰部带动身体,最大限度地占领各种空间,形成上下左右扩张的形式,展现人体紧张的生命力,赋予无限的强大和圆满的感觉,使动作具有较高的技巧和艺术表现力。
山东鼓子秧歌的节奏特征:对比非常鲜明,时而动时而静。以“不倒松”的动作为例,首先要收缩下肢,然后再迈大步,立直、慢慢倒后成抛物线形落下,既展现了力量所在,又不失去优雅。
山东鼓子秧歌的独特性在于它表现为男性、感情和人格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血性,这是其他汉族民间舞蹈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山东鼓子秧歌不仅表现了山东人的粗犷豪迈,嫉恶如仇,人物的忠诚,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整体做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总结。因此,鼓子秧歌舞蹈这种表现是非常独特和有价值的。
四、结语
山东鼓子秧歌舞技健美、气场宏大、角色丰富散发着深深的鲁文化气息,根植于鲁文化的深厚土壤中,以其悠久的历史沉淀,简单淳朴的表现形式,丰富的表演内容根植于人民当中,经久不衰。鼓子秧歌在山东各个地区都广为流传、参与演出的人员非常众多。鼓子秧歌具有粗犷、豪迈、沉稳有力的特点,这种特点是在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中所产生的,人们拥有着强健的体格还有刚正不阿的个性,展现了山东好汉的英雄气概,本文从山东鼓子秧歌的起源、乡土特色、道具、角色、基本体态和动律以及常用动作的把握等多方面来研究山东鼓子秧歌表演形式的特征。
注释:
①梅洪琼.《破阵乐》变迁探微[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09.
②叶娅丹.中国秧歌的社会功能研究与地方健身秧歌的创作构想[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③石小锋.浅析鼓子秧歌的基本体态和动律[J].教育教学论坛,2010(08).